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6-中国医籍考 >

第7章

606-中国医籍考-第7章

小说: 606-中国医籍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今伪书考) 
按先子曰。灵枢单称九卷者。对素问八卷而言之。盖东汉以降。素问既亡第七一卷。不然则素问亦当称九卷 
尔。而灵枢之称。 于唐中叶。王冰注素问。或曰灵枢。或曰针经。林亿因谓王冰名为灵枢。不可定。然今考道 
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题曰集注而其实原文尔)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是经 
亦成于众手。犹素问也。然素问各篇。文本多深奥。灵枢则不过数篇。马仲化谓功当先于素问。其说未可信焉。 
玉海曰。灵枢以精气为首。今本以九针十二原为首。而甲乙经。以精气为首。不知当时所见。与今本同 
体异名者欤。林亿等校正素问。在仁宗嘉 中。后哲宗元 八年。高丽始献是经。其相距四十余年。则亿等不及 
寓目完书。故注中有云灵枢文不全。(案调经论王冰注引针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新校正曰 
三部九候论注引之曰灵枢而此云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考今素问注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不全 
故未得尽知也)又亿等校素问甲乙经等。所引九虚文。今并见灵枢中。则九虚亦是经之别本。非全帙者。要之曰 
灵枢。曰九虚。曰九灵。并是黄冠所称。而九卷针经。其为旧名也。夫为灵枢者。王冰以前。不有载之者。故亿 
等以为冰所命。而杭世骏直为冰之赝鼎者。更为疏妄。甲乙之书。撰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素问 
明堂之外。乃针经文。悉具于灵枢。则实是为古之针经无疑矣。其文有少异者。传写之差误耳。如十二经水。甲 
乙亦有之。若据杭言。甲乙亦为唐人之伪托乎。盖素问灵枢。并秦汉人所撰。如宦者湖水之类。无害其为书矣。 
杭言不足取也。史崧之刻是经。勒为二十四卷。吕复不考之崧序。而云崧并是书为十二卷。盖当时别有为十二卷 
者。故误为此说者。四库全书提要。谓吕以明熊宗立本为史本。然吕元人。岂有此理耶。 
又按马仲化曰。大抵素问所引经言。多出灵枢者。是灵枢为先。素问为后。此说不足信焉。盖灵枢之文。浅 
薄易解。而所载有素问中不言及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又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必候 
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所谓八风八正者。唯言八方之风。八节之正气者。非八节风气。朝于太乙之义。故真 
言论下文。仅举四方风称之。至于灵枢九宫八风篇。岁露篇。论太一巡行。及八风之目。是素问所无,始见于易 
干凿度。又五变篇。有先立其年。以知其时之文。官针篇。称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 
不可以为工也。是虽固与运气之说不同。遂开彼胜复加临之源。且夫素问之书。其文雅古。其旨深奥。决非灵枢 
之所及。则其为晚出。可以征焉。在昔名医若秦和卢扁之徒。必有书记其言者。后世撰素问灵枢等者。采节其书 
。各立之说。故其文互有混同。非复 
相袭套使然者。谓之彼经所引。原于此经。而此经所载。先于彼经。则不可也。仲化之说不足信者。可以知矣。 
戊寅冬月。得至元己卯。古林胡氏书堂所刊灵枢。目录首行。题曰元作二十四卷。今并为十二卷。计八十一篇。 
此则吕复所见。而为熊氏种德堂所刻蓝本。乃可以确先子所谓当时别有为十二卷者之说也。 
〔亡名氏灵应灵枢〕艺文略九卷 佚 
〔灵枢略〕艺文略一卷 存 
〔吕氏(复)灵枢经脉笺〕佚 
按上见于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按是书收在道藏。 
〔高氏(士)灵枢经摘注〕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鄞县志。 
〔马氏(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 存 
马莳曰。素问曾经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有注。灵枢自古迄今。并无注释。今愚析为九卷者。大都神圣经典。 
以九为数。而九九重之。各有八十一篇。王冰分灵枢为十二卷。宋史菘分为二十四卷者。皆非也。且注释此书。 
并以本经为照应。而素问有相同者。则援引之。至于后世医籍有讹者。则以经旨正之于分注之下。然后之学人。 
当明病在何经。用针合行补写。则引而伸之。用药亦犹是矣。切勿泥为用针之书。而与彼素问。有所轩轾于其中 
也。 
汪昂曰。灵枢从前无注。其文本古奥。名数繁多。观者蹙 颦眉。医率废而不读。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 
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虽其中间有出入。然以从来畏难之书。而能力开坛坫。以视素问注 
。则过之远矣。(内经约注) 
〔胡氏(文焕)灵枢经心得〕二卷 存 
自序曰。灵枢素问。其间问答。多有重出处。然犹二书无害也。即一书亦有重出者。岂其义理深奥。不惮重 
于答问乎。抑因论彼而复及此乎。余兹撰之。亦未免重者重。独者逸。惟求当其要。而顺其文者耳。览者幸毋讶 
云。 
〔赵氏(阙名)注灵枢经〕未见 
陈仁锡序曰。余尝题壁云。简方思节茗。耻役学尊生。读赵先生注灵枢。盖信天下最可恃者。古人不变为今 
人,可恨者。古本时化为今本。可怪者。自家脉理。问之医王方寸。隔垣而求洞于秦越人。夫秦越人也。得无秦 
越我也。夫可笑者。脏腑不自见。而辄许人有肝胆。且谁肝谁胆哉。赵先生早谢青衿。注经玄畅可传。居甫里不 
交富人。须眉皓然。似一精猛读书壮男子。尤好言三礼。余欲十七篇宗仪礼。入礼记之通十七篇者。六官宗周礼。 
入礼记之近六官者。各以历朝礼制宦制附焉。欲勒成一书未能也。先生图之。礼以治身为先。此亦岐伯之大指矣 
。(无梦园集) 
〔张氏(志聪)灵枢经集注〕九卷 存 
自序曰。先儒有云。经传而经亡。非经亡也。亡于传经者之精而以粗求之。深而以浅视之之失其旨归也。夫 
灵素之为烈于天下也。千百年于兹矣。然余尝考汉艺文志曰。黄帝内经一十八卷。而灵枢居其九。素问亦居其九。 
昔人谓先灵枢而后素问者何也。盖以素问为世人病所由生也。病所生而弗慎之。则无以防其流。故篇中所载。阴 
阳寒暑之所从。饮食居处之所摄。五运生制之所由胜复。六气时序之所由逆从。靡弗从其本而谨制之。以示人维 
持。而生人之患微矣。若灵枢。为世人病所由治也。病既生而弗治之。则无以通其源。故本经所论。荣卫血气之 
道路。经脉脏腑之贯通。天地 
四时之所由法。音律风野之所由分。靡弗藉其针而开导之。以明理之本始。而惠世之泽长矣。是灵枢素问。为万 
世所永赖。靡有息也。故本经曰。人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而三才之道大备。是以人气流行。上应日。行于二 
十八宿之度。又应月之盈亏。以合海水之消长。且以十二经脉脏腑。外合于百川汇集之水。咸相符也。故本经八 
十一篇。以应九九之数。合三才之道。三而三之。成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黄钟之数。其理广大。其道渊微。传竹 
帛。而使万世黎民。不罹灾眚之患者。孰不赖此经也哉。乃有皇甫士安。类为甲乙针经。而玄台马氏又专言针而 
昧理。俾后世遂指是经为针传而忽之。而是经几为赘旒矣。余悯圣经之失传。惧后学之沿习。遂忘愚昧。素问注 
疏告竣。复集同学诸公。举灵枢而诠释之。因知经意深微。旨趣层折。一字一理。确有指归。以理会针。因针悟 
证。殚心研虑。鸡鸣风雨。未敢少休。庶几藉是可告无罪乎。 
〔高氏(世 )灵枢直解〕未见 
高世 曰。素问直解外。更有本草崇原。灵枢直解。金匮集注。圣经贤传。剞劂告竣。(素问凡例) 
〔黄氏(元御)灵枢悬解〕九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是书亦以错文为说。谓经别前十三段为正经。后十五段为别经。乃经别之所以命名。而后 
十五段。却误在经脉中。标本而误名卫气。四时气。大半误入邪气脏腑病形篇。津液五别。误名五癃津液别。此 
类甚多。乃研究素问。比栉其辞。使之脉络环通。案灵枢晚出。又非素问之比。说者谓唐人剽取甲乙经为之。不 
应与古书一例。错文亦姑存其说可也。(存目) 

