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6-中国医籍考 >

第4章

606-中国医籍考-第4章

小说: 606-中国医籍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恭惟皇帝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兴微学而永正。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于寿域矣。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 
天禄琳琅书目曰。重修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函。十册。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孙奇高保衡校正。孙兆改误。按宋史艺文志。乃晁陈诸家着录。皆第称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而无重广补注之名。且书录解题。但称林亿高保衡承诏校定。并无孙奇之名。亦不言有孙兆改误之事。今本增入孙奇孙兆二人。则重广补注决死生。其验如神。所着有素问钩玄。仲景或问。诸药论。甚精。窦文正默幼从其子元学。荐之元世祖。而老不可征。诏有司。岁给衣米终其身。 
〔李氏(季安)内经指要〕佚 
吴澄序曰。医有内经。与儒家六经准。其三才之奥。诸术之源乎。然其辞古。其旨深。医流鲜能读。儒流谓非吾事。亦不暇读。何望其能采奥而究源也哉。吾兄李季安自为举时。博洽群书。纂事记言。细字大帙。堆案盈箧。余尝叹其用心之密。用力之勤。中岁从事于医。其心力之悉。又有加焉。所辑诸家方论。靡不该备。抑其末耳。若素问。若灵枢。若难经伤寒论。所谓医家六经者。融液贯彻。取素问一经。纲提类别。较然着明。一览可了。名曰内经指要。余夙嗜此经。每欲与人共论。而莫可令获见。此能不抵掌称快。而篇布 乎天下。俾观者有径可寻。有门可入。人人能读内经。而得其奥。而得其源。则于儒家穷理尽性之方。医家济人利物之务。其不大有所裨欤。季安应人之求。不择贵富。虽贫贱不能自存。必拯其危急。皇皇惟恐后。盖以儒者之道。行医者之术。此其实行也。非止善着书而已。(文集) 
〔罗氏(天益)内经类编〕佚 
刘 序曰。近世医有易列张氏学。于其书虽所不考。然自汉而下。则惟以张机王叔和孙思邈钱乙为得其传。其用药则本七方十剂而操纵之。其为法。自非暴卒。必先养胃气为本。而不治病也。识者以为近古。而东垣李明之。则得张氏之学人。而其论著治验。略见遗山集中。镇人罗谦甫尝从之学。一曰遇予言。先师尝教予曰。夫古虽有方。而方则有所自出也。均香港脚也。而有南北之异。南方多下湿。而其病。则经之所谓水清湿。而湿从下受者也。孙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则多愈。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是。则以所谓饮发于中。腑 于下。与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者。我知其然。故我方之施于北。犹孙方施之南也。子为我分经病证而类之。则庶知方之所自出矣。予自承命。凡三脱稿。而先师二毁之。研磨订定。三年而后成。名曰内经类编。敢望吾子序。夫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而今之所传。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苟不于其所谓全书者。观其文而察其理焉。则未有识其真是而贯通之者。今先生之为此也。疑特令学人之熟于此。而后会于彼焉尔。苟为不然。则不若戒学人之从事于古方。而学人苟不能然。则不若从事古 
