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__下 >

第25章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__下-第25章

小说: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__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判处死刑的标准可能不同,也会造成在这个省不判死刑的人,换到另一个省却要判死刑。

  还有,我国签署的国际有关人权公约规定,在保留死刑的国家,死刑判决应当由该国最高的司法当局作出。下放核准权给省级法院,与公约精神也多有不合。正如黄松有副院长在本次年会上所言,“从政治上看,收回死刑核准权有利于在国际人权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彰显保护人权的声势,树立法治国家的国际形象,以实际行动抨击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死刑案件审理的攻击。”

  而最高法院之所以迟迟未收回核准权,的确也有实际的难处。鉴于治安状况尚未根本好转以及现行刑法规定等原因,我国目前死刑的数量还相对较多,将死刑核准权全部收归最高法院行使后,最高法院的工作量势必大大增加,可能需要增加数百人的法官编制。当然也有学者建议,最高法院可设立巡回法庭或分院,受理死刑核准案件。或许正因如此,肖扬院长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回应人大代表的建议时表示,最高法院正考虑收回死刑核准权,但“具体时间尚未确定”。

  这样一来,在收回死刑核准权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困局,一方面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又暂不具备条件。但是当此情势,我们是否真的就只能等待,无所作为了呢?

  或许不是。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解困———

  在收回条件尚不具备前,应该采取“突然死亡法”,先行取消高级法院目前行使的死刑核准权,暂时关押已被高院二审判处死刑的犯人,以待收回条件具备后再由最高法院依法复核。

  此一设想,只需最高法院向省级法院发一通知即可解决。在上世纪90年代,最高法院就曾以通知形式下放死刑核准权,如今取消“省级”核准权,当然也可效法。因为依照法律,省级法院本来就没有此权。

  人权的实现,须以程序保障为前提。本次年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修改三大诉讼法”的主题,提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保障人权的改革设计,当然这都有待法律修订后才可能变为现实。而当下为保障死刑犯人权和促进法治文明计,先行取消“省级”死刑核准权,应属切近之举。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公祭孔子的新闻解读 
 



  南方周末   2004…10…14 15:57:04 

  □宋志坚

  历史正像旧式自鸣钟的单摆,向左摆去多少度,向右也得回摆多少度。在“五四”时期开始遭到猛烈抨击的孔夫子,如今又快成为几千年才出一个而且一直光照千秋的圣人了。

  据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祭祀大典28日上午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孔庙举行。这条新闻不长,其信息含量却相当丰富,不妨逐段解读。

  【原文】与往年祭祀大典不同的是,今年的祭孔活动首次由政府举办。曲阜市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代表以及海内外游客3000多人参加了祭孔仪式。……本次祭孔大典最引人注目的是,自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出现了公祭。公祭仪式由曲阜市副市长袁炳新主持。曲阜市市长江成通读了孔子诞辰2555周年祭祀大典祭文。

  【解读】孔子诞辰三千周年还为期遥远,现在的人没有一个能活到那个时候,诞辰2555年的祭祀也就成了“大典”,政府官员、各界代表以及海内外游客3000多人,取的大概正是“弟子三千”的意思,这且不去说他。此处突出强调的却是一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出现”或“首次由政府举办”的“公祭”。“与往年祭祀大典不同”,也就“最引人注目”。曲阜市的市长副市长虽是地厅级,但市政府毕竟也是政府,于是我忖度,这条新闻是否旨在暗示读者,在这种“政府行为”中也包含着某种“政府导向”?

  【原文】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

  【解读】孔子是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无从考证,属于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却是确凿无疑。对于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孔子自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他的思想进行研究,吸取其中合理的成分,当在情理之中。只是“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似乎不能笼统而论。“影响”有正面负面之分,此处认定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却只字不提负面影响。比如,孔子以及儒家的思想作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于那些要维护正统的人(例如皇帝)来说,确实就像命根子。至于平民百姓,却如李贽所言,只是“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育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千年一律”,方才“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大概就有一扫这种专制与愚昧的考虑。如今把孔子思想当作“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去继承弘扬,却是意欲何为?

  【原文】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的仪式更是隆重盛大。

  【解读】可以再补充一条,继孔子被唐玄宗追谥为“文宣王”后,在元大德十一年又被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但这只能证实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如此张扬祭孔的辉煌历史,是否觉得自新中国成立后不再公祭孔子的今人依然不能与古人媲美?这未免操之过急。就说今年的祭孔,除了孔子故里曲阜,被誉为“南孔圣地”的衢州,也是热闹非凡,就连根本沾不上边的地方,也有斥巨资修复孔庙,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的。从北到南的公祭,也都像“袁世凯时代”的祭孔,“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照此势头,尊孔祭孔的活动要像明代那样“升格”到“帝王规格”,祭祀孔子的仪式要像清代那样“隆重盛大”,该是大有希望的。

  使我心存疑窦的倒有两点:

  其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搞了多少年,如今却把孔夫子当作圣人顶礼膜拜,对于历史而言,这算是“与时俱进”还是回复故道?

