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中国医籍考-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昔之所究心者。而子乃不言传而得之。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又惬素所愿。以授人者。于是辄书卷尾焉。
时元 癸酉十月丙申日。翰林医官太医丞赐紫金鱼袋钱乙题。
陈振孙曰。东平董汲及之撰。钱乙元 癸酉题其末。
〔谢氏(天锡)疮疹证治〕书录解题一卷 佚
〔刘氏(洙)疮疹抉〕佚
刘 曰。疮疹诀。彭城刘洙撰。洙字道源。
〔陈氏(文中)小儿痘疹方〕一卷 存
自序曰。尝谓小儿病证虽多。而痘疹最为重病。何则。痘疹之病。疑似之间难辨。投以佗药。不唯无益。抑
亦害之。况小儿所苦。非若大人能言受病之状。乃知畏恶之由。为父母者。惟之知。子病急于得药。医者失察。
用药差舛。鲜有不致夭横者。文中每思及此。恻然于心。因取家藏已验之方。集为一卷。名之曰小儿痘疹方论。刻梓流
布。以广古人活幼之意。顾不韪欤。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陈文中谨书。
王 曰。宿州陈君手集婴幼摄养痘疮疹方。详备有法。证有验。每济人。一如方所说。今及三十载。起死回
生。端如反掌。(泰定养生主论)
阮桂荣曰。陈文中援黄帝岐伯曰。阳盛阴虚。冰雪不知寒。阴盛阳虚。沸汤不知热。治之何如。阳盛则补阴。
木香散。加丁香官桂。阴盛阳虚。异功散。加木香当归。识者详其阴盛阳盛。一概俱用热药。本非黄岐之经者。
类乎实实虚虚。抱薪救火。若曰皆属心火。又不可与秦问同日而语也。又观其本方治痰实壮热。胸满喘息。大便
坚实。用柴胡枳壳汤。亦有大黄。其诸方之用柴胡黑参知母黄芩石膏滑石之类。亦未尝专于热药也。奈何世人喜
热而畏寒。致有阴阳偏盛之患。终不省悟疮疡心火之证乎。
朱震亨曰。痘疮之论。钱氏为详。历举源流经络。明分表里虚实。开陈其施治之法。而又证以论辩之言。深
得着书垂教之体。今人不知致病之由。不求立方之意。仓卒之际。据证检方。漫尔一试。设有不应。并其书而废
之。不思之甚也。近因局方之教久行。素问之学不讲。抱疾谈医者。类皆喜温而恶寒。喜补而恶解利。忽得陈氏
方论。皆燥热补剂。其辞确。其文约。欢然用之。翕然信之。遂以为钱氏不及陈氏远矣。或曰。子以陈氏方为不
足欤。曰。陈氏方诚一偏论。虽然。亦可谓善求病情者。其意大率归重于太阴一经。盖以手太阴属肺。主皮毛也。
足太阴属脾。主肌肉。肺金恶寒。而易于感。脾胃土恶湿。而无物不受。观其用丁香官桂。所以治肺之寒也。用附术半
夏。所以治脾之湿也。使其肺果有寒。脾果有湿。而兼有虚也。量而与之。中病则止。何伤之有。今也不然。徒见其疮
之出迟者。身热者。泄泻者。惊悸者。气急者。渴思饮者。不问寒热虚实。率投木香散。异功散。间有偶中。随获效。
设或误投。祸不旋踵。虽然。渴者用温药。痒塌者用补药。自陈氏发之。迥出前辈。然其多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恐未为
适中也。何者。桂附丁香辈。当有寒而虚。固是的当。虚而未必寒者。其为害当何如耶。陈氏立方之时。必有挟寒而痘
疮者。其用燥热补之。固其宜也。今未挟寒。而用一偏之方。宁不过于热乎。(格致余论)
〔熊氏(宗立)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二卷 存
〔薛氏(己)校注陈氏痘疹方〕一卷 存
自序曰。尝谓医之分析。虽有内外大小之殊。要其理初不异。特在人化裁之耳。至如痘疹痈疽。则尤其相类。
而治亦相通焉者。盖其始而发出。中而成脓。终而收靥。彼此一致。故东垣先生合二者而论之。必皆明托里疏通
