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3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碍,它如如不动,一切随顺。对於所现的相,我们从这里看,自性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欢喜也没有忧愁。如果我们用心永远像屏幕,有没有喜怒哀乐?也行,也可以随顺一切众生的喜怒哀乐,自己有没有?自己真的没有,但是他能随顺,所以跟一切众生又生活得非常融洽,这是佛法,这就是大乘教。所以我是这么多年不看电视,但是我不反对人看电视,为什么?你会不会看,如果会看,天天看电视会开悟、会成佛。这就是宗门那些大德常常测验学生,「你会么?」电视你会看么?会看,成佛了,会看,证果了。不会看,那迷惑颠倒,他笑你跟著他笑,他哭你跟著他哭,你把它完全当真,把你里面的烦恼习气全把它勾引出来,错了。会的,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又能随喜。我们讲迷悟,佛菩萨觉悟了,知道电视的真相,迷的人对於电视真相完全不了解,就好像是这个状况。所以说是大乘佛法的修学教我们返妄归真。
在受用上来讲,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的,你所念的真如就是本智、本觉智。实在也就是中国老祖宗所说的本善,本性本善。《三字经》上前面这一句话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性相近,习相远」。从本性说,大家是一样的,都是本善、都是本觉、都是本智,这个智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智慧不是从外来的。只要心清净,清净到极处就豁然大悟,智慧开了。是从定开的慧,不是学来的,学那是知识,为什么?它跟阿赖耶相应,自性本具的智慧与阿赖耶不相应,这要懂得。所以你用阿赖耶去求智慧,怎么会求得到?全叫知识。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智慧就现前。他教你放下这个,你可不能用这个,用妄想分别执著,哪来智慧?
我们心里很想,我想修定,我想持戒、我想修定,不会。如果你能够老实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的戒定慧统统具足,而且是自性里头的,全是性德。你能够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就是持戒;把这句阿弥陀佛放在心上,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二六时中念兹在兹,这是修定。根利的,一七、二七就开悟了,佛在《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烦恼习气重的,如果说是锲而不舍,念兹在兹,有个三年五载,开悟了。三年五载他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得念佛三昧,不定什么因缘,豁然大悟。烦恼习气很重的,我们在古人修证里面看到的,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也有四十年五十年,开悟的,烦恼习气重的。现在的社会对真正修行人很不利,为什么?诱惑的力量太大了。你看,内有烦恼,有五欲六尘,外面的诱惑,真不得了!你睁开眼睛看的,竖起耳朵听的,你所接触到的,全都是违背性德。性德是天理,违背性德就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是和谐的,违背就变成自私自利,就变成了控制占有。人人都有这种强烈的念头、行为,这个世界怎么能不乱?所以什么冲突都发生。我们今天在这社会上,你每天去看,几乎每一分钟都有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亲族冲突、邻里乡党冲突;在学校里,师生冲突、同学冲突,没有一处不冲突。冲突再一提升就是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战争,现在就是毁灭。这是现前的社会。
我们要不是学佛,可以说我早就不在这人世了。我从小就相信命运,我也没有求长寿,很多人告诉我,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相信。我现在看到我的家谱,我的祖父四十五岁走的,我的伯父也是四十五岁走的,我父亲也是四十五岁走的,前面这几代好像寿命都不长,所以人家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相信。我也没有求长寿,我只是遇到佛法,希望能往生净土。四十五岁那年确实生了一场病,我自己心里有数,寿命到了要走了,所以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为什么?我懂得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寿命到了他没法子,所以我求生净土。没想到过一个多月病就好了,也没有想到能活这么大年岁,没想到。我在七十九岁的那一年,到北京去访问,生了一场病,四天,这里头有一天我有一次濒死的经验。我了解,自己亲身体验到,很难得。那是一个梦,但是也不像梦,为什么?它太清楚了,平常作梦是模糊,没那么清楚,境界太清楚了。见到释迦牟尼佛,见到阿弥陀佛,见到毗卢遮那佛,见到观世音菩萨,我真的很想跟他们去!可是那个时候我说了一句话,如果佛菩萨要我再留在这个世间帮助苦难众生,我说也可以。这就清醒过来了,这个境界马上就没有了。可是我的病就好了,烧就退了,就没有了,人的精神非常好。第二天我就回到香港,我记得在香港休养两个星期就恢复讲经。所以活在这个世间已经没有自己了,与自己毫不相干。活在这个世间全心全力为两桩事情,第一,正法久住;第二个,帮助苦难众生。我懂得。
