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27-阴证略例 >

第4章

227-阴证略例-第4章

小说: 227-阴证略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寒热,其实脾先受之,卯酉之间,土居其中,是通胆肺,故如是也。内阳之外,至此欲竭 
,所以至七日不可治也。阴证舌缩者,知心火绝也,则神去矣。又云∶失神者亡。发阳证舌 
缩者,知少阴无水也。外感传六经,当先表而后下,内感传三阳,则止治三阴,药内增损加 
减,不复再用凉药也。内阳之外,不必次第传遍三阳,但至一经,却便至极高之分,所以七 
日不可治也。总六经俱尽之意,所以不必次第传遍三阳也。 
海藏云∶惟附子散明注阴毒唇青面黑,正阳散明注阴毒面青舌黑,二证别无伏阳,故药 
味皆温热辛甘而无苦寒也。 

活人阴脉例
附子散
属性:治阴毒寒伤,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 桂心(半两) 当归(半两,锉,炒) 半夏(一分,姜制) 
干姜(一分,炮) 白术(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中盏,生姜半钱,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 
覆取汗,如人行地十里。未汗,再服。 

活人阴脉例
正阳散
属性: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气出,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有汗,烦渴不止,舌黑多睡, 
四肢俱冷。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 皂荚(一挺,醋炙,去皮弦子) 干姜(一分) 甘草(一分, 
炙) 麝香(一钱,另研)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 

活人阴脉例
霹雳散
属性:治阴盛隔阳,烦躁不饮水。 
附子一枚半两者,炮热取出,用冷灰焙之,细研,入真腊茶一大钱,和匀分作二服,水一盏,煎至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或冷服之。须臾,躁止得睡,汗出 
即瘥。 

活人阴脉例
火焰散
属性:治伤寒恶候。 
舶上硫黄 附子(去皮,生用) 新腊茶(各一两) 
上为细末,先将好酒一升,调药分大新碗口中,于火上摊荡令干,合于瓦上,每一碗下 
烧艾 
熟一拳大,以瓦起,无令火着,直至烟尽,冷即刮取,却细研入瓷合盛。每服二钱,酒一 
盏,共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讶。伤寒阴毒者,四肢冷,脉沉细,或吐或泻,五心躁烦,胸 
中结硬,或转作伏阳在内,汤水不下,或无脉,先吃一服,如吐,却更进一服。服后心中热 
,其病已瘥,下至脏腑中。表未解者,浑身壮热,脉气洪大,宜用发表药。或表解者,更不 
发热,便得眠睡,浑身有汗,方可用下胸膈行脏腑药,渐用调和脾胃,补治元气汤散。如服 
此药,三二服不应者,不可治也。 
海藏云∶表后既解,不发热,得睡,身有汗,方可用下脏腑药,此一句利害非轻。若稍少 
有痞 
应,犹不可治,可以妄下行脏腑乎?用者宜详。 
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寒,脚挛急。与桂枝汤,欲攻表,误也。得之 
便厥,咽中干,燥烦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上此一条,先温后下,不可轻用,内别有消息。 

活人阴脉例
丹砂丸
属性:治伤寒阴阳二毒相伏,危恶形证。 
舶上硫黄 水银 太阴石 太阳石 元精石(各一两) 硝石(半两) 
上件药末,先用无油铫子,以文武火炒,下诸药末,令匀如灰色,研细如粉面,生姜自 
然汁浸 
,桂汤下。慎不得于屋底炒。 
海藏云∶此丸为阴阳二毒相伏匿,故用脑子、牛黄、蜜水调下。若明见只是阴证,别无 
伏阳 
,不宜用此下之。若有伏阳,当以仲景翕奄沉脉法责之。在许学士破阴丹条下。叔和云 
∶短脉阴中有伏阳。 

活人阴脉例
肉桂散
属性: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沉不识人,变为阴毒恶证。 
肉桂(三分) 赤芍药(一两) 陈皮(一两) 前胡(一两) 附子(一两,炮) 当归(一两) 
白 
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中盏,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 
上此一条,以其先是阳证,为服凉药过多,变为阴毒,故内有前胡一味。知少阳不止, 
乃用药之过也,与泻心汤加附子相似。 

活人阴脉例
回阳丹
属性: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气胀,脉沉细。 
硫黄(半两,研) 木香(半两) 荜澄茄(半两) 附子(半两,制) 干姜(一分) 干蝎( 
半两,炒) 吴茱萸(半两,汤洗,炒) 
上细末,酒煮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频服,复以热酒一盏投之,以衣 
盖取汗。 

活人阴脉例
返阴丹
属性:治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头痛,四肢逆冷。 
硫黄(三两) 太阴玄精石 硝石(各二两) 附子(半两,炮) 干姜(半两) 桂心(半两) 
上件药,用生铁铫铺玄精石末一半,次铺硝石一半,中间下硫黄末,着硝石盖硫黄,都 
以玄精盖上,讫用小盏合著,以三斤炭末,烧令得所,勿令烟出,直俟冷取出,细研如面,后 
三味捣罗为末,与前药同研令匀,软饭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艾汤下,频服,汗出为度。 
重则加三十丸。此方甚验,喘促吐逆者,入口便止。 
上此一条,与丹砂丸中药味相似,当从阴阳二毒相伏匿法用之。 