  其二,把“圣人”重新捧到九天之上,对于民众而言,这将是祸害还是福音?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有关“高考之痛”讨论的一些感想 
 



  南方周末   2004…10…14 15:57:04 

  □吴非

  拙文《“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在《南方周末》“众议”版刊出后,得到很多读者回应,特别是教师同行给予特别关注,我很感激。文章发表时编辑注明了我的工作单位,方便了读者和我的交流。

  南京教育行政部门一些同志来征求批评意见,探寻改进工作的良策。南京大学一位读者来信,指出拙文中一处错误,告诉我,南京不是“星期六上午补课”,而是全天补课。山东威海一位记者来电,提供一些地方“教育造假”的事实。江苏的一位教育前辈来电,希望以后不要再称“苏北的‘死揪’”,说苏北一些中学开始注意形象,近年科研颇有成绩;在应试方面,苏南直追苏北,速度极猛。无锡一干部称,在苏南某市,任何一名高三学生都能知道自己每次高考模拟的全市排名,也就是说他能知道自己在三四万人中是第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名,而这样的信息系统绝对不是一所学校有能力完成的。

  热心的同行也提供了各地教育统计数据及种种奇特的统计方法,我对这些内幕情况感到惊讶,虽然它在某些部门早就不是秘密。各地同行对教育腐败(特别是令人发指的招生腐败)也忧心忡忡。我会继续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实,有两个基本概念的命名一直很含糊。为了说话方便,大家把目前教育上的不同做法习惯地归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我一直认为这对双方都是过度的恭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试本不应当有太大的矛盾,但是因为有落后的高考制度,才形成当今畸形的教育。对照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东亚国家和地区盛行的应试狂潮、“恶性补习”以及随之而生的学生厌学厌世状态,如果不改革,中国教育有可能出现更困难的局面。

  有问难者想要我回答高考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质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法,并请问素质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估计这些同行并非一无所知,也就是要抬抬杠而已。拙文仅对南京高考排名风波发表一点看法,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来阐述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做法。但是如果因为拙文没提及应试策略,就被认定是“牺牲学生利益”,那恐怕是逻辑的混乱。我由这类提问想到,即使在教育系统内部,有关方面也应当注意加大“课改”宣传力度,同时要注意通俗化。今夏我在一些课改实验区得知,确有不少教师因不了解课改基本知识而闹出笑话。

  有些教师忧虑推行课改后,会不会导致学生因不刻苦学习而考不上大学,转而想到“学生不刻苦,以后没有出路”等等。我想,有些问题绝不是靠补课和加大作业量就能解决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一个学生,只有热爱学习,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他的学习才会有价值。

  早在此前,苏北的一些校长和教师说过,他们根本不愿意“死揪”,因为那样的工作简直没有尊严。每逢评比,有些被评上的教师很难为情:把学生逼得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疲惫不堪,自己反而成了“模范教师”甚或“师德标兵”;在介绍先进事迹时常常很尴尬,因为除了“死揪”,别无其他。有人认为那些应试教育盛行的地区教师很有地位,学生考上大学兴办“谢师宴”,教师能挨家挨户连吃二三十天,并坦然地接受各种礼品及红包,据此认为这就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我不评价论者的追求,但我也听那些教师说过,“谢师”的形式与农民酬谢瓦匠木匠无异,因为自己实实在在就是个教书匠。

  孔夫子时代没有“死揪”,“东鲁春风吾与点”式的教育教学,令人陶醉;科举时代也没有“死揪”,那不过是“自揪”;在号称改革开放新时代,如果听到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对大人说“人活了没意思”仍旧无动于衷,我就不知该对那些“死揪派”说什么是好了。也有人说过,前代人在战火灾荒中读书,在动乱浩劫中读书,今天的孩子泡蜜水中,所以读不好,所以要弄点“死揪”给他消受,———我不知道这算是什么心理。那个跳出了“农门”的马加爵挥锤杀人固然可怕,但马加爵类的人物毕竟就那么几个,比之更可怕的是看到青少年人群中那一双双呆滞冷漠的眼睛!

  坚持素质教育,是不是一定会剥夺学生上大学的权利?加班加点是不是一定能让学生热爱学习?规范办学秩序是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