怎么样才是真正帮助?帮他觉悟是真正帮助。其他帮助都没用处,那就是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不是根本治疗,根本治疗是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佛陀他老人家当年在世显示的那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要会看。佛陀一生干什么?教学,没有一天不是教学。这个我们要知道,要好好把它看清楚,我们学佛就得学得跟他一样。一生教学,身语意三业都是在教学。身,做出榜样来,演出来,从最浅显的,为什么?众生毕竟是凡夫多,业障重的人多,程度平凡的人多!那怎么办?教他做人,怎样做一个标准的人,这个重要。佛用什么?你看佛教导我们,「净业三福」前面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那你就是标准的人。真做到!这个十善里面,不杀生,不但不杀生,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生起来,这个众生再不好,十恶不赦,他是众生,不能杀他、不能伤害他。十恶不赦不是他的本性,是他的习性,你要帮助他,帮助他回头是岸,帮助他回归自性,这才叫教育。要知道十恶不赦的人他没有过失,我要教不好他,过失在我不在他。我没把他教好,我做的样子还不够。你看,这十条,每一条不容易!不偷盗,不偷盗要做到什么?自己心里头没有丝毫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就是盗心。佛讲得多么微细,你要看看戒律里面所给你说的、分析的,那非常细密。不邪淫,心地真正清净,真正把孝道做好,这念头就没有了。事实真相要了解,为什么说邪淫不孝?邪淫伤害身体。父母对儿女最关心的是你健康,这头一个,所谓「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是大不孝!妄语,欺骗人;两舌,挑拨是非;绮语,花言巧语,总是叫别人上当;恶口是说话粗鲁,别人听了难过。起心动念没有贪心、没有瞋恚、没有愚痴。佛给我们简简单单提出这个标准。
学佛的人,十善业是十个纲领,纲领下面要列出细目,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便於学习,那是什么?在中国,古人用儒、用道来辅助,所以佛法在隋唐中叶以后就不再有小乘,用儒跟道代替了。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十善业道的细目。分量也不多,为什么?太多了,初学的人不能接受。特别是现代人,愈简单愈好。所以《弟子规》上只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感应篇》也不很长。如果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十善业就落实,学佛的基础就具足。然后不断向上提升,自然有成就,你会愈学愈欢喜,愈学愈认真。一生当中能够契入境界的,我们从历代古德,像《高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里面所记载的,多!过去李老师给我们说,记载是有人知道,把它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世,还有许多写书的人他不知道,没接触到,遗漏了。实在说,遗漏的多,记载的少。过去的人能成就,现在的人怎么会不能成就?哪有这种道理!只要我们好好的学习,个个都有成就。因为我们自性里头本觉本智。
「后二显是恒沙性德」,都是出於自性,就是一个是深心,一个是大悲心,全是性德。哪一个人不爱人?哪有这种道理!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五常仁义礼智信。常就是性德,不是性德它是无常,那不是性德;恒常,永恒不变是性德,说了五个字。仁,「仁者爱人」,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仁。古圣先贤的教学,这是摆在第一个德目,要认真学习的。义,义是循理,现在说合情合理合法,起心动念考量一下与情理法相不相应,言语造作跟情理法相不相应。现在这个社会,我常常说,至少四代到五代,差不多是一个世纪,把这些事情,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疏忽了。尤其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进步,必须把旧的排除掉建立新的,这叫进步。这样一个观念使我们对於老祖宗的东西、旧的东西距离愈来愈远。在我这个年龄,我十岁离开家乡,我的家乡在农村,所以还接触到一点传统文化的边缘,但是这点边缘带给我一生的幸福。我感谢老祖宗!我怀旧,我念旧。在这么多年当中,走遍全世界许多大都市,我没有被污染,这很不容易,没有受到重大的冲击。我学会忍让,我学会吃亏,中国古大德告诉我们「吃亏是福」,我记得这句话,「谦让是德」,不跟人争,你要我给你。所以这一生平平安安,烦恼轻智慧长,得力於童年的家教。一生喜欢念书,尤其喜欢念古人的书,喜欢跟古人做朋友,因为古人不会变,现代人很善变。这里头的因素我清楚,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你禁不起冲击就出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能够稳得住,就是天天没有离开圣贤教诲,常常想到释迦牟尼佛在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教人,自己做出好榜样给人看,这个教学是成功的。
诸位同学在此地必须要知道,我,净空法师是个凡夫,不是圣人,不是佛菩萨。有没有过失?有,天天还在忏悔,改过自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看到一个人有好处,我就赞叹他,这个人的好处是不是真的能永恒保持,那我不敢说。他一桩好处我就赞叹他一桩,他有缺点我不批评他、我不说他。父母这样教我的,老师这样教我的,佛菩萨经典也是这样教我的。当然,我也不敢轻易赞叹人,但是我赞叹的那个人,诸位要能用孔老夫子这个教诲去理解就好。夫子说,他说开始,我对一个人,「听其言而信其行」,夫子的心多厚道,你说什么我都相信;以后看多了,有很多人言行不符,说的是一桩事情,做的又是一样,他所做的跟他说的相违背,所以夫子晚年态度改变了,他说现在我对於人「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就对了。我赞叹的那个人,诸位同学要记住,你要细心去观察他跟我讲的一样不一样。我跟他们没相处过,只是听说,我听了相信他,他做的跟我想像的不一样,那我就无可奈何。所以孔子教我们这样,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尤其夫子让我们考量两桩事情,很多人批评这个人是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