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6-中国医籍考 >

第24章

606-中国医籍考-第24章

小说: 606-中国医籍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土。乙庚运金。丙辛运水。丁壬运木。戊癸运火。五运五行是也。本五运六气之理。辨草木金石虫鱼禽兽之性。 
而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寒热升降补泻之治。天地万物。不外五行。其初产也。有东南西北中之五方。其 
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长夏之五时。其形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 
味。着为药性。开物成务。传于后世。词古义深。难于窥测。后人纂集药性。不明本经。但言某药治某病。某病 
须某药。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药用也。非药性也。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神变无方。袭其用而用之。 
则用之无本。窒碍难通。余故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 
理。解释详备。俾上古之言。了如指掌。运气之理。炳如日星。为格物致知三才合一之道。其后人之不经臆说。 
逐末忘本者。概置勿录。学人能于此会悟之。则神农观天察地穷理尽性之学。庶几近之。后世之书。有涉讹谬者。 
屏弃勿道。可也。 
王琦跋曰。因陋就简。舍其本而末是图。学人大弊也。今之言药性者。往往杂取世俗孟浪之说。奉为律令。 
而于神农本经。弃犹敝屣。譬之经生家四书五经。不之研究。而只记腐烂时文。以为应试之用。思侥幸以取科第。 
安能冀其必得哉。先民卢不远作本草博议。其子晋公广之作乘雅。张隐庵高士宗作本草崇原。皆以本经为宗。 
而推衍之。发前人所未发者甚多。可谓良工心苦。第乘雅间杂闲文。语兼晦涩。性根谫陋者。多不能读。崇原则 
诠解明皙。中人以下。咸可通晓。似于新学为宜。在昔张君创其始。张殁而高君集其成。缮写样本。方欲锓板。 
高君又亡。事遂中辍。厥后样本传归胡念庵家。念庵父子谢世。不知又归谁氏。兹从胡之门人高端士处。得其移 
写副本。惜乎雠校未精。文句间有缺略讹谬。恐后之阅者。不免夏五三豕之叹。爰加订正。而授之梓。以公于世。 
学人苟能根据此而详译之。举一反三。引伸触类。自可以入烈山氏之藩篱。而得其妙用。视彼因陋就简之徒。杂采 
世俗之说。以处方定剂者。其得失不大有迳庭耶。乾隆丁亥冬至后七日。胥山老人王琦跋。 
〔郭氏(佩兰)本草汇〕十八卷 存 
自序曰。本草之书备矣。予曷为而有是编哉。是编盖成于养 。二十年来当体求医。诹今稽古。由博反约。以 
有此书也。夫医之为道至隐。而唯药之在本草则甚显。命名有义 
矣。审形有状矣。产有地矣。制有法矣。五行五色之异用。五气五味之殊涂。其昭明较着如此。宜乎所投辄效。 
应不旋踵。而往往试之不验。且以召祸。斯何以故。则读本草不熟也。何言之。药物之胪于本草。固各有成说。 
然其义蕴之妙。生克之宜。或根柢于灵素之精微。或散现于方书之绪论。或参变于古今诸名家之意悟而心得。相 
远也而实以相成。相近也而反以相贼。匕剂之微。死生反掌。岂刻舟按图。守一卷之师。所能仿佛乎。所以古人 
立一方必不可移。制一剂必不敢率。则有擅改前贤之成方。与株守先辈之余唾者。俱不知医者也。予禀弱善病。 
