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之乱:女心理师和她的23个案例-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看见父母打架,母亲并没有安慰他,反倒是父亲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闹了。”母亲歇斯底里的说:“你还会顾及孩子吗?如果顾及,你会这样对我?”母亲回头对小妹大吼:“你滚出去!”小妹抱着洋娃娃跑了出去。那时,她五岁。
父母的关系日益冷淡,最后他们之间只剩下冷漠。有一天,小妹放学回家,看到父母的房间有声音,她看到了让她惊呆的一幕,母亲和一个不是父亲的男人在床上滚动着。小妹吓坏了,她跑出去的时候还是惊动了母亲。母亲严厉对她说:“不许和别人乱说,更不许和父亲说,否则,我就会打死你。”
小妹把这个秘密一直留在了心理。也许她怕说出来,父母又要打架,或者又要离开。
九岁那年,父母还是离婚了。小妹跟随了母亲,父亲始终对小妹很好,但是母亲不允许父亲来看小妹。小妹对父亲始终是期待的,但是他的父亲最后还是远离家乡去了美国。
和母亲生活的日子应该是相依为命的,可是母亲总是责怪小妹。小妹一有不满意母亲心意的地方,母亲就狠狠的打小妹。小妹开始还会哭,逐渐的她开始用冷漠来面对母亲,而母亲看到她的冷漠和倔强更是生气,手里抓起什么就来打她。小妹说:“我记得她生气的时候,就拿起了剪刀向我扎来,还有一次是拿起切菜的刀子向我砍过来。”至今,小妹的胳膊上还有一道疤痕。
母亲总是说,是小妹告诉了父亲她和那个男人的秘密,毁了她的生活。小妹从开始的解释到最后的应对:就是我说的,怎么,你杀了我啊!
小妹对母亲越来越恨,她甚至认为自己并不是母亲亲生的孩子。她渴望着见到父亲,可父亲在遥远的异国,渐渐的,她失望了,也不再渴望见到父亲。
十五岁那年,父亲的家人告诉小妹,父亲重病去世,小妹哭的很伤心,小妹的心也随着父亲离去了。小妹的母亲在得到父亲离世的消息时,先是冷漠后是大笑,最后是哭。以后,母亲再也没有了力气打小妹。因为她已经思维混乱。她总是说:小妹的父亲来找她了,看见小妹的父亲浑身是血站在她的面前。而小妹看着母亲没有任何安慰,她说她的心早死了,母亲该有报应。
小妹的母亲开始低语,时常处于恐惧中,医生给予最后的诊断:精神分裂。经过住院,母亲有所好转,人却已经变了。小妹总是看着母亲,想哭却没有眼泪。
十八岁的小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母亲给她做了很多好吃的,小妹很惊讶。母亲对小妹说了很多对不起的话,不该打小妹,也不该怪小妹,是自己不好,和父亲离婚也是她的错,因为她实在是受不了其他女人和父亲交往,可现在看来是那么的正常。而母亲为了报复父亲,自己也和其他男人发生了婚外情,被父亲知道提出离婚,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父亲临死之前,希望母亲能培养小妹上大学,母亲说她做到了,心可以放下了。
第75节:我想刺瞎双眼——焦虑(6)
那天,小妹还是冷冷的看着母亲,心却稍稍有些温暖。小妹晚上入睡的时候,还在想,以后我要对妈妈好点,毕竟她是我妈妈。
第二天,当她看到母亲时,母亲手里握着剪刀,鲜血流了一地……
从此,她成了孤儿。以后,她再也没有了欢笑和眼泪。而她的心理和情绪在一年后越来越明显的出现波动,她怕自己也和母亲一样疯了。而她的心灵自从那天之后,就关闭了。没有再打开,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没有人知道她的家庭。她断绝了家乡所有人联系,只身到上海读书。
小妹回忆往事没有流泪,只是说到自己从此成了孤儿时,哭了。我看着眼前这个肩膀微颤,细弱的女孩,我的眼睛湿润了。
小妹的心结终于打开,我们终于找到了所有的原因,对剪刀的恐惧,对尖锐物体的恐惧,为何封锁自己的内心,为何对人的惧怕和恐惧,当她的内心对一切回避和遗忘时,负面消极的情绪就产生了。
随后的日子,我们探讨了父母对我们的深远影响,我们找到原因时,就好去应对。我和小妹探讨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谈及的爱的需要,是人的本能需要。当你失去了爱,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所以,我们还是要勇敢来面对过去,面对此时,把握未来。既然,我们渴望自己好起来,首先就要对父母的情感重新认识,对父亲的渴望,对母亲情感复杂的内心分析。我们保护自己的内心,却封锁了自己,那么最后就是自己伤害自己。
小妹的焦虑情绪得到了很好的缓解,对于父母的态度,小妹最后说:“人都不在了,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我说:“有意义。就像母亲最后的明白,父亲最后的无奈,都是没有珍惜当时所拥有的,而你,小妹,我们要珍惜现在,珍惜我们还拥有的。”
小妹苦笑着看着我说:“我还有什么可珍惜?”