和荣卫三法。良有以也。陈氏之书。又以心得。发明虚实寒热。盖契经旨。而起诸家者矣。观凉膈散之治实热。
白术散之治虚热。异功散之治虚寒。木香散之治虚弱。分别表里。察色辨形。兼得之矣。但以上治法。又须见证
便施。若稍延缓。反多致误。学人不可不知。仆幸私淑先哲。亦时获验。敢为校注重梓。尚多得失。幸同志教正
云。嘉靖庚戌九月吉旦。前奉政大夫太医院院使后学薛己谨序。
〔闻人氏(规)痘疹论〕国史经籍志三卷 存
刘尚义曰。夫痘疹论者。闻人氏规所着也。规素业儒。而久不得志。以故锐意于岐黄之术。而为此书。其说
虽出于
张从道百二十篇。然考变分论。因证分治。因治应方。而于病之缓急。轻重寒湿。补泻攻击保养。罔不具载。
确而当。简而备。视从道尤详焉。往岁余偶得其抄本。过痘疹者试之辄效。因访之医家。冀得刊本。而无见者。
寻擢御史。游京师。又博访之医与缙绅。而亦无见者。岂元季之乱。而或失耶。夫医药以济其夭死。是书良术。
使湮没而不传。则痘疹之儿。罔借以生。而闻人氏穷矣。今岁余尹朝邑。因思古人遗爱。不可使斩。而婴孩之疡。
不可不恤。乃于簿委之暇。略为校正。令剞劂氏。刊之县斋。庶布而传之。便家得一书。而痘疹者。胥借以生。
而闻人氏其延也。但原本残毁。而字有脱误。幸有刊本者是正之。时嘉靖壬寅仲秋六日。前进士汾州刘尚义识。
闻人规后序曰。士生斯世。穷达两途。孟轲氏有言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虽然。穷而未达者。
能学为良医。亦岂独善其身而已哉。规素着书卷。今兹从事参术。尝谓自昔圣贤。闵生民之疾苦。着书立言。汗
牛充栋。晚观唐孙思邈千金方,其次序深有旨意。三十卷之首。观之以妇人婴孺。获善拯救之说。宁不以生育为
重乎。亲因念妇人之有乳儿。小儿之疾苦。惟疮疹皆不可免。而治疗之间。毫发一差。生死随异。仁人君子。所
尤当审虑者。世传产方之论。其利人也甚博。惟小儿痘疮诸书。止看其大路。仓卒之际。何所凭借焉。规辄不揆
量。广求古人之议论。证以己所闻见。撰成问难八十一篇。凡二卷。目日小儿疮疹论。每施以济人。随试辄效。
所活者亦多。使家有是书。则岂曰小补之哉。此论之成久矣。欲锓诸梓。而力未克遂。迩来幸甚获登绣使焕章吴
公门墙。一日迨暇。因有请言。公既慨然。
捐金以成其事。公之阳岂私于规者。实与众共之。若有讹舛。改而正诸。以俟同志。绍定壬辰仲夏吉。 李待补
国学进士闻人规述。
丁永荣跋曰。余昔守原州。得痘疹论于晋汾刘侍御公处。取而读之。见其立论制方。明白简易。确有源委。
而凡诸家方说。要不出范围内。真有活幼之良书也。既迁覃怀。惧原本失传。乃于簿书之暇。校而图诸梓。岁戊
申。复得海虞陆俨翁所刻全本。阅其方附录之。愿与天下保婴儿者共焉。读是书者。当自得之。其可与覆瓿者例
视也耶。时嘉靖戊申秋八月吉日。南京户部广西司负外郎东鲁陆村氏丁永荣谨跋。
〔王氏(好古)斑疹论〕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绛云楼书目。也是园书目。
〔 论萃英〕一卷 存
按上收在于杜氏济生拔粹中。未知与斑疹论。果为一书。想是书系其所节抄者。青囊杂纂。题曰小儿方。不
着撰人名氏。
〔朱氏(震亨)治痘要法〕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
〔亡名氏小儿痘疹方〕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未见
〔保婴疮疹方〕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 未见
〔袁氏(仁)痘疹丛书〕五卷 存
袁黄序曰。余祖世受宋恩。戒子孙不得仕元。入国朝。以法竣刑重。犹逡巡未敢出。故曾祖菊泉先生生当永
乐时。资禀颖异。学问渊深。而自托于医。吾