活人阴脉例
天雄散
属性: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呕逆,唇青 
面黑,四肢厥逆,其脉沉细而疾。 
天雄(一两,炮,去皮脐) 麻黄(半两,去根节) 当归(半两) 白术(半两) 半夏(半 
两, 
洗) 肉桂(一两) 川椒(一分,去目,炒) 生姜(二钱) 浓朴(一两,去皮,姜制) 陈皮( 
一钱,去白)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生姜半钱,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无时,稍热服, 
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活人阴脉例
白术散
属性:治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 
川乌头(一两,炮,去皮脐) 桔梗(一两) 附子(一两,炮) 白术(一两) 细辛(一两 
,去苗) 干姜(半两,炮)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稍热服,和滓,无时。 
海藏云∶仲景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用猪胆汁苦寒,人溺咸寒。成无己云∶所以去格拒之 
寒也。孙兆霹雳散用蜜水,《活人》霹雳散、火焰散用腊茶,返阴丹用硝石,许学士正元散用大黄, 
此数法与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用猪胆汁、人溺同意,皆所以去格拒之寒也。以上诸热药等, 
或用麻黄,或用升麻,或用前胡,皆所以随经而用之也。明汤液善加减者,要当识此。 


许学士阴证例
属性:x始得阴毒候x 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因欲事或食冷物,而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 
伤寒,或先感外寒而后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眼睛疼,身体倦怠而甚热 
,四肢厥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 
,不甚觉重。诊之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 
疾者,非阴证也。)若服凉药,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病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 
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而未瘥 
,用药发汗无妨。 
x阴毒渐深候x 或寸口小而尺脉微大,亦同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 
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爪甲面 
色青黑,六脉沉细而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二百壮,以手足 
和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复丹、玉女散、还阳散、退阴散之类,随证选用之。 
x阴毒沉困候x 沉困之候与前渐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 
,按之 
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至此则药饵难为攻矣!但于脐中灼艾半枣大,三二百壮以 
来,手足不和暖不可治也。偶复和暖,则以硫黄及热药助之。若阴气散,阳气来,渐减热药 
而和治之以取瘥也。 

许学士阴证例
正元散
属性:治伤寒始觉始吹冻着四肢头目,百节疼痛,急煎此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或连三服,汗出 
立瘥 
。若患阴毒伤寒,入退阴散半钱同煎。或伤冷伤食,头昏气满,及心腹诸疾,服之无有不效 
。 
麻黄 陈皮 大黄 甘草 干姜 肉桂 白芍药 附子 半夏 吴茱萸(以上皆可 
制者制之,各等分。) 
上麻黄加一半,茱萸减一半,同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 
七分,热呷出汗,以衣被覆盖,汗出候干,解去衣。如是阴毒,不可用麻黄出汗。 

许学士阴证例
元阳丹
属性:乌头 干姜(等分) 
并生用,酒面糊丸桐子大。每服用十丸,生姜汤下,食前。治气痛,亦 
治阴毒。 

许学士阴证例
退阴散
属性: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沉细,头痛腰重。 
连三服。小背伤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 
同煎,入盐一捻。阴毒证咳逆,煎汤,细细热呷之便止。 
川乌头 干姜(等分) 
上为粗末,炒令转色,放冷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捻,煎半盏,去滓,温 
服。 

许学士阴证例
五胜散
属性:治伤寒头痛壮热,骨节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饮食。兼治伤寒夹冷气慢阴 
毒。 
甘草 五味子 石膏(各一两) 干姜(三两半) 白术(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盐少许,煎七分,通口服。如冷气相夹,入姜枣煎。若 
治阴毒,入艾叶少许同煎。 

许学士阴证例
玉女散
属性:治阴毒瓦斯攻上腹痛,四肢逆冷恶候。 
川乌头去皮脐,冷水浸七日后,薄切曝干,纸袋盛。遇有患者,取为细末一大钱,盐一小钱,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通口服。压下阴毒,所便后如猪血相似。未已,良久再服之。 

许学士阴证例
运阳散
属性:治阴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硫黄(为末) 
上用新汲水调二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便看紧慢,汗出瘥。 


辨少阴紧脉证
属性:有人患伤寒六七日,心烦昏睡多吐,小便白色自汗。予诊之,寸口尺中俱紧。予曰 
寒中少阴之经,是以脉紧。仲景云∶病患脉紧而汗出者,亡阳也。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下 
利,盖谓此也。或曰∶脉紧属七表,仲景紧脉属少阴,紧脉属阳邪属阴邪?予曰∶仲景脉寸 
口俱紧者,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又云∶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倦卧 
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勿妄治也。又云∶紧则为寒。又云∶诸紧为寒。又云∶或难曰 
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已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假令咳,坐饮冷水,故令脉紧 
;假令下利胃虚,故令脉紧。又曰∶寸口脉微,尺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由是观之 
,则是寒邪之气,入人经络所致,毕虚寒之脉也。其在阳经则浮而紧;在阴经则沉而紧。故仲 
景云∶浮紧者名为伤寒。又曰∶阳明脉浮而紧者,必潮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