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27-阴证略例 >

第7章

227-阴证略例-第7章

小说: 227-阴证略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气 
在外,身表壮热,手足大温或热不等,则不宜灸之。若遇前三证,用热醋炒麸注布袋中,脐 
下熏蒸熨极妙。又云∶三阴证陷骨、歧骨间,三五七壮灸,足温生。 
《活人》阴证,诸药不效,并汤水不下,身冷脉绝,气息短,不知人,用葱熨法。本为上热 
下寒 
也,二法虽妙。莫若用上醋拌麸炒热,注布袋中,脐下熏蒸,比上二法尤速。若更以葱白煎 
浆作汤,以沐四肢亦可。若病患服药后,欲作汗时,用汤沐以接四肢阳气尤佳。 
外接法 
干姜二,炮为细末,石决明一,另研细,称拌匀,每服二三钱匕,手心中以津唾调如泥 
,以手奄其阴,至暖汗出为度。以牡蛎代决明亦可,牡蛎烧粉用。 
一法∶丁香、荜茇、干姜、牡蛎。 
一法∶治水 偏大,上下不定,疼痛不止,牡蛎不以少多,盐泥固济,炭三斤, 令火尽 
,冷取二两,干姜一两,炮为细末,二味和匀,冷水调得所,涂病处,小便大利即愈。 

论宜灸不宜灸并汤沐四肢法
脐下六穴
属性:神阙一穴,脐中,禁针,刺之令人出恶汁不止。 
阴交一穴,脐下一寸。 
气海一穴,一名孛央,阴交下五分。 
石门一穴,脐下二寸,三焦之募,女子禁灸,恐绝产也。 
关元一穴,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为下纪三阴,任脉会。 
中极一穴,脐下四寸,为气原。 


论谵言妄语有阴阳
属性:举阳证《活人》云∶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锦文,或下利黄 
赤为阳毒者,以其脉洪大而实,或滑或促,故用酸苦之药治之。 
成无己云∶有汗出谵语,有下利谵语,有下血谵语,有热入血室谵语,有三阳合病而谵 
语, 
有过经不解而谵语,皆阳证也。惟有发汗过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柴胡桂枝汤主之。此 
外感汗多亡阳谵语也。 
海藏云∶有内感伤冷,语言错乱,世疑作谵语者,神不守舍也,止是阴证,此特脉虚而 
不实耳! 
《内经》云∶谵妄悲笑,皆属于热。《难经》谓∶面赤,喜笑,烦心,亦属于热。大抵 
此等 
证脉皆洪实,按之有力。若此等证脉按之无力,即阴气内充,阳气外游于皮肤之间,是无根之 
火也。阳气及心火,入于皮肤之间,肺主皮毛,故有谵妄悲笑及面赤喜笑烦心之证。岂特是 
哉! 
所有胸背两手斑出者,有唾血丝者,有鼻中微衄者,不当作阳证,当作阴证治之。故《活人 
》辨证,不取诸于他,而独取诸脉,无如此最为验也。其言可谓尽善矣,可谓尽美矣! 
《本草》云∶干姜止唾血,硫黄治衄血。孙真人用桂心治唾血。 


论下血如豚肝
属性:下血如豚肝者,饮冷太极,脾胃过寒,肺气又寒,心包凝泣,其毒浸渗入于胃中,亦注肠 
下, 
所以便血如豚肝,非若热极妄行下血而为鲜色也。此中气分而下行,故令人便血。若中气逆 
而上行,故令人呕血吐血也。亦非若阳证上行而溢出鲜血也。大抵阴阳二证,上行者为呕为 
吐为溢,顺行者为下为便为泻,其名虽异,其实则同。 