寄命药饵。草草尝试。濒危者屡。虽博取轩岐之书读之。未识纲领。间与默生朗仲诸方家。纵谈蕴奥。赖其启翼 
良多。继得游念莪李先生之门。不为先生弃遗。辄耳提而面命之。历有年所。于是反复深思。HT 然有会。作而起 
曰。医之道。无形之理也。医之药。有形之物也。有形之物不精。则无形之理安寄。乃即前所谓根柢于灵素。散 
现于方书。参变于古今诸名家者。本先生之教。汇而为书。所与晨夕者。又复有陈子白笔。同病相怜。遂得同方 
毕业。而请求借以不孤矣。编既成。凡一药当前。必始终具备。冠以短言。可资记诵。后列注疏。以便考稽。间 
附单方。旁罗制度。譬如千支万派,总归一流。夏书曰。东汇泽为彭蠡。东迤北会为汇。予于是编。亦此义尔。 
他如羌独活之不分。大小蓟之混一。麋鹿角之同用。赤白芍赤白苓之殊功。决明子之不辨青葙。相思子之承讹赤 
豆。石燕失收禽部。淡竹仅见草中。诸若此类。要皆曩贤代为阐发。而未立科条。故世人习用不知。能无乖反。 
裒而出焉。亦卫生之一助也。每于铩翮之暇。杜门无事。既辑四诊指南。劳瘵 
玉书二种。类经纂注若千卷。并是编录而存之,非敢云作。亦验而后言尔。今年春家咸树侯获睹是编。请助梓以 
公世。亟命其季梅在操笔牍以从。盖树侯走善如骛。而梅在亦以忧中。愿留心于此也不复为北上计。而陈子白笔 
仍粲寒斋。课儿子树 树畹树畦为时务义。得始终藉其是正云。康熙五年。岁次丙午。夏六月。吴阊上津里郊西 
郭佩兰章宜题。 
〔朱氏(东樵)惠民局本草诗笺〕十卷 未见 
蒋溥序曰。予闻医之有方也。犹陈之有图。弈之有谱。善用之。足以制胜。不善用之。未有不失算而败者也。 
故河汾氏之言曰。医者意也。药者瀹也。先得大意。后以药物疏瀹之。此可谓善言医者矣。尝考古之着医书者。 
自神农本草。而后汉有七家。唐九倍之。得六十有四。宋以一百九十有七。元明以迄本朝。著作如林。奚啻充 
栋。第以有定之方。治无定之病。予不知其意于何指也。吴郡东樵朱子业精和缓。疗治惠民局贫病。屡收成功。 
复以肘后之奇。谐之音律。着为本草诗笺十卷。析类分门。旨该词简。其殆先得大意。不失河汾氏之指者乎。昔 
张长沙有云。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术。上疗君亲。下救危苦者。非失也。玄晏云。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 
而不知医事者。游魂也。是书发微阐幽。独开生面。不独津梁后学。抑且使博物君子。摩挲吟咏。详性辨功。其 
为金针之度者。良非浅鲜。故谓之华佗养性也可。谓之桐君药录也亦可。是为序。(长洲县志) 
〔翟氏(良)药性对答〕未见 
益都县志曰。翟良字玉华。弱冠聪悟有思理。从父宦游武昌。婴弱疾剧甚。会遇明医。数月得瘥。从此刻意 
方书。穷治冥逊。如是七年。转得统绪。既尽发古人之奥府。又能以 
意参互用之。及归为诸生。其好方书。日益甚。凡有病者。一投药饵。小试小效。大试大效。轮蹄童叟。日集门 
庭。所活不可量数。声飞海岱间。自抚军下。罔不钦奉。名日益彰,遂数被召。年八十四岁。着书数编。曰脉诀 
汇编。经络汇编。药性对答。本草古方讲意。痘科类编。刊行于世。 
〔陈氏(元功)本草纂要〕一卷 存 
王心一序曰。吾吴陈晏如先生世将也。而习儒。于古今之书。无所不窥。更精心轩岐之理。诸凡孙子兵书。 
太公阴符诸篇。特其胸中武库之一也。庙间海内治安。烽烟息警。无所用武。晏如盖折节为医。因病处方。施罔 
不效。说者疑为长桑君别有秘授。晏如曰。我非有异人药也。亦以用药者有微异耳。夫古之圣人。尝百草以辨五 
味。分阴阳以治五脏,一似未有难经。先有本草。升降浓薄。温寒燥润。药性之异。介在毫厘。故同一药。而宜 
君宜臣。宜佐宜使。根枝已辨浮沉多寡。即分生死。嗟乎。学医而不读本草。犹之为将而不晓用兵。皆以人之性 