方者之为愈也。罗亦以为然。予闻李死今三十年。罗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文集)徐春甫曰。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人。东垣弟子。潜心苦学。真积力久。居东垣门下十余年。尽得其妙。着有卫生宝鉴二十四卷行世(古今医统) 
〔朱氏(震亨)素问纠略〕一卷 存 
徐春甫曰。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浙之义乌人。自幼好学。日记千言。业举子。讲道入华山。拜许文懿公。一日。公谓以己疾久之。非精于医者弗能起。子多颖敏。其游艺于医而济人乎。于是丹溪复致力于医方。既而悟曰。执古方以疗今病。其势虽全。必也参之以素难。活泼权衡。乃能济世。遂出游求师。渡浙走吴。历南徐建业。皆无所遇。反还武州。闻太无先生。往拜之。数谒弗得接。求见愈 
笃。先生始接之。以刘张朱三家之书。为之敷扬其旨。彦修授教。而医益神。名益着。四方求疗者。辐辏于道。 
按证施方。录为医案可考。又着格致余论。致其秘云,(古今医统) 
〔滑氏(寿)读素问钞〕三卷 存 
仪真县志曰。滑寿世为许襄城人。当元时。父祖官江南。自许徙仪真。寿性警敏。学于韩说先生。日记千余 
言。操笔为文。词有思致。尤长于乐府。京口名医王居中客仪。寿数往叩居中。曰医祖黄帝岐伯。其言佚不传。 
世传者惟素问难经。子其习之。寿受读终卷。乃请于王。分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 
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凡十二类。钞而读之。自是寿学日益进。所向莫不奇中。 
按澹生堂书目。有滑氏素问注解三卷一册。想是同书。故今不揭出。 
〔汪氏(机)续素问钞〕三卷 存 
自序曰。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善其删去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于岐 
黄之学人不能也。但王氏所注。多略不取。于经文最难晓处。仅附其一二焉。然自滑氏观之。固无待于注。后之 
学人。未必皆滑氏。苟无注释,曷从而入首耶。爰复取王氏注。参补其间。而以续字弁之于首简。间有窃附己意 
者。则以愚谓二字别之。滑氏元本所辑者。不复识别。滑氏自注者如旧。别以今按二字。如此庶使原今所辑之注。 
各有分辨。或者或非。俾学人知所择焉。虽然。予之所辑。未必一一尽契经旨。而无 
所误。或者因予之误。推而至于无误。未可知也。谚云。抛砖引玉。亦或有补于万一云。正德己卯三月朔旦。 
祁门县志曰。汪机幼尝为邑诸生。母病呕。遂究心医学。凡岐黄扁仓诸遗旨。靡不探其肯綮。殊证奇疾。 
发无不中。名高难致。病者有听謦咳。顿喜遂瘳。所全活甚众。着有石山医案。医学原理。本草会编。素问钞。 
脉诀刊误。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答。伤寒选录。运气易览等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续素问钞九卷。明汪机撰。是编因滑寿素问钞。采王冰原注大略。因重为补录。凡所 
增入。以续字别之。九卷之中。分上中下三部。上四卷。中一卷。下四卷。其标目悉根据滑氏之旧。(存目) 
〔丁氏(瓒)素问钞补正〕十卷 存 
自序略曰。予被命守东嘉。夙夜只惧。勉修厥职,痛吾民往往误罹夭枉。故每自疚。乃召群医告曰。医者 
人之生命攸系。汝辈其知所慎乎。夫药之弗绩。术之弗精也,术之弗精。学之无本也。汝辈其尝学素问乎。曰。 
未也。奚为而弗学也。曰。病其言之隐赜也。其尝学素问钞乎。曰。未也。奚为而弗学也。曰。病其书之亥豕也。 
以故政暇。取其钞本。手自补正。以王氏注。有合于经者。亦并录之。使更相传录。择其子弟而诵习焉。犹恐其 
气运之难明。脉理之难晓也。因取五运六气主客之图。并诊家枢要。以附于后。庶几学人知所趣向。而吾民亦殆 
有赖矣。 
凡例曰。王注颇觉冗泛。今择取诸书增减。以附愚见。其有疑误。姑缺之以俟知者。一注释王氏颇详。因以 
