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学思想发展-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双龙盘护,真万世之福田也,其可得乎!”即与一二尊宿,亲为按视,抵东南涝谷之口,行度其地,可凿渠引而致之。于是闻诸时官,太傅移刺保俭、总管田德灿二君深嘉赏焉,遂给以府檄,明谕乡井民庶,应有所犯地土,无致梗塞。公乃鸠会道侣,仅千余人,挥袂如云,荷插如雨,趋役赴功,其事具举,曾不三旬,大有告成之庆。涝之水源源而来,5宫东而北,萦迂周折,复西合于甘,连延二十余里,穿村度落,莲塘柳岸,蔬圃稻畦,潇然有江乡风景,上下营磨,凡数十区。虽秦土膏沃,但以雨泽不恒,多害耕作。自时厥后,众集其居,农勤其务,辟荆榛之野,为桑麻之地,岁时丰登,了无旱干之患。《栖云王真人开水涝记》,陈垣等:《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621页。
碑文记载的率道众千余人开凿渠道、引涝水灌田的王公,字志谨,曹州东明人,自幼入道,师事全真七子之一的郝大通,得全真性命之传。王志谨“以高明博大之器,为时所重,尝游历四方,每至其处,辄以兴利济人为己任。”《栖云王真人开水涝记》,陈垣等:《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621页。开涝水仅是其众多惠人义举之一。
第七部分:农道合修——道教农学思想索隐“农道合修”的道门隐士(3)
金元之际兴起的新道派大道教,又称真大道,创教人为沧州乐陵人刘德仁,号无忧子。刘德仁于金熙宗皇统二年遇高人授以《道德经》要诀,开始传播大道教。从刘德仁为大道教所立的九条教规内容来看,大道教以“农道合修”为基本教规。这九条教规分别是:一、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除邪淫,守清净;四、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毋事博弈,毋习盗窃;六、毋饮酒茹荤,衣物去足,毋为骄盈;七、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毋侍强粱,谦尊而光;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刘德仁所立的这些教戒,除了强调要忠君尽孝、不色、不淫、不杀、不饮酒、以清静无为为宗外,还特别强调“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 《大道教延祥观碑》,陈垣等:《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822页。现存许多金石碑刻也记载了大道教“农道合修”的特点,《重修隆阳宫碑》:“真大道祖师无忧子之阐教门也,衣取以蔽形,不尚华美,目不贪于色也。祈祷不假钟鼓之音,耳不贪于声也。饮食绝弃荤,口不贪于味也。治生以耕耘蚕织为业,四体不贪于安逸也。纤毫不乞于人。” 《重修隆阳宫碑》,陈垣等:《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823页。大道教第五祖师太玄真人郦希成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在重修隆阳宫过程时“运石启地,剪荆棘而构屋筑垣,载枣殖桑而垦田野,载离寒暑,已成其趣。”《重修隆阳宫碑》,陈垣等:《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823页。大道教以农道合修为立教之本,主张力耕自养,悯贫救苦,这种教风在金元战乱不断,人民生活极为困苦的年代颇有号召力,正如元代吴澄所撰《天宝宫碑》所云:“吾教之兴,自金人得中土时,有刘祖师,避俗出家,绝去嗜欲,摒弃酒肉,勤力耕种,自给衣食,耐艰难辛苦,朴俭慈悯,志在利物,戒行严洁,一时翕然宗之。”《天宝宫碑》,陈垣等:《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828页。百姓纷纷入教,教门兴盛一时。
道教之所以形成农道合修的传统,综上所述,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四。第一,道教教义以“ 贵生重生”、“生为第一”为显著特点,生命的存在必须有足够的食物保障。所以从逻辑上分析,道教“重生”必然“贵农”。第二,道门奉行“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的教戒,主张“我耕我食,我蚕我衣”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六《俭化· 悭号》,中华书局1996年标点本,第64页。。以力耕自养、利物济世为修行规范,这一宗教伦理对于密切道教与农学的关系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第三,处于扩大教团组织的需要,因为宗教的发展与宗教自身的寺院经济实力有密切关系。随着道教宫观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出家入道的道众数量猛增,维持宫观日常生活的开销也增大,单靠乞食化缘已难以为续。而力耕自养、农道合修则一方面可以解决道众的生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农桑之业来扩大宫观经济实力,为道教实现济世度人的宗教关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而为巩固发展教团组织提供恒久动力,即所谓“创立观院,垦田兴农,以为永久之基。”《创立兴国观记》,陈垣等:《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705页。《重阳全真集》卷1 有《善友问耕种助道》诗,说:“世间凡冗莫相于,清静精研礼念初。慧照时时频剔拔,心田日日细耕锄。增添福炷油休绝,剿剪烦苛草尽除。登莹苗丰功行满,登苗携去献毗卢。”《道藏》第25册,第694页。第四,道教信徒多来自农家子弟,自幼对农桑之业耳熟能详,具备农道合修的基础和条件。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农道合修的传统在道门中一脉相承,至今在一些宫观中仍有余韵,以至一些道门中人在农学领域还颇有研究和建树。其中全真子陈甫的农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农学史有着重要地位。
第七部分:农道合修——道教农学思想索隐成体系的农学思想(1)
一、陈NFDD6《农学》的道教色彩
