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过冬必备书+谁是最后的-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宏观经济“冷”的时候,供给大于需求,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利润降低,投资减少,市场上资金不足,从而引起通货紧缩,人们会将不动产、有价证券等卖出,希望持有货币。
这就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他认为,任何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不会是为了促进社会利益,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每一个人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去做事的。当所有的人都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推动经济的发展,其结果反而比有目的地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要好得多。
1929年,西方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所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之中,“看不见的手”失去了作用,工厂关门、企业倒闭、银行破产、股票变成了废纸,亚当?斯密所设想的那种理想经济模式被打破了。这时,又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横空出世了。
凯恩斯主张,仅靠“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国家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他提出,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应当出面采取措施刺激需求,帮助经济回升。就像是车在原地发动不起来,需要有人帮忙推一把,而政府就应当扮演这个推车人的角色。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定律”,也称为“看得见的手”。
凯恩斯举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挖坑理论”。他在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说,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可以雇200个人挖坑,再雇200个人把坑填上,这样就创造了400个就业机会。在雇人挖坑时,需要购买200把铁锹,这样,生产铁锹的企业就有了收入,而炼钢厂也可以开工了。挖坑的工人用得到的工资购买食品,那么食品行业也有了利润。同样,填坑的时候,还得发200把铁锹,还得发200人的工资。这样,政府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拉动经济回暖,让经济从萧条中摆脱出来。
凯恩斯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肇始,这只“看得见的手”使西方国家从经济低谷中走了出来,走向繁荣。二战以后,西方所有国家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凯恩斯因此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说句题外话,后来一个名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又根据这个“挖坑理论”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他说,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如果一个小孩打破了面包店的窗户,那么面包店的老板就不得不拿出钱来安装玻璃,这样玻璃工人和木匠就有活干了,接下来就会使伐木场和玻璃工厂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因此,自然灾害和战争都可以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这个理论看似符合逻辑,事实上却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的——面包店老板原本不打算花掉这些钱。如果面包店的老板用于安装玻璃的钱是打算购买面粉的,那么装了玻璃就没钱买面粉,面粉厂的工人就失去了一部分收入,正好与玻璃工人增加的收入相互抵消,后面的推论自然无法成立。
大致上说来,我们的经济就是被这两只手所左右着,虽然后来又出现了诸如供给学派、福利学派等等经济理论流派,但这些流派的理论均来源于这两只“手”。
“看不见的手”就像是道路,宏观经济则是在这条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时而上坡、时而下坡;“看得见的手”就像是司机,随着道路的情况,时而加油、时而刹车。
无论你的驾驶技术多么优秀,你也无法改变道路的走向。同样,无论“看得见的手”多么强势,都无法左右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改变宏观经济的大趋势。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金融巨头,都只能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一部分 经济会衰退吗
第三节 经济会衰退吗?
所谓的经济衰退,是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美国官方则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作为衰退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人们日常使用最广泛的。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然呈现成长——发展——繁荣——衰退的周期性运动,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经济周期”。
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周期所经历的循环分为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两位数的GDP增速和可以向世界炫耀的低通胀指数,我们早已被近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数据宠坏了胃口。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身边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当通货膨胀不知什么时候悄然来到时,我们才发现,这些原本除了经济学家之外没有人关心的数字居然和我们的生活有如此之大的关系,宏观经济走势前所未有地变得重要起来。
“不确定”因素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不确定”也就是变化无常,在变化无常中把握趋势是比较难的事情,需要对经济大势给出适时的宏观把握,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担忧之所在。在这种“不确定”下,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我们将第一次经历一个经济周期的后半场,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经济减速期”。
