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类证活人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x
足少阳胆之经。(肝与胆为合。故足厥阴与足少阳为表里)起目外 。络于耳。遂分为四道。
下缺盆。循于胁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营百节流气三部。故病患胸胁痛而耳聋。(黄帝针经曰。邪在
肝则两胁痛。又曰。胆胀者胁下痛。口中苦。善太息)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脉尺寸俱
弦者。知少阳经受病也。
(灵枢经云。足经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
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下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
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入髀
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之廉下。外辅骨之前。
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趾次趾之端。其支别者。从跗上。入大趾。循岐骨
内出其端)
r足太阴经pt51a4。bmpr
x舌本∶舌本者舌根也x
x咽门∶重十两为胃之系x
x胃∶络胃x
x脾∶重二斤三两象马蹄内色胃脘象土形也经络之气交归于中以营运真灵之气意之舍也x
x上循膝∶股内前廉x
足太阴脾之经。为三阴之首。其脉布于脾胃。络于嗌喉。故病患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细者。知
太阴经受病也。
灵枢经云。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示
兖切)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r足少阴经pt51a5。bmpr
x肾脏∶有二形如红豆相并而曲附于膂筋外有脂裹里白表黑主藏精。x
足少阴肾之经。其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趣足心。别行者。入跟中。上至股内后廉。贯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少阴主肾。肾恶燥。故
渴而引饮。又经发汗吐下以后。脏腑空虚。津液枯竭。肾有余热亦渴。故病患口燥舌干而渴。其脉尺
寸俱沉者。知少阴经受病也。
灵枢经云。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趣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
上(时兖切)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
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r足厥阴经pt51a6。bmpr
x上 ∶内廉。x
x循足跗∶上廉。x
x巅∶顶上曰巅。x
x颃颡者:悬雍两旁肉也又灵枢经曰颃颡者分气之泄。x
x肝∶重四斤四两有七布叶一叶小如木甲拆之象也各有支络脉进中以宦发阳和之气魏之宫也x
足厥阴肝之经。厥者。尽也。灵枢曰。亥为左足之厥阴。戌为右足之厥阴。两阴俱尽。故曰厥阴。
夫阴尽为晦。阴出为朔。厥阴者。以阴尽为义也。其脉循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脉弗营则筋急。筋急
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而卵缩。凡病患烦满而囊缩。其尺寸俱微缓者。知厥阴经受病也。
(灵枢经云。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
阴之后。上 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
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
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
x(一)问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x
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仲景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
宜桂枝汤。(正一)轻者。只与柴胡桂枝汤(正方三十一)太阳病头痛发热无汗恶寒。宜麻黄汤。
(正二十)轻者只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正二)麻黄汤桂枝汤。二者均为解散。正分阴阳。不可不慎
也。仲景所谓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今人才见身热头痛。便发汗。
不知汗孔闭而用麻黄。汗孔疏而用桂枝。伤寒伤风。其治不同。古人有汗者当解肌。无汗者可发汗。
x(二)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x
此足阳明胃经受病也。(仲景云。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伤寒二日。阳明经受病。可发
其汗。非正阳明也。(正阳明者。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故可下也)今言一二日传阳明经。身
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俱长者。是太阳阳明可表而已。若无汗尚恶寒。宜升麻汤。(杂方)有汗
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汤。(正方一)无汗脉浮。其人喘者。与麻黄汤。(正二十)○又问十
二经皆一。而阳明有三。何也。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也。太阳阳明者。本太阳病。
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太阳阳明。脾约是也。大便坚。小便
利。其脾为约)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实。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
人本风盛气实也。三阳明俱宜下。唯恶寒乃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盖太阳与
阳明合病。脉必浮大而长。外证必头疼
腰痛肌热目痛鼻干也。脉浮大者。太阳也。长者。阳明也。头疼腰痛者。太阳也。肌热目痛鼻干者。
阳明也。尚恶寒者。可升麻汤(杂方一)汗之。若不恶寒反恶热。大便不秘者。可白虎汤(正方六十
四)解利之。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或谵语者。属胃家实也。可调胃承气汤下之。(正四十三)○
又问三阳有合病。有并病。何也。脉浮大而长。头疼腰痛肌热目疼鼻干者。合病也。太阳初得病时。