论阴阳二络
属性:《甲乙经》云∶经者所不可见者也,络者所可见者也,外之沟渠是已。然络亦有不可见 
者乎 
,何以知之?黄帝曰∶邪热入于阳络,则为鼻血;邪热入于阴络,则为后血。以是知阴络病 
也。鼻血者在上,溺与后血者在下也,若吐呕者,是知在中也。至于伤寒上厥下竭之证,或 
从耳目,或从口鼻,血俱出于上窍,然各随其脏与经也。 
扁鹊云∶病若谵言妄语,身常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又云∶假令心病,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故知肺邪入心, 
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唾咳。其脉浮大而涩。 
仲景云∶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又云∶谵言妄语,脉涩者死。 
以上皆阳证得阴脉也。 
又云∶发汗多,重发汗者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 
上此重发汗亡阳者,变阴也,又得阴脉死也。 


论自汗分阴阳
属性:成无己云∶伤风自汗,汗出恶风寒者,有表也。汗出不恶风寒者,表解里未和也。有阳 
明发热汗出,此为热越。有阳明发热汗多者,下之。 
海藏云∶内感伤冷,自汗,大恶风寒,汗出身凉不热者,阴证也;汗出身热得阴脉者, 
亦阴证也。 


论手足自汗
属性:手少阳之脉,三焦之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 
间,上贯肘云云。手背遍多者,三焦之气脱也。经云∶手足 然汗出,大便硬而谵语,下之则愈 
。以其热聚胃,津液旁达,故手足 汗出也。成无己云∶寒聚于胃,有手足汗出者乎?经 
云∶阳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欲作痼瘕,即是中寒也。 
海藏云∶故内感阴证,有手足逆冷而自汗者,手足自温而自汗者,厥阴、太阴之异也。 
上此一条,虽是三焦四逆温和,关他二经,不可不知。 


论四肢振摇
属性:成氏责其为虚寒,欲汗之,其人必虚蒸而振,下后复汗而振者,表里俱虚也,亡血发汗 
则寒栗而振,气血俱虚也。有振振欲擗地者,有振振动摇,二者皆汗多亡阳,经虚不能自主持,故振也,非振栗之可比 
也。 
经曰∶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茯苓桂 
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二药皆温经益血助气之剂。 
海藏云∶惟好饮房室之人,真元耗散,血气俱虚,或因劳而振,或不因劳而振,或因内 
感阴盛阳脱而振者,皆阴证也。 
若因房室而得,便有阴阳易条中形状,头重不欲举,目暗生花,热上冲胸,少气,声不 
出,少腹小腹痛引阴中,或阴入于里,胫寒而痛。此等阴证,四肢故多振摇。始得此病时,脉虽 
举按有力,不可作阳证治之,若与阴药,变寒必矣!亦不可用太热之药,作阴极治之,热过 
则转生他证。当以补气温血之药调之,元气渐生,可得而愈。若脉已微,面色眉间变黑,唇 
吻不收,爪甲微青,当用热药攻之。若经汗下,热药不可热服,当令似温,则阴气不拒。经 
云热因寒用,此之谓也。 
上此一论,自为颇有理,可以发明古人所不言处。 


论阴证始终形状杂举例
属性:若病患面赤者,下虚也。手足振摇者,为元气无主持也。腰腿沉重者,三阴经受寒湿也 
。或恐或悸者,知阴寒之邪在手足少阴也。喜笑则为痴,悲怡则为惨,手少阴、太阴也。头项不 
甚痛,行步只如旧,知寒邪之气不在经而在里也。若头项痛者,内之外逆上行而至于经矣! 
或已有冬伏寒邪,始得内感便发,头项痛亦无定也。或时太息者,《灵枢》云∶心不足则心 
系急,心系急故太息以舒之,是知手少阴心火不足也。前人云去声是已。 
以上初病时,多有形状如此等类。 
身如被杖者,阳气尽而血脉凝涩,不能荣于身也。色青黑,肾肝子母二色,真脏见也。 
手足倦而卧者,四肢之阳气尽,而阴气贵收也,卧而面壁者,阴欲静也。恶闻人与语者,阴欲默 
也。昏昏欲寐者,元气杂绝,邪热攻肺也∶或欲寐以自养,及目白睛而赤者,肺受火邪也。 
三四日之间,或可行步,不甚觉重者,阳犹在外也。五六日阴盛,热药不能回者,阴主杀而 
暴绝,非若阳气徘徊不已,而欲其生生也。 
初病面赤胀者,下虚故也。至于死,先青而后赤者,阳气不生,温令不行而就北方寒也,其 
逆行如此 。经云∶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 
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若阴阳二毒相匿,或只伏阳, 
此等阴证,或身半以上经汗死,即不青黑者亦有之。 
厥阴有遍身青黑如花厥状,何也? 
答曰∶阳气不能营运于四肢,身表经络遏绝,气欲行而不得行,及其得行而遽止之,故 
行处微紫色,不得行而止处不青则黑也。所以身如被杖,有有处,有无处也。遍身俱黑,阳气全 
无也。故经络论云∶寒多则疑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之谓也。 