为主。凡王注皆不名。滑氏则曰滑云。愚见则加圈以别之。一经 
文易晓者。一根据滑氏旧文。一五脏只详释一脏。余脏可以类推。 
休宁县志曰。丁瓒字汝器。西门人。丁氏自宋世业医。嘉靖初。丁绳以医名。子畜瓒。授其业。已藉数百 
缗欲与子。瓒谢归。医则奇中。人以仙目之。性好客。客常满。尝出五十缗。脱人于厄。书画有米倪风。年六十 
卒。 
四库全书提要曰。素问钞补正十二卷。明丁瓒编。瓒字点白。镇江人。嘉靖丁丑进士。官至温州府知府。初 
滑寿着素问钞。岁久传写多讹。瓒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复兼采王冰原注以明之。凡十二门。悉根据寿书旧例。又 
以五运六气主客图。并诊家枢要。附于后。(存目) 
〔吕氏(复)内经或问〕佚 
明史稿曰。吕复字符膺。鄞人。少孤贫。从师受经。习词赋。后以母患求医。遇名医衢人郑礼之于逆旅。遂 
谨事之。因得其古先禁方。及色脉药论诸书。讨求一年。试辄有验。自以为未精。尽购古今医书。晓夜研究。务 
穷其阃奥。自是出而行世。取效若神。其于医门群经。若内经素问。灵枢。本草。难经。伤寒论。脉经。脉诀。 
病源论。太始天元玉册。元诰。六微旨。五常政。玄珠密语。中藏经。圣济经等书。皆有辨论。前代名医。如扁 
鹊仓公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庞安常钱仲阳陈无择许叔微张易水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严子礼王德肤张公度诸家。皆有 
评骘。所着有内经或问。灵枢经脉笺。五色诊奇赅。切脉枢要。运气图释。养生杂言。脉绪。脉系图。难经附说。 
四时燮理方。长沙伤寒十释。松风斋杂着。诸书。浦江戴良采其治效最着者。数十事。为医案。晚年自号沧洲翁。 
历举仙居临海教谕。台州教授。皆 
不授。 
〔王氏(翼)素问注疑难〕佚 
阳城县志曰。王翼幼颖悟。七岁闻人诵唐诗。一过能历历诵之。八岁善属文。既长日记千言。应进士举。因 
染疾弃业。遂精医术。疗疾多奇验。旁通律历。尤工于诗。所着有素问注疑难。伤寒歌括。算术若干卷。诗五百 
余篇。 

卷四
医经(四)
属性:〔袁氏(仁)内经疑义〕未见 
王畿袁参坡小传曰。参坡袁公名仁。字良贵。浙西嘉善人也。洞识性命之精。而未尝废人事之粗。雅彻玄 
禅之奥。而不敢悖仲足之轨。天文地理。历律书数。兵刑水利之属。靡不涉其津涯。而姑寓情于医。谓可以全生。 
可以济人。着内经疑义。本草正讹。痘疹家传等书。百余卷。(一螺集) 
〔杨氏(慎)素问纠略〕明志三卷 未见 
钱谦益曰。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文忠公廷和之子也。七岁作拟古战场文。有曰。青楼断红粉之魂。白 
日照青苔之骨。时人传诵。以为渊云再出。正德辛未。举会试第二。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武庙阅天文书。星 
名注张。又作汪张。下问钦天监及史馆。皆莫知。用修曰。注张。柳星也。历引周礼史汉书以复。湖广土官水尽 
源通塔平长官司入贡。同官疑为三地名。用修曰。此六字地名也。取大明官制证之。嘉靖癸未。修武庙实录。总 
裁二阁老。尽取稿草。属刊定焉。甲申七月。两上议大礼疏。率群臣撼奉天门大哭。廷杖者再。毙而复苏。谪戍 
云南永昌卫。投荒三十余年。卒于戍。年七十有二。(列朝诗集) 
按是书。升庵外集等不载。且与朱震亨书同名。先子尝疑之。贺藩大高知道。(元哲)曰。恐是升庵序震亨 
书者。修明志时。仍致误欤。 
此说亦有理。 
〔高氏(士)素问快捷方式〕三卷 未见 
〔郑氏(晓)素问摘语〕未见 
按上二书。见于浙江通志书目。 
〔蔡氏(师勒)内经注辨〕未见 
黄省曾序曰。尝谓医之道也。原详经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也。尝草木水火致剂。以救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