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并病也。三阳皆有合病。唯三阴无合病。
不可不知也。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正四十
一)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方二)小发汗。设面赤色者。阳气怫郁在表。
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则阳气怫郁。不得越散。当汗不汗。烦躁不知痛处。其人短气但坐。盖
以汗出不彻故也。更以麻黄汤发其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
x(三)问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x
此足少阳胆经受病也。(仲景云。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
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可吐下。诊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正方二十九)盖脉弦
细头疼发热属少阳。少阳受病。口苦咽干目眩。宜小柴胡汤以解表。不可发汗。(仲景少阳证唯小柴
胡为解表药耳)发汗则谵语。谵语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燥。宜调胃承气汤(正四三)此属
少阳阳明也。
x(四)问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俱沉细。x
此足太阴脾经受病也。(仲景云。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伤寒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温
者。系太阴也。自利不渴。属太阴也。腹满时痛。属太阴也。自利不渴者脏寒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正方七十五)理中汤也。(正方七十四)腹满脉浮者。可桂枝(正方一)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
芍药汤。(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正十三)○古人以四日太阴证病在胸膈。可吐而愈何
也。答曰。不然。有太阴证脉大胸满多痰者。可吐之。脉大而无吐证者。可汗而已。大抵在表者汗之。
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泄之。瓜蒂(正百十一)栀豉(杂十九)随证施用。不可拘以日数
也。
x(五)问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x
此足少阴肾经受病也。(仲景云。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少阴病口燥舌干者。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正四十一)若不渴。不口燥舌干而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正方七十五)太阴
厥阴皆不恶寒只有少阴有恶寒之证。不可不知也。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宜着灸
并附子汤也。大抵伤寒阳明证宜下。少阴证宜温。然仲景于少阴证口燥咽干即云急下之。盖少阴主肾。
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肾汁干。咽路焦。故口燥咽干而渴。须宜急下之。非若阳
明证宜下而可缓也。虽然。阳明亦有一证。发热汗出多。急下之。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干。亦须急
下也。
x(六)问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x
此足厥阴肝经受病也。(仲景云。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病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
为未愈。宜小建中汤。(正三十七)
脉浮缓者。必囊不缩。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方二)若尺寸脉俱沉
短者。必是囊缩毒瓦斯入脏。宜承气汤下之。(正方四十二)○大抵伤寒病脏腑传变。阳经先受病。故
次第传入阴经。以阳主生。故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也。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
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至六七日当传厥阴肝木。必移气克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五脏
六腑皆困而危殆。营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气汤下之。可保五死一生。古人云。
脾热病则五脏危。又云。土败木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也。故知脾气
全。不再受克。邪无所容。痞极泰来。营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卷第二
属性:此一卷论切脉。治伤寒先须识脉。若不识脉。则表里不分。虚实不辨。仲景犹诮当时之士。按寸
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必欲诊冲阳。按太溪而后慊。况于寸关尺耶。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
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不可偏废。且如伤寒脉紧。伤风脉缓。热病脉盛。中暑脉虚。人迎紧盛伤于寒。
气口紧盛伤于食。率以脉别之。非特此也。病患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者。结胸也。结胸证于法当
下。虽三尺之童皆知。用大黄甘遂陷胸汤下之。然仲景云。结胸脉浮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以此推
之。若只凭外证。便用陷胸汤则误矣。况伤寒尤要辨表里。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阳动则有汗。
阴动则发热。得汗而脉静者生。汗已而脉躁者死。阴病阳脉则不成。阳病阴脉则不永。生死吉凶。如
合龟镜。其微至于祸福休咎。修短贵贱。无不可考。然古人乃以切脉为下者。特以脉理精微。其体难
辨。而伤寒得外证为多故也。外证易见。切脉难明。弦紧之混淆。迟缓之参差。沉与伏相类。濡与弱
相似。非得之于心。超然领解。孰能校疑似于锱铢者哉。苟知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迟缓微涩沉伏
濡弱属于里。表里内外。阴阳消息。以经处之。亦过半矣。
卷第二
脉穴图
属性:(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