伤寒发厥有阴阳
属性:夫厥者,有阴有阳。初得病身热,三四日后,热气渐深,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语言 
谵妄而反发热者,阳厥也。初得病,身不热,三四日后,阳气渐消,大便软利,小便清白,或语 
言低微而不发热者,阴厥也。二证人多凝之,以脉皆沉故也。然阳厥而沉者,脉当有力;阴 
厥而沉者,脉当无力也。若阳厥,爪指有时而温;若阴厥,爪指时时常冷也。仲景云∶伤寒 
三二日、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当下之,宜承气汤。又云∶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仲景云∶伤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而脉 
微微者。里有寒也,汗出而厥者同。又云∶阴病下利而脉微者,里有寒也,白通汤主之。 
一法无脉利不止,白通加猪胆汁,以其咽干而烦也。 
以上病急,或尤急,多有此形状等类。 


论阴证发渴
属性:夫足少阴肾经,其直行者,上贯肝膈入肺中,系舌本,肾恶燥,故渴而 
引饮。经云∶口燥舌干而渴,尺寸脉俱沉,则知肾受热邪,为阳证也,当下之。 
阴证口干舌燥,非热邪侵凌肾经也,乃嗜欲之人,耗散精气,真水涸竭,元气阳中脱( 
坎内阳爻是也。)饮食伤冷,变为枯阴,阳从内消者,或不渴,阳游于外者,必渴而欲饮也。然 
欲饮,则饮汤而不饮水,或有饮水者,纵与不任,若不忍戒,误多饮者,变由是而生矣。此 
等舌干欲饮冷水,抑而与之汤,及得饮汤,胸中快然,其渴即解。若以渴为热,汤能解之乎 
?不惟不能解其渴,其热从而愈甚矣。以是知为阴证也,夫何疑之有! 


论阴证咳(一作吃)逆
属性:(许学士退阴与正元同煎,以治阴证咳逆) 
夫逆病咳逆,火炎上使阴气不内也。阴气者,即吸入之阴气也。阴证内寒,与吸入之阴 
同类 
逆者,胃热失下也。阴气先绝,阳气后亦将竭,火独炎上,逆出阴气而为咳逆也。阴证者, 
内已伏阴,阴气太甚,肾水擅权,肝气不生,胃火已病,丁火又消,所有游行相火,寒邪迫 
而萃集于胸中,亦欲尽也。故令人发躁,大渴引饮,并去盖覆,病患独觉热,他人按执之, 
身体肌肉骨髓血脉皆寒。此火即无根之火也,故用丁香、干姜之类热药温胃,其火自下,咳 
逆方止。非若凉膈、泻心,以治阳证,自上而下,泻退其火,阴气乃生。阴证咳逆,从呕哕 
而生,胃寒呕哕不已,咳逆继之,其声怏怅连续不已,声末而作咳逆,古人云烦冤是也。烦 
冤者,有情不能诉,有怀不能吐,故为怏怅,唯阴证阳脱而咳逆者,其状似之。阳证咳逆, 
内热与上热相接,咳逆止在喉中;阴证咳逆,呕从内出,或先作去声,或与去声相并而至喉 
中,故用温胃益肺之药主之。中既温,天五之气与残火自下,又与胃中温药相接,变而阳气 
生也。殆无异丧家之人,遑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