命戏者也。第今本草具在。有图经。有证类。有纲目等刻。名目太繁。几至一千八百余种。使人不胜读。读亦不 
胜记。于是乎本草始贵有纂。然或纂而失要。或要而不详。亦何取焉。乃纂而皆药囊中之所必需。且有一药。必 
备言其性之所以可独用可兼用。与所以不可用。使读者君臣佐使。了然于心手之间。虽庸医知之。皆可以活人。 
虽初学得之。不迷于下手。则惟晏如之纂要乎。晏如纂要。仅得一百八十余种。已删去十之九。余闻汉初所存。 
亦止三百六十种。而今又几减其半。说者得毋犹存乎见少。而不知用药者。如是足也。晏如为将。尝以杀卫生。 
今则以此回生起死。而又欲付诸剞劂。以公海内。盖仁人之心远矣哉。至 
于察脉知微。妙同见垣。则信乎长桑君有秘授哉。亦惟晏如自知之。而余又何足以知之。吴郡友人王心一题。 
〔刘氏(若金)本草逑〕三十二卷 存 
高佑记序略曰。大司寇潜江刘云密先生在先朝。举天启乙丑进士。起家县令。历监司。忤时拂衣。以正气名 
闻天下。崇祯末。一再膺荐。后驰驱闽海间。见政柄下移。知事不可为。即于学易之年。坚乞骸骨归。自号蠡园 
逸叟。隐居着书三十载。而于是编。尤加意焉。盖其存心济物。不获见诸行事。而寓意于此也。其学博。其识精。 
故能辨别本草禀受之性。以窥阴阳之奥。而得其协议而化之原。乃编采诸家方论。权衡而上下之。即世所奉为金 
科玉律。如李东璧氏本草纲目。亦时有去取焉。观止矣。蔑以加矣。 
吴骥序略曰。故司寇潜江云密刘公道德洽闻。以刚肠直节。名于海内。年登八十。称 造 遗之老。生平于 
书无所不读。而尤笃好轩岐之学。探赜反约。竭三十年之力。而本草述成。其曰述者。本经合论。曲鬯旁通。以 
明夫不居作者。骥夙获撰杖。辱公呼为小友。甲辰阳月。访公于家。公神明不衰。剧谈弥夕。酒阑烛HT 。自云。 
不佞壮而多病。以医药自辅。看题处方。良用娱慰。虽古人之好 好屐。诚弗若也。笔其所见。幸底于成。子其 
为我序之。 诿郑重而别。逾年乙巳。公正星辰之位。又逾年。乃克为序。 
〔陆氏(圻)本草丹台录〕海宁续目二卷 未见 
朱彝尊零丁为陆进士寅作序曰。钱唐陆先生圻字丽京。一字景宣。高尚之士也。甲申后。卖药海宁之长安市。 
会湖州有私撰明书者。为人告讦。辞连先生。既而论释。游岭南。时前进士知临清州事□□□遁迹浮屠。南雄陆 
大守世楷 
为辟丹崖精舍。 铁锁以上。先生根据焉。一夕梦至琳官。丹梯碧瓦中。有神建龟蛇之 。寤对寺僧言状。僧楚人。 
谓曰。此大和山也。先生乃易道士衣往访。竟不知所终。 
〔王氏( )握灵本草〕二十卷 存 
自序略曰。夫士不通六艺之书。其临政制治。殃民必多。医不知本草之经。其临病制方。伤生必甚。尝见市 
药之人。昧于药之方土节候。惟听之采药之家。求药之人。昧于药之根茎花实。惟听之市药之家。其用之也。是 
名是而实乖。或质同而效异。此之不知药。医之得过也犹浅。若乃真赝既分。良毒已辨。而暗于阴阳。迷于升降。 
其用之也。或应阴而用阳。成宜升而反降。此之不知药。医又安所逃其罪哉。孔志约撰本草序。有曰名实既爽。 
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斯言良足畏已。窃考近世本草。惟宋证类一书。最称明 
备。明李东璧为之增品益方。资以百家考辨。撰为纲目若干卷。嗜奇之家。无不什袭珍之。而俗医习守蒙筌摘要 
之旧。既苦其不能读。又苦其不易购。将使作者之心。空怀利济。终古 可慨也。夫方药所以疗疾。非以炫 
博。当未经考辨之先。即绘图山海。未足供其睹记。及考辨既定。则经略之阴阳。性用之宜忌。与制剂之大小奇 
偶。无不亟待讲求。而方土形性。又其次矣。故考信一则众说可芟。精义存则繁言可节。方则务取合理。苟涉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