卷六
医经(六)
属性:〔杨氏(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宋志。作黄帝太素经。)旧唐志三十卷(宋志。作三卷讹。)缺 
杜光庭曰。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道德经广圣义) 
按是书。嘉 中林亿等校素问时。完帙犹存。自后世久失传。近日西京太医博士福井榕亭(需)得零本一通。 
卷为轴子。题曰黄帝内经太素二十七卷。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凡五篇。日七耶。曰十二耶 
。曰耶客。曰耶中。曰耶传。卷末题目下,有耶论二字。仁安三年。丹波赖基传钞宪基家本者。盖六百五十余年 
前物。而人间希有之宝牍也。林亿等素问序曰。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今睹其体例。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 
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二经分类之书。上善实。 
〔阴氏(秉 )内经类考〕明志十卷(读书敏求记作六卷。)未见 
钱曾曰。秉 自号卫涯居士。谓原病有式。针灸有道。医疗有方。诊视有诀。运气则全书。药性则本草。独 
始生之说。所未及闻。因诠次内经。条疏图列。收四时敛万化以成章。其用心良苦矣。 
〔孙氏(应奎)内经类钞〕未见 
徐春甫曰。孙东谷名应奎。洛阳人。登正德辛巳进士。好医方。以活人为心。有疾者不限高卑。即与方药。 
官至户 
部尚书。着有医家大法。大旨必用。内经类钞等书若干卷。 
〔熊氏(宗立)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一卷 存 
闽书曰。熊宗立建阳人。通阴阳医卜之术。注解天元雪心二赋。金精鳌极。难经。脉绝诸书。撰药性赋。补 
遗。及妇人良方行世。 
按成化甲午熊氏刻素问十二卷。灵枢十二卷。附运气论奥。运气图括二书。时即所纂集也。 
〔亡名氏内经类旨〕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 
〔张氏(介宾)类经〕明志四十二卷 存 
自序曰。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 
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略之曲折。 
靡不搂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 
方术已哉。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叙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 
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叙。业已辟之。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 
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 
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 
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是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 
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 
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