我眼角湿润,声音有些哽咽:“你!你就是可去珍惜的,你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和幸福,你还能拥有友情,爱情,你的孩子,一切都可以珍惜。”
小妹握着我的手,放声大哭,而我没有递给她纸巾,只是让她好好的释放久藏于心的泪水。
小妹焦虑的情绪缓解很快,慢慢的她学会了和同事相处,开玩笑。慢慢的她看到我的助理和工作人员,也会绽放她的笑容。直到有一天,小妹对我说:“姐姐,你可以把我当作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去写,我没有什么可报答你的,所以,我同意你写我。但不要写我的真实名字就好。”
我开心的说:“太好了。谢谢小妹你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你终于敞开你的内心,把你的情感交给姐姐了。”
小妹说:“是的。其实,当我说出自己的心结时,就已经对你敞开我的内心了。而我看过你很多文章,也许你需要我这个案例吧。”
我和小妹最后一次咨询后,小妹伸出手和我拥抱。
时间已经过去半年,小妹的工作很出色,被上调到北京去培训。
第76节:我想刺瞎双眼——焦虑(7)
春天的脚步来临时,小妹电话告诉我,“我恋爱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早晨,我正在家中浇花,花园里开放的杜鹃娇艳夺目,喷洒的水珠被阳光折射犹如珍珠,耳边传来黑人阿姆斯特壮沙哑的歌声,what a wonderful world(多精彩的世界)……
◎小妹的案例分析
○逃避引发的不确定
“真实的焦虑或恐惧是最自然、最合理的事,是人们对于外界危险,或意料及期望中的伤害的知觉反应。”弗洛伊德如是说。的确,预期的或正在进行的威胁性事件会叫人感到不安,人们本能的会开始保护自己,而当这种保护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即此事件不能解决或无法面对的时候,焦虑的情绪就有可能会随之而生。这里弗洛伊德所提的“真实的焦虑”并非精神官能症的焦虑,也就不是我们所说的焦虑症或精神疾病,它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负面情绪反应,也是下面所要分析的内容。
与同龄人相比,小妹的童年是不幸的,这尤其突出在母亲对待她的方式和态度。在她的记忆中,父母的情感关系并不是很好,经常吵架打骂,尽管不清楚原因但印象里父亲每每被母亲打得挂伤,不但如此,母亲往往还会无缘的将其对父亲的不满迁怒到自己的身上。当她看到母亲和其他男人发生不洁行为的时候,母亲竟然以死来威胁她不要将这件事情说出。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幼年时期里,安全感绝大部分来源于母亲对其的关怀和爱护,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母性也一直起到保护子女不受外界危险伤害的形象作用。然而,对于小妹而言,非但没有得到母亲相应的关怀爱护,反而受到来自母亲的威胁,也就是说,小妹的童年成长一直处于没有安全感甚至是时时存在危险的状况中。
面对危险时,人们本能的会去远离或寻找庇护以得安全。这一点对小妹也不例外,起初她小心谨慎的避免犯错,然而发现即便这样也不能摆脱母亲的打骂责罚,母亲仍将尖锐的剪刀朝她身上刺来,比起身体所受的痛苦,内心经历的创伤让小妹更难以忍受。于是,她渐渐的变得冷漠,冷漠于母亲的所作所为,冷漠于自己对母亲的情感,这种精神上的逃避成了她减缓心理创痛的最有效方式。直至母亲手握剪刀自杀的那一刻,小妹感到剪刀不再是可怕的利器而是能够让人摆脱痛苦的工具,她不想再面对这不得不去接受的事实,她不想再面对自己对父母的真实情感,她不想再面对整个世界,她甚至想用剪刀刺瞎自己的眼睛来逃避一切。然而生的本能让她意识到剪刀刺向自己的危险,于是她没有这样去做。可是,对于剪刀或是其他利器上存有的潜在威胁,在小妹心理开始变得无法确定起来。事实上,如果说曾经母亲朝她刺来的那把剪刀是让她感到恐惧的话,那么现在的剪刀已经开始令她焦虑。也就是这种不能确定的模糊的威胁,使恐惧转变成了焦虑。
那么另一种小妹与同性接触时产生的焦虑,同样也来自母亲对她的影响。可以说,母亲是小妹最初接触的,也是最亲密接触的同性,对母亲复杂的印象和情感最直接的导致了小妹对其他同性的感觉,让她紧张、害怕甚至恐惧。为了逃避这种情感的持续,曾经的经验和认知给了小妹一个合理解释——同性恋。可另一方面,小妹并不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她宁愿死也不想和同性相恋。这种矛盾又开始让她无法确认,无法确认自己对同性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第二种焦虑就这样产生了。
○正视恐惧才能摆脱焦虑
人们对客体的恐惧大多是由于对客体有一定的认知但不足够,有一定的了解却不充分才导致的。这就好比一些人恐惧艾滋病,他们知道艾滋病能够相互传染,知道艾滋病是不治之症,所以他们害怕,他们一旦听到有人得了艾滋病或是和艾滋病人接触过就会躲得远远的,甚至连艾滋病人碰过的东西都不敢再动。但治疗艾滋病的医生整天接触患者,他们却并不感到恐惧紧张,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更加了解艾滋病,知道并确定其传播的途径。
无论是面对剪刀还是同性,小妹的焦虑中最初都有恐惧的成分。通过咨询师对小妹的意象分析、认知调整,小妹知道了自己害怕剪刀或利器是因为想要通过它们摆脱内心的痛苦,是希望获得安全感的表现,自己紧张同性是由于母亲形象的映射,是习惯性心理所致,同时自己也并不符合同性恋的条件。
当然,想要小妹真正的好起来,做这些调整还是不够的,她必须要正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小妹逐渐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认识了解大多都是负面的,曾经,恐惧和害怕完全占据了自己的内心,以致根本没时间、没机会去好好的感受母亲的心情,在她伤害自己女儿的同时,她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内疚和痛苦。当小妹慢慢转变她对母亲的态度、看法的时候,她的安全感也一点点的寻找了回来,即便无法抹去从前的不愉快回忆,但她已经接受了母亲。最终,在咨询师的细心帮助下,小妹渐渐掌握了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生活、工作、情感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