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 >

第15章

黄帝内经-第15章

小说: 黄帝内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 ,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 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 ,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腔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 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 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软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 泄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减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 之。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 ,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 治之大体也。

   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 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 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服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 复,无胜则否。

   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

   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则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 ,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胕肿血 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友,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瘈疭 ;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则有血,手热。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面白血出者死。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瘈,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 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 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 ,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 ,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 ,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以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 ?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水位之主, 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 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苦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 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 ,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 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 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 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 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 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 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生之气,其必来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

   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 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 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

   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 ,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 ,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 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 “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高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 ,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 ,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

   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 》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难,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 也。

   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 谓四寒。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 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

   此之谓也。

   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 补泻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 ,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 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 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