保加利亚经济学家克拉斯穆尔?佩佐夫曾在2004年《全球财经观察》杂志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将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与当今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30年代所经历的”。
他认为,“中国的泡沫破灭将会在2008年—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因为一直到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前,中国政府将会继续追求一种刺激经济的政策。到那时,通货膨胀将很可能无法控制,可能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的状况,而政府除了急踩刹车和采取收缩外毫无选择”。并且,和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一样,“中国的萧条将引发美国的泡沫破灭,进而引发其他国家的衰退”。
在文章中,佩佐夫还总结了几个可能触发中国经济萧条的“导火索”:
(1)一场世界范围的货币、银行或者衍生产品危机。
(2)美国的一次衰退。
(3)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4)中国失去贸易盈余。
(5)一场石油供应危机。
佩佐夫的预言在今天看来让我们不寒而栗: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
2008年,美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认为,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衰退期,并且衰退期的长度和深度可能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2008年,中国面临着10年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明确指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抑制通货膨胀是今后五年的任务。“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抑制通货膨胀,这不是一年的任务,而是五年的任务”。
2008年,由于日本和美国出现滞胀,在劳工成本上升以及其他价格上涨的压力下,中国的出口受到抑制,2月份的贸易盈余从去年2月的237亿美元下降到8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63%,是近一年来的首次下跌。
2008年7月3日,纽约期货市场原油交易价盘中突破每桶145美元,而仅仅在一年以前,国际油价在每桶70多美元时,就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高位。高盛公司在2005年预言世界将会面临“超高油价”,石油价格会狂飙到每桶105美元的高位,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而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21世纪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已经到来。
佩佐夫的预言似乎正在成为现实,中国的经济越来越不容乐观,甚至连普通的老百姓都已经能够感觉到宏观经济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2008年,中国A股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90%以上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2/3以上的流通股股东的损失超过大盘的下跌幅度。
上证指数从年初的5265点到6月30日的2736点,大跌到2529点,跌幅高达48%。
目前,沪深两市总市值已由2007年年底32万亿元的水平降至17。80万亿元。上半年,上证指数和深成指分别累计下跌近48%和47%,A股总市值蒸发近14。8万亿元。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数字的可怕——2007年,中国的GDP为24。66万亿元,而今年上半年股市蒸发的总市值就相当于去年GDP的6成!甚至有股民将其比喻为中国古代酷刑——“腰斩”。
中国股市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打击: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石油价格上涨、南方雪灾、四川地震、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的大手笔融资、“大小非”的减持,这一切导致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并最终令股指不堪重负。在此期间,虽有证券交易印花税下调和开放式基金的不断放行等利好消息,但却依然阻挡不了A股下挫的脚步。正如某些监管部门人士所指出的:市场缺乏信心。
佩佐夫的预言会不会成为现实呢?中国的经济是否会减速?
那只“看不见的手”似乎正在将我们引向低谷,而驾驶着发动机过热的“中国号”汽车的那只“看得见的手”能带领我们安然度过这次危机吗?
1998年,它成功驶过了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它成功抵御了“非典”对经济的冲击;2004年,它又成功控制了过度繁荣,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减速;这次,它仍然能够有惊无险地经过这次风暴吗?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一部分 历史上最恐慌的时(1)
第一节 历史上最恐慌的时刻
2008年,中国经济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受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广东、江苏一带的外贸型企业甚至出现倒闭潮。
珠三角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号称“没有失业率”,几乎所有的企业门前都常年贴着招聘广告。东莞一家企业说,我们门口堵车,全世界正在生产的电脑80%将没有鼠标用。而紧邻的企业说,那么全球会有更多的电脑没有键盘。可见珠三角地区产能之庞大。全国1/3的打工者都在珠三角,单是深圳和东莞两市,外来流动劳工就达1000多万。
而如今,在珠三角约8万家港企中,有37。3%正在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撤离,这一举动将使深圳1。2万家加工贸易工厂类企业倒闭。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面临越来越艰难的困境,玩具、制鞋、纺织服装等行业更加突出,仅2008年1至5月,广东亏损企业就达1万多个。业内悲观人士认为在今年之内,行业中有超过1/3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紧跟珠三角之后,我国另一主要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企业倒闭潮。
温州地区已陷入停产或半停工状态的中小企业占3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20%,浙江的宁波地区也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停产或倒闭的现象。
中小企业的停产、倒闭风潮并不仅仅发生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只是这两个区域的中小企业更为密集,因此受到的关注最多。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整个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
不仅是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