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 >

第20章

黄帝内经-第20章

小说: 黄帝内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标; 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 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大小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大意】

   本篇专论治本与治标的辩证法则。

   周痹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 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 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

   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 休也。

   黄帝曰:善。刺之奈何?

   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

   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一作遏不同)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 ,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 ,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 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 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大意】

   本篇论述了周痹与众痹的证候特点和针刺方法。

   决气篇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 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

   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保谓血?

   岐伯曰:中焦受所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 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

   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大意】

   本篇论述人体精、气、津、液、血、脉等六气的定义和化生原理及其在人体生理上的重要 作用。

   平人绝谷篇

   黄帝曰:原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 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 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 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 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 ,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 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 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大意】

   本篇从胃肠的大小及容量分析人不食七日而死的道理。

   五乱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岐伯曰:经脉十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 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

   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 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 其阳明、少阳之荥输。

   黄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大意】

   本篇讨化了气乱于心、乱于肺、乱于肠胃、乱于臂胫、乱于头所造成的病证及针刺方法。 

   顺逆肥瘦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 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 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 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

   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原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岐伯曰:年质壮在,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 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也,刺此者,深而留之, 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 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

   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 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岐伯曰: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岐伯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奈何?

   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 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 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 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黄帝曰:何以明之?

   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大意】

   本篇论述了不同体质如黑白、肥瘦、小长等应采取不同的针刺手法和尺度,刺灸时还应考 虑到经脉的顺逆。

   血络论篇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岐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 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 血而不动摇者,何也?

   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 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 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 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

   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筯,则而泻之万全也,故 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

   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著于针,故坚焉。

   【大意】

   本篇探讨了刺血络而仆、血出而射、血少黑而浊、血出清而半为汁、发针而肿、血出若多 若少

   而面色苍苍、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多出血而不动摇等原因。

   淫邪发梦篇

   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

   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 ,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府,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藏,则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