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

第219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219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能照无著,故云无念,亦不染此无念」,那叫真的无念。如果我们觉得「我现在能照了无著,我已经到无念」,你们诸位想想,他有没有念?有,他还有个无念。为什么有无念?因为你染了。无念亦无,那叫真无念,还有无念不行。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六道,六道,在天道里面,天也相当复杂,佛把天分为三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色界有十八层天。四禅里面有无想天,无想天人也就是无念,他什么都不想,修这个法门真正修成功,他就生无想天。无想天里面,我们要问,他是不是真的无想?他只要有无想,他还是在想,想什么?想无想,就是说他染著无想,这个错了。他到无想天就不能再往上升,寿命到了之后,定功失掉,他就往下坠落。修这个定不容易,修到四禅天,寿命很长,佛法里面叫长寿天,那不是涅盘的境界,寿命到了,也就是定功失掉。往下坠落,落在哪里?多半落在地狱,为什么?因为他谤佛。他为什么会谤佛?他误会了,以为无想天就是大般涅盘,他自己认为他已经成佛,证得究竟的佛果。到定功失掉的时候,他就怀疑过去这些古佛如来所说的是错误的,我已经证得大般涅盘,为什么我还要堕落?为什么我还要退转?起这么一个妄念,自自然然连带著就起怨恨,好像被诸佛菩萨骗了,修行证果是假的,不是真的。因为这个业因,堕落在阿鼻地狱。是不是跟诸佛菩萨结罪?不是的,诸佛菩萨永远慈悲,不会责怪你。跟谁结罪?跟那些受你影响而对佛法产生疑惑的人,对佛法丧失信心,他们退转,这是堕阿鼻地狱真正的业因。我们自己做错事情无所谓,但是你有影响,你影响别人,你得负这个因果责任。
  所以,我们在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在四德第二条,说得好,「威仪有则德」,这一条是性德。性德说的是什么?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不能做坏样子。如果我们的样子不好,别人看到了向我们学习,或者别人看到之后会心里起个疑惑,学佛不过如此,这个罪就不得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有不好的念头、不好的行为无所谓,对自己无所谓,对佛菩萨无所谓,对佛菩萨真的是无所谓,但是对一切众生那就有所谓。在佛法里面讲,你破坏佛法的形象,你让大家对佛法起了怀疑、起了疑虑,不肯认真学习,你要负这个因果责任。这些众生不一定是人,人是你看得见的,除了人之外,还有九法界众生,你肉眼看不到,现代科学所说的不同空间维次的众生。我们看不到他,他能看到我们,我们做得不如法,影响他们对佛法的信心,这个因果责任要背,结罪是从这个地方结罪的。绝对不是说我们违背佛菩萨的教训,他很生气,惩罚我们,不是的,那你完全搞错了。佛菩萨大慈大悲,你做五逆十恶罪,佛菩萨不会怪你。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他要起心动念他是凡夫,他退转了,哪有这个道理!你看我们这个地方,於法无所著,刚才讲了,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干什么样的坏事,人家如如不动,他不跟你结罪的。所以这个要知道,结罪是我们不善的思想、行为会影响不同维次空间众生,这个要负因果责任。讲因果,你看《了凡四训》,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就讲得很清楚,善与恶,大小从哪里论?论它影响的范围,论它影响的时间。善事、恶事是一样的,善影响的范围大,影响的时间长,大善。像释迦牟尼、像孔夫子的这种教训,善,我们现在看到的,影响二千五百多年,影响到全世界,大善!那要作恶也是一样,你这个恶的影响面多大,影响的时间多长,你在阿鼻地狱受罪的时间长短是用这个来算的。我们细心想想它挺有道理的,不是随便说的,所以这些不能不知道。
  「无念亦无染」,这就是能照无所著,於一切法像什么?像镜子一样,用心如镜。我们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镜子,早晨起来洗个脸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也得照照镜子,有没有一下觉悟?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像镜子一样。镜子怎么?无念亦无染。它照得清楚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用心如镜子是谁?《华严经》上说的法身菩萨,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无明习气没有断尽,《华严经》上称他法身菩萨;无明习气断尽,他是究竟佛果。法身菩萨也叫做分证佛果,就是说他不是圆满的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跟十法界的佛不一样,十法界是相似即佛,他是真佛。无念,不起心不动念,无染,染是习气,不起心不动念,但是还有起心动念的习气,那叫染,染没有了,习气也断了。从这一句看,这两句连起来看,这是什么人?这是究竟佛果,圆满的佛果。
  第三句『无住无处所』,前一句是从能照来说的,这一句是从所照上来讲的,有能有所。这句是第三句,「所照无著」,所照是外头境界,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法,一切法是所照的。我们把照字换一个字,诸位就更容易明了,我们把能照换成能知,大家好懂。我的心能知,所知是外面的环境,我所知的,所照的也无著,也就是你在一切环境上面,也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为什么?佛在大乘经里常讲,特别是《般若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看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我们听懂了,我们听明白了,知道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现相都不存在。我们所能够感触到的现相全是一种虚幻的相似相续相,就像我们看电影,在银幕上看到的现相。