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jt叔叔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10章

jt叔叔的中医理论基础-第10章

小说: jt叔叔的中医理论基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是关于中国人吃火锅,听说从前郑曼青先生家,忘了是冬至还是腊八,他们吃
火锅怎么吃?一个锅子里面什么肉都有,然后呢,就一家人从早上就围在桌子旁边开
始吃,吃一吃聊聊天休息一下继续吃,就从早上一路吃到晚上。一整天这样小口小口
嚼,不断吃各种动物的肉。这实在是很养生啊,可是我们一般人不这样吃,这样子你
们会觉得很不健康对不对?
  其实,秋冬养阴,就是这样子养的。先决条件当然是中国人古时候平常没有那么
多肉吃,所以必须排一个身体特别能够吸收营养的时间点,然后好好地让那些营养素
都能够到身体里面被你利用。
  当然秋冬不要动得太多,也是一种养阴的方法啦,主要就是秋冬吃好睡好,夏天
做适度的运动,然后不可以耗散你的元气,如果你耗散了你的元气,一定要吃补气药。
在台湾的话夏天养阳要吃补气药,不吃补气药的话,台湾人很难撑过一个夏天啦。你
不觉得太阳晒一晒、汗流一流真的令人觉得很累吗?各位可能有人是有在练功的,但
是我们中医不能考虑练功的那些特殊份子,我们只能考虑那种一般的过家常生活的人,
所以一般过家常生活的人哦,就要调整自已的饮食跟作息。
第三讲:对错难明国医史阴阳未定人世间
第三讲(1):什么是「气」?
  在上正课之前,今天预备先跟大家讲一个小专题,就是,中国人说的「气」是什
么东西啊?这个小专题其实很简单,大家如果中文好一点,一定早就都懂了。
  中文在意译成外文的时候,几乎大部分的字都可以用外文解释得出来,而找得到
相对应的外文字。只有这个「气」字,不管放什么外国字上去,都觉得不妥贴,到现
在多半的学术书就只好写「chi」就算了。
  其实,中国人的「气」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就是说:有一样东西,我不知道
它是什么东西,就称为「气」。
  外国人,如果要写「气」字,依中国人原始的「气」的意思,就是写「UFO」
啊,就是「未确认飞行物体」──算了,气也不一定都在飞行啦──写「UO」就好
了。
  古时候,有很多很多东西都是未确认的,所以呢,我们那时候不知道地球表面有
空气,对不对?现在才知道空气是由稀薄的分子构成的,我们那时候也不知道有细菌、
有病毒……所以那一切一切我们无法定义,又摸不到看不到的东西,就称为「气」。
  然后渐渐随着科学的发达,我们就知道「啊,原来那是『氮』跟『氧』这些东西
弥漫着的稀薄存在!」于是我们就开始抓住个东西,而叫它作「空气」,一旦知道那
是什么东西了,我们中国人的「气」的领域就排除了「空气」这个层面。而西方发现
了细菌,「原来这些病是『细菌』造成的」,于是乎,我们中国人定义的「气」里面,
又把「细菌」这一样东西排除了。
  也就是说,凡是不能定义的东西,就留在「气」这个字的名目底下;能够定义的
东西就拔出去。
  所以我们中国古时候,生病,说这是「邪气」、这是「病气」,可是现在就发现
它有的是病毒,有的是细菌,有的是什么别的因素造成的。当它被你确认了之后,这
东西就不再属于「气」的范畴。所以中国人的「气」是一个不断在减少中的档案夹,
我们每隔几年就要从里面抽掉一点东西,说:「这个东西不用再算到气里面了。」但
是,即使是今天,我们不能确认的东西仍是很多,对不对?如果哪一天我们中国人的
「气」这个字真的不存在了,那就是我们的科学已经发达到找到上帝的那一天了。不
然多多少少会有不能确认的事情。
  这个是基本的文字定义方面。那,如果要说中医的一般论,我们人身上,是什么
叫作「气」呢?
  在我们的肉身跟灵魂──灵魂,在这里我是指情绪跟思考的中心的那个灵魂,意
识,mind──在肉身跟灵魂之间,我们中国人假设它有一种接口,这个接口我们也不
知道是什么东西,只知道那个东西你要说它纯粹是灵魂吗?不尽然;纯粹是肉体吗?
