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 >

第4章

黄帝内经-第4章

小说: 黄帝内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囊虻刂埔松跸辏∪缍街颍渲我隧臼晃鞣街颍我硕疽槐狈街颍我司牡y;南方之域,治宜微针;中央之域,治 宜导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能(读如耐)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 药。”又如《素问·征四失论》:“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厚薄,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 ,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3。标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标本之道,要而 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有关标本先后施治的大 法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言之最详,兹不赘述。

   4。治病求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 病必求于本。”

   5。因势利导: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权变。如“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皆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 平为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7。正治反治: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故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8。适事为度: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当审慎。切记“无盛盛 ,无虚虚”,即使用补,也不能过。因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 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还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9。病为本,工为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

   这是说病是客观存在的,是本;医生认识治疗疾病,是标。医生必须以病人为根据,这样 才能标本相得,治愈疾病。

   10。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上述几点 均含此意,而书中已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内涵。

   11。制方遣药:《黄帝内经》虽载方药无多,但其方药之理已具。《素问·至真要大论》 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 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又有“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 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 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 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如此等等,实难 尽述。

   12。针刺灸祔:《黄帝内经》言经络、腧穴、针刺、灸祔者甚多,不遑列举。单就补泻手 法则有呼吸补泻(见《素问·离合真邪论》)、方员补泻(见《素问·八正神明论》及《灵枢·官能》)、深 浅补泻(见《灵枢·终始》)、徐疾补泻(见《素问·针解篇》)和轻重补泻(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等 ,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全文及大意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 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 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 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 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 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坚强,故真牙生而 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 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 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 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 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 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 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大意】

   本篇主要论述上古之人,重视保养天真的养生方法,从而获得长寿的道理。文中揭示了人 类生长衰老的客观规律及养生防病与健康长寿法则。具体提出养生方法需内重精神调摄,外避反常气候,饮食 有节、起居有常、劳作适度,如此即可防止早衰;同时突出肾气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类生、 长、衰、老、寿、夭及生育功能均取决于肾气的盛衰,亦是养生的根本。故而遵循保养真气的养生之道,即可 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四气调神大论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 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 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 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 ,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 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 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 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 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 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大意】

   本篇主要讲春夏、秋冬四季养生的注意事项。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人体要保持健康, 必须使体内阴阳二气保持平衡,否则无论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都会导致疾病。因而对身体的保养方法和 注意事项应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春夏二季要早起晚睡,秋季要早起早睡,冬季要晚起早睡等,使少阴、 少阳、太阴、太阳之气依时而藏、生、收、长,使体内阴阳二气保持平衡,这样身体就自然会健康。对于疾病 应该以预防为主。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这个道理。

   阴阳应象大论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 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 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下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水为 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