这种常识我们大家都懂得,电视、电影,银幕上的现相怎么产生的?是一张一张幻灯片的影像。这许多幻灯片没有一张是相同的,张张是独立的,前面这一张放出来,你看了一看,立刻就换第二张,第二张看到立刻换第三张。速度太快,快到什么程度?一秒钟二十四张,现在的电影一秒钟二十四张,你就感觉到好像是真的一样。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假如它的速度提高到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张,那是什么境界?一秒钟二十四张已经觉得很逼真,如果速度加到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张,那是什么现象?就是我们现在现实社会环境的现象。我们把电影的银幕比喻作常寂光土,把银幕上现出来这些色相、音声,这里面就是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四圣法界)、凡圣同居土(六道轮回),现这些现象在里头,那个速度都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速度在移动。常寂光土不是精神、不是物质,就像银幕一样,它一无所有,它什么都不是,能现一切境界。常寂光土在哪里?就在现前,我们从来没有离开常寂光,只是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把常寂光里头现这些幻相,我们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有,所以现的相很复杂。佛告诉我们,相随心转,你相信吗?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明白了吗?真的从心想生,心要不想了就回到常寂光,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由此可知,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
  我们现在这三种现象具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但具足,而且非常强烈。强烈怎么样?强烈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不好过,心不清净,烦恼太重。如果稍稍放下,放下你就感到很自在,为什么?烦恼轻,智慧长。唯有上上根人,言下顿悟,言下顿超,在这几句话当中你一听,你马上就觉悟了,你立刻放下,你立刻就超越,超到哪里?一直超到如来地。为什么放不下?习气太重。确实,我们大乘经薰习的时间长了,知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还是放不下?就是习气太重。天天学习,天天忏悔,忏悔不在形式,忏悔就是真放下,放下一品就有一品的功力出现,正所谓放下一品烦恼就透一品智慧。
  修行功夫得力在哪里?在烦恼轻,智慧长。这桩事情开头难,到功夫用到纯熟,就像几何级数出现,加速度,这时候你就尝到大乘教里面所说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没有到加速度的时候,法喜出不来。等到有法喜的时候,那就有相当功夫,在一般讲,到什么时候才有?证得阿罗汉果就有,真的那个进步是加速度。如果我们把标准放低,低到不能再低,那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你证得初信位,法喜也透出来。初信位虽然还没有离开六道,初信到六信都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到七信位才脱离六道轮回,虽然没有脱离六道轮回,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六道里面的小菩萨,常常也有退转,有进进退退,但是不怕,有大菩萨会常常照顾这些小菩萨,小菩萨退转的时候,大菩萨就来教导他。《金刚经》上所谓「善护念诸菩萨」,这是如来嘱咐这些大菩萨要善护念这些小菩萨,小菩萨就是六信位以下的,必须常常照顾他。所以他纵有退,他不会退到三恶道,叫位不退。
  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有没有修到这个境界?肯定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讲的底限,也就是证得《华严》圆教初信位的菩萨需要什么条件,我们知道。我们想想这些条件我们没有,佛说了五条,我们一条都没有。第一个是「身见」,我们依然执著这个身体是我,身见没破,这条没有,没做到。初信位的菩萨身见破了,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条他做到了,我们没做到。第二是「边见」,边见就是对立,我还常常跟一些人对立,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人我讨厌他,讨厌他是对立,喜欢他也是对立。为什么?你还有人我之分、还有善恶之分、还有真假之分、还有大小之分、还有利害之分,你还有这个念头,这不行,第二条也没有。第三条是「见取见」,第四条是「戒取见」,这两个合起来讲叫成见。成见是什么?自以为是,我要用我的标准加给别人,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佛菩萨有没有成见?给诸位说,没有,小乘须陀洹就没有成见了。没有成见,他应化在这个世间他随缘,什么都好,你干善事好,你干坏事也好,没有一样不好。所以他有智慧、有德能,他能观机,你过去善根深厚,你的缘成熟了,他教你,你能够理解,你能够修行,你能够回头。如果你没有善根,他教你,你听不懂,你不会回头,他不教你,随顺你,这是佛菩萨。世间,我们儒家讲圣贤君子,教人他也是这个原则。我跟李老师学经教十年,他老人家办了一个经学班,就是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这都是他的学生,二十多个同学,我也是其中之一。老师对待每个同学不一样,我们心里有疑惑,初学佛。为什么老师对这个人很严厉,教导他,对那个人很客气,总是笑咪咪的,很谦虚?我们看了,常常见到,也不敢问,被老师看出来。有一天老师把我叫到房间里,给我讲,你是不是看到我对像林看治这些人很凶,从来没有好脸面,常常责备,有的时候骂人打人,对某些同学很客气?我说是。你有疑惑?我说是有疑惑,不敢问。老师说那些是可以教的,可以教要不教他叫失人,你对不起他。另外那些人那不能教的,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