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 >

第11章

黄帝内经-第11章

小说: 黄帝内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之维,在外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 ,行六穴。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 骨下空,在尻骨下空。

   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 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 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 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 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 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 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大意】

   本篇主要讨论了几种疾病的针刺取穴及针灸补泻。

   调经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 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

   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 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 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 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 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 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 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 ,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 ,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 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 :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 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 得复,邪气乃索。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 安定,骨节有动。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 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 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 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 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 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 大经脉。血气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

   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 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 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 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 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 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 ,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 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 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 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 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 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 九候,针道备矣。

   【大意】

   本篇首先讨论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所生病变及其针刺补泻方法。其次论述“邪之 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即三 因论之始。

   标本病传论篇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 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 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 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 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 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 ,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二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 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早食。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径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夏晏食。肾病少腹腰脊痛,■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 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 冬夜半后,夏日昳。膀胱病,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