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 >

第19章

黄帝内经-第19章

小说: 黄帝内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 ,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頞,还 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 ,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 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 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

   【大意】

   本篇介绍十二经脉别出之支脉的循行路线、与所属脏腑、相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等。

   骨度篇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

   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复者颅至项尺二寸; 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以下至天枢 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 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 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 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 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 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 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大意】

   本篇系统介绍人体各部骨骼的标准分寸。依骨度而定脉度,依脉度而定穴处。即“度其骨 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脉度篇

   黄帝曰:愿闻脉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 ,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 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 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在经隧 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 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 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 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 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

   岐伯答曰: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 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

   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 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

   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大意】

   本篇讨论的是人体经脉长度、五脏和则七窍通、什么是关格、■脉之起止以及阴脉荣其脏 、阳

   脉荣其腑等问题。

   四时气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在,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 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阴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徒■,先取环谷于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心坚 ,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 他食百三十五日。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 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 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盲, 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 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膈塞不 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 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 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大意】

   本篇阐述了四时不同,百病由生,灸刺之亦应以四时为定的道理,也讨论了某些杂病的刺 法和必先察色、按脉和意义所在。

   癫狂篇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 、太阴,血变而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散其右,右强者散其左,血变 而止。

   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 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 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 及取足太阴、阳明。

   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 、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

   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 两顑。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 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

   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 骨骶二十壮。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 经。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苦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 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 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 阳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音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 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大意】

   本篇阐论癫病和狂病的多种证候及针灸治法,兼论风逆、厥逆等病之证治要领。

   病本篇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 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 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