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17-读医随笔 >

第29章

417-读医随笔-第29章

小说: 417-读医随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子如蛊女子如KT
属性:(《灵枢·热病篇》) 
者,阻之讹也。《甲乙经》引此作阻。《脉经》有肝中风者,令人嗜甘,如阻妇状。 
是明 
明以阻为妊娠之称矣。谓妊娠则经阻不下也。故妊娠之病曰恶阻,谓恶作剧于阻妇也。丹溪 
解为呕恶以阻饮食者,谬矣。马注径作 解。考字书无“ ”字,揣其注意,颇似“怛”字 
之义,穿凿极矣。张隐庵起而正之,宜也,惜未见《甲乙经》耳!又见《太素》作妲,尤非 
。 

卷六评释类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
属性:用心省真,谓用心太过,省其真气也。省,即损字,犹邪即斜字。思虑不节,则心之真 
阴为 
其所耗。心为十二官之主,而脾者孤脏,以灌四旁者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脾有病则五脏 
不安。《脉经》有曰∶忧愁思虑伤于心者,其脉必弦。故太阴脏搏者,因用心以省其真,脾 
不能输精于五脏,而五脉气少,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胃气不平也。气少与不平,即气不冲 
和,而脉弦之义也。旧说未妥。 

卷六评释类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属性:阴阳结,为句,谓尺寸皆紧也。斜字,为句,谓脉形低昂,即多阴少阳,关前浮少,关 
后沉 
多也。《大奇论》所谓肝肾并沉,为石水是也。此阳虚阴结,后世所谓单腹胀者,故曰 
少腹肿也。前人每论单腹胀,未尝指为即石水。注∶石水者,亦未尝言即单腹胀。盖因不知 
是石水,故立单腹胀之名耳!石者,坚也,冷也。 

卷六评释类
反仰其手
属性:《脉经》有脉深伏不见,反仰其手乃得之之文。前人不知反仰之义,竟有解作覆手者, 
殊不 
可通。窍思此所谓伏,非真伏也,乃沉之极也。凡诊脉,皆仰置其手;反仰,谓将腕高枕, 
而手掌反折垂下,于是筋脉为之牵引绷急而挺起矣,故沉者亦外见而可诊也。 

卷六评释类
应天者动五岁而右迁应地者静六期而环会
属性:此数语,旧解皆未甚明晰,其实乃极浅之语。所谓应者,主三阴三阳之六气言也。天地 
以干 
支言,非司天司地之谓也。应天者,谓六气之合于天干也。如甲年起太阳,行至五年,必右 
迁一步,而始复起太阳,甲与太阳,不复相值也,故曰动;应地者,如子年起太阳,行至六 
年临午,再六年而复临子矣,其数有定,而无所参差也,故曰静。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此谓天以地之六为节,地以天之五为制 
,互相节制,而不得相值。地周于天,六期乃备,天终于地,五岁已周。二语乃明其不相值 
也。不相值而相生相制,变化其中矣。故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 
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张景岳解得 
最好。二句亦无深义,只以明六气所以有二火之义也。 

卷六评释类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属性:(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为身热、无汗;滑 
前人多以此三句连续,殊觉脉证不相属,而下文诸过者,亦嫌突起而无着也。予以上二 
句为 
一段,以下五字连下文“诸过者”读,属下滑涩寒热为义。其义即《通评虚实论》所谓肠 
下脓血白沫者,身热则死,寒则生;脉涩则死,滑则生之义也。上二句前人亦未剖析透彻。 
夫气之动于脏也,如弓弩之发。若里脉有病,则气初发之处,即为之阴滞,而脉之应指必软 
弱矣。今其脉迫促而数,搏滑而动,是其气已涌至于表,因表脉有阻而不得畅达,故有此郁 
勃之象,而仅偶间一至软弱而代也。数音促,不音索,旧读去声者误。代之本义为弱,详《 
平人气象论》,后人专释为止,是不读《内经》之过也。 

卷六评释类
折齿
属性:《金匮》备急丸方下,有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之语。后世方书,有谓口噤不得入药者, 
打去 
一齿灌之,其义盖本诸此。其实《金匮》之意,非谓打去一齿也,只是撬之使开耳!齿根上 
连于脑,内应 于心,敲之即痛彻心脑。口噤本是心气闭塞,若再使痛气入心,不速之毙乎? 