今人余英时先生在其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专门就“中国宗教的入世转向 ”问题作了论述,指出“全真道与新禅宗也有不同之处,它的入世倾向自始便比较显著。因此,它对一般社会伦理的影响也比禅宗来得直接显著。” 余英时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112页。余氏还分析了中国宗教伦理入世转向对明清商人精神培育的积极意义。余氏的论述有力批驳了德国学者韦伯对中国宗教伦理的错误观点,极有启发性。笔者以为,金元时期的新道教,其入世苦修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密切道教与中国传统科技的关系也有重要作用,不但促进了道教医学的发展关于金元新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参阅盖建民著《道教医学》有关章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4月版。,而且对于传统农学思想的进步也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以《陈NFDD6农书》为个案,深入分析道教对传统农学思想发展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是以“农业立国”,农学十分发达,农、医、天、算号称中国古代四大学科。历代编撰的有关农业科技方面的农书种类繁多,据《中国农学书录》统计,我国古代农书,包括现存和已佚的,总计三百七十六种之多王毓湖:《中国农学书录》,中华书局1957年版。。宋元时期是我国农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所出农书多达一百三十三种之多,其中宋代道教学者陈NFDD6所撰《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鲁明善的《农桑衣食辑要》等四部综合性农书,是我国传统农学中的四部传世佳作。尤其是陈NFDD6《农书》乃我国第一部对农业进行系统讨论的农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学体系的发展。
陈NFDD6,《宋史》无传。关于其生平行状,目前只能从其所著《农书》及其序、跋中略知梗概。
现存陈NFDD6《农书》有多个版本,计有《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函海》本、《知不足斋本》等。《四库全书题要》云:“《农书》三卷系影宋抄本。……首有自序佚其前二页,末有洪兴祖后序及NFDD6自跋。”《四库全书》第730册,第69页。《四库全书》本陈NFDD6自序缺前二页,似不完整。已故农学家万国鼎先生曾对陈NFDD6《农书》进行校勘、标点和注释,著有《陈NFDD6农书校注》一书,其内容除了正文三卷、陈NFDD6自序(完整无缺)、洪兴祖后序、陈NFDD6自跋外,还收录陈NFDD6后序、新安汪纲跋,版本质量较为完善。
陈NFDD6又作陈NFDD6,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陈NFDD6自序》,万国鼎校注:《陈NFDD6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年版,第22页,以下所引该书仅注页码。又号“如是庵全真子”,《陈NFDD6跋》,第65页。“全真子”是典型的道士道号。金代始创的全真道,其教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全真”二字,其寓有“真性”保全,或使“精气神”三全,或强调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双全等教义思想。由此可见陈NFDD6是一名全真道士。关于其生平,其同时代人丹阳洪兴祖后序称:
西山陈居士,于六经诸子百家之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贯穿出入,往往成诵,如见其人,如指诸掌。下至术数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者易也。平生读书,不救仕进,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绍兴己巳,自西山来访予于仪真,时年七十四,出所著《农书》三卷,曰,此吾闲中事业,不足拈出,然使沮溺耦耕之徒见之,必有忻然相契处。《洪兴祖后序》,第63页。洪兴祖称陈NFDD6绍兴己巳即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年已七十四岁,故可断定陈NFDD6生子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陈NFDD6卒年不详,但据“陈NFDD6跋”称“此书成于绍兴十九年”,此跋作于成书后五年,故又可推定陈NFDD6享年当在八旬以上。陈NFDD6的里贯也难以详考,根据陈NFDD6自序中“西山隐居全真子”、“NFDD6躬耕西山”来分析,西山乃陈NFDD6隐居自耕自足之地。今查《古今地名大辞典》,西山可能是指杨州西山或太湖洞庭西山,这两处均在江苏境内。另据陈NFDD6在《农书》写成后,曾送给时任真州(即江苏仪征郡)知州洪兴祖,洪兴祖后序又称陈NFDD6“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断定陈NFDD6隐居地不只西山一处。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陈NFDD6乃南宋时期云游于江苏一带的自耕自足的道教学者。二、 陈NFDD6《农书》的农学思想特点
纵观陈NFDD6《农书》,其独到的农学思想有以下几点:
1善于总结农耕经验,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陈NFDD6身为道门中人,信奉“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的传统,所至之处皆种药治圃以自给,对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认识。他认为“民之大事在农”,《陈NFDD6后序》,第61页。农桑之业乃“生民之本” 关系到持家治国安邦。他严厉批评了士大夫耻以农学的无知行为,指出:“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为细民之业,孔门所不学,多忽焉而不复知,或知焉而不复论,或论焉而不复实。” 《陈NFDD6自序》,第21页。陈NFDD6自己则不然,一生读书,不求仁进,乐于隐居耕读。《农书》三卷是他在长期躬耕经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