也不是。我们上次曾讲到什么「心」跟「物」对不对?我们现在的哲学会有心物二元
论,可是中国人是怎样的呢?中国人是三元论,就是「心、气、物」三元论。「气」
这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就当它是一种媒介,在我们的肉身跟灵魂之间
往来许多讯息的。
  关于这一点,《孟子》讲得比较多,孟子说「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那个
「壹」后来清代的考证说可能是古代噎到的「噎」字。也就是说,如果你跑步的时候
忽然摔一跤,那是你的肉体一个滞塞不通的状态,可是你的心就会因此吓一跳。在心
与肉身之间,不断地在交流,不断地有情报在互动的。所以孟子才会说「本来你不紧
张的人,如果你开始狂奔,可能你心里头就会开始有一种好像『我心跳加快,我心开
始慌乱』的感觉。」原本是肉体带起的,就像有的时候我原来觉得心不乱,可是做什
么事情做得有点赶,那肉身赶到一个程度,我心也开始急起来了──这样的事情是会
发生的。
  所以我们中医在讨论的「气」,就是在灵魂与肉身之间的接口,我们大概知道一
下这个基本定义,会比较容易处理。
  那,我们也知道说「气」是一个「泛指未确认物体」的集合名词,所以我们不要
傻傻地去定义死「什么是气」。
  我有一次在中研院听到有一个人报告他的论文,那个论文是研究清末的一位名医
者「唐容川」。报告中提到了唐容川对「肾气」、「命门火」的观点。人的肾脏不是
有元气吗?对不对?我们之前说的天癸什么的,那,肾气是什么东西呢?唐容川就举
一个例子,他说「好像是一个火炉烧着一锅水,底下有个小小火,然后这个水被烧了
变成蒸气之后,这个蒸气就可以充塞于你的全身,带动你的生命活动。那这个锅子就
是肾水,这个火炉就是命门之火。」──这个是以后会教的观念。
  结果,中研院有一位研究员就对这个发表论文的人提出一个不客气的问题,我觉
得那个问题真的蛮刻薄:
  那个研究员,他说:「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实质的存在。」意思就是说:人的身体
里面,哪里有什么管子像火车头一样在运送蒸气?于是又抬出他们很喜欢说的那一套:
说中国人总是对传统的东西盲目信仰、对封建时代的权威不敢质疑,明明不存在的东
西也迷信说它存在云云……。
  可是我觉得,这种摃法真的是太过份了,所以……我后来有出言讲他,我说:你
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你不知道中国人的『气』是什么东西──都已经告诉你是肾「气」
了嘛──肾气,就是肾里面「无法以肉眼或科技观察,不知道是什么」的运作,于是
我们说它像什么,那也是打个比方,来告诉你它的作用点大概有这样子的形态存在。
既然称之为「气」,就是其实不知道它的真相是什么,那我们用象征物来打比方,那
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那位研究员听到拿一个比喻物来比喻这个「气」,就觉得唐容川很愚蠢:怎么会
拿这种东西来说就是肾气?于是他就表达「你不可以把这东西定义成那东西。」
  其实一开始就没有人敢定义这个东西的。是那个研究员在瞎紧张。
  所以「气」的观念要搞清楚,一旦你看到中国人说的「什么什么气」、「什么什
么气」,对它要有一定的宽容度,因为它之所以还叫作「气」,就是我们现在仍然没
有人知道真相是什么。所以可能会有很多的论点,用来作为逼近真相的假设。
  就像有一个大陆的学者刘力红写一本书《思考中医》,他也想了一些象征物来说
《伤寒论》中的一些道理,然后就有很多人攻击他。当然,他用的象征物不一定绝对
正确,也不一定很适切;但是攻击他的人更加地无谓,因为「难道你就知道那个真相
是什么了吗?」。
  其实大家都不晓得,这样大家互相乱攻击一通──你选的象征物跟我选的象征物
不一样!──那简直是宗教战争,就像你信佛教我信基督教,互相骂天堂长得不是对
方说的那样──这样子是不行的,宇宙间真正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其实我们不知
道,所以有人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它而形成这样的论点,有人从那个角度观察它而形成
那样的论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都要有种包容的态度,因为扪心自问──
  我们也不知道。
  ……不过,对于刘力红博士举的一些例子,我个人还是有一点小批评啦,非关医
术,而是「文学表现力」方面的。
  我总觉得,既然要举例子、使用象征物,就是要把一件事模拟得浅白一点,使人
容易明白,这是基本的意图。可是刘博士的例子之中,有些,反而把一件事说得更「玄」
了,这样就失去文学表现力领域的「举例借喻」的目的了。
  中医虽然是极不简单的东西,但,由真懂的人讲出来,听起来应该不会「玄」才
对的。比如说四川的小火神卢崇汉先生,他讲的话极精极深,内容都很伟大,但字字
都是非常浅白的。
  现在世面上有很多学中医的人,在网络上面跟人打笔战、打辩论,那些人的医术
大部分都是很差的,可是讲的话,连我都看不懂(我算是读的书很杂了耶!),都是
「黑话」,一大堆奇诡的专业术语在空中飞来飞去,绕树三匝,无枝可栖;反而是医
术好的人没有这种现象,都讲「白话」。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人对相对论有兴趣,就买了几本相关
书籍来看,结果,只有一本他看得懂,而且很容易懂,而那一本看得懂的书,作者叫
「爱因斯坦」。
  任何专业领域,只有懂的人,才能讲到别人懂。
  所以,对于中医的教学,我看到刘力红博士有点「玄」的讲话调调,也感到有些
警惕。希望各位同学,如果听到老师上课讲出「黑话」,要举手警告我一下。因为听
起来会「玄」的「黑话」,一定就是我也没弄懂,而在那儿硬兜、硬掰的部分了。
  但愿我们这个课,能够从头到尾,字字「白话」,这样我也才可以对自己稍微放
心一点。
第三讲(2):阴阳应象
  阴阳应象
  我们接下来,讲〈阴阳应象大论〉,这个东西啊,今天可能讲不太完,我们要留
几句最重要的话下次再讲,就是「阴平阳密」的问题,那个问题实在是太难讲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录):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
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
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