卷六评释类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属性:此数语,虽无深义,而有新感与伏气之殊。前人辨论纷纭,读之迄不能令人心意朗豁者 
,空 
谈不切事情也。以己身所未见,天下所必无之事,而大言不怍,强作解人,是何意耶?详玩 
语气,阴阳二字是指表里之部分,非指风寒温热之气化也。何者?其意是专辨伤寒有此两途 
,非两辨伤寒、温病之异也。凡感于风寒而即病者,皆因发热,而始恶寒,未见有不热但恶 
寒者。即初时爪尖略形厥冷,不过片刻之事,临诊之时必已发热,岂得谓之无热、未发热耶 
?惟伏气之病,激于时令之气而发者,或早恶寒而夜发热,或夜恶寒而早发热,更有迟至一 
日以外者,以寒邪内伏,至春初阳气当升,邪阻其道,二气相争,荣卫不通,遂见恶寒,待 
里气奋达于表,始见发热。故发热、恶寒,一时并见者,即已发热之谓也。是新感风寒,病 
起于表,故曰发于阳;无热恶寒,久乃发热者,即未发热之证也,是伏邪内动,病起于里, 
故曰发于阴。 
凡伏气之病,发于里者,有寒热两途。热即寒邪入郁而化热者也。其人若真阴充裕,寒 
虽久 
伏,不能化热;若真阴不足,虚阳亢燥,遂发为春温、风温之病矣。其初起皆不即发热,而 
治法之寒热虚实迥异。仲景是专指伏气寒病也。近人如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辈,止知有 
伏气之温病,而不知有伏气之寒病,皆揣理而谈,未尝征之实事也。汪幼纯所说汗病之事, 
即伏气之寒病也,详见第四卷证治类中。 
两“愈”字,乃半面之词,若至期不愈,即不可为矣。如辨脉云∶表有病者,脉当浮大 
,今 
反沉迟,故知愈也;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千金方》引此文而申之 
曰∶若不愈者必死,以其脉与病不相应也。即此义 
也。愈,非痊愈也,只是邪气至此,当已尽头,不能再进,而可渐退也。“六”、“七”两 
字 
,前人见原文有阳数、阴数之语,莫不滑口读过,未尝深考其实。夫病之愈也,必藉于气, 
六、七数也,何与人身之气耶?鄙见此当指人身之形层言也。刘河间曰∶天地自太虚至黄泉 
,有六位;人身自头至足,有六位;而胸腹之间,自肺至肾,亦有六位。是人身形层之表里 
,显有六分也。故发于阴者,自里而表,六日传至极表,而邪气散矣;发于阳者,自表而里 
, 
六日行至极里,为里分正气所持,不得久留,越一日而邪气始从三焦消散,故阳病转比阴病 
多一日也。原文阳数七、阴数六者,即以里必行至六,而邪乃衰;表必行至七,而邪乃衰也 
,不然,阴阳之数,四、五、八、九皆是也,且五、六尤有合于脏腑之数,何独取六、七耶 
? 

卷六评释类
《内经》寸口内外分发脏腑
属性:《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 
肝, 
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 
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喉胸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此固显然寸口分发脏腑之诊法矣。其内、外之义,有以浮、沉解者;有以前、后名半部解 
者;有以内、外两侧解者。总之,浮也,前也,外侧也,皆属阳,当以候腑;沉也,后也, 
内 
侧也,皆属阴,当以候脏。而经文相反者,何也?尝思之矣,外以候经络之行于躯壳者也, 
内以候气化之行于胸腹者也。如尺外以候肾,是候肾之经气外行于身者也;尺里以候腹,则 
指定腹内矣。左外以候肝,是候肝之经气外行于身者也;内以候膈,则指定膈内矣。右外以 
候肺,是候肺之经气外行于身者也;内以候胸中,则无与躯壳之事矣。左外以候心,是候心 
之经气外行于身者也;内以候膻中,则直指心体之处矣。即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亦非以 
脏腑分也。候胃,候其经气之行于身者也;候脾,候其气化功用之行于里者也。又云∶前以 
候前,谓关前候胸腹也。主阳明、冲、任;后以候后,谓关后候脊背也,主太阳、督脉。是 
推展上义,以寸、关、尺三部之正位,为脉之中段,以候身之中段矣。上竟上者,喉胸中事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是更推展于寸之上、尺之下,以分候躯壳 
之极上极下矣。人之一身,四维包中心,故以内外言之;两头包中段,故以上下言之;两面 
夹中间,故以前后言之。可知寸口之部位,其分发有三∶一以浮沉候表里也;一以关前关后 
候身之前后也;一以寸上尺下候身之上下也。李士 
材以内外为前后各半部,谓脏气清,故居上;腑气浊,故居下。此不但自古无人用此诊法也 
,即士材亦岂能据此为诊乎?且胸、膻、膈、腹,又何能专指以为腑乎? 
尺内,谓尺之正部也。两“旁”字,与下文竟下之“下”字同义,谓两尺之后也,不在 
正位 
,故曰旁也,非两侧之谓。季胁,即赅在少腹、腹、股之中者也。经先提而言之者,盖古人 
诊脉下指,是先定尺部,再取关、寸,故曰中附上、上附上,非如后世有高骨为关之说,先 
取关 
而后定尺、寸也。膻中者,心体四旁之空处,在肺叶所护之内也。胸中者,肺前空大之处皆 
是 
也。经意盖即以膻中为心,胸中为肺,膈为肝,腹为肾矣。六腑各从其脏也,而三焦之空处 
,亦举赅于其中。于此征经文措词之灵而密。 

卷六评释类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属性:喻嘉言改秋伤于湿为伤燥,在喻氏不过借证秋燥之义,而擅改经文,则谬矣。夫湿非燥 
之讹 
也。《素问》水热穴论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阴气初胜,湿气及体。盖四时五行之 
递嬗也,惟土湿与金清相递太急,湿令未衰,而清敛之令已至,故其始湿虽盛而气外散也; 
及秋而湿乃敛入体中矣,及冬而阳气又入矣。阳湿相激,故咳嗽也。若是伤燥,秋即当嗽 
,不待冬矣。其所制清燥救肺汤,亦治秋燥,非治冬咳之燥也。 
燥为次寒,其气属金,其象为干,为坚,为降,为清析,为锋利,皆金之正令也。若热 
燥 
,是挟火在内,与寒燥相对待,不专于金也。喻专以热言燥,则水泽腹坚,又何以说之? 

卷六评释类
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
属性:伤寒,非奇病也。《伤寒论》,非奇书也。仲景据其所见,笔之于书,非既有此书,而 
天下 
之人根据书而病也。其三阴三阳转变之处,前人往往词涉硬派,一似暗有鬼物,指使邪气,如 
何传法,并不得如何传法。读者须消去此等臆见,每读一段,即设一病者于此,以揣其病机 
、治法,而后借证于书,不得专在文本上安排。 
第一须辨伤寒为何等病。此本四时皆有之病也,但三时多有挟温、挟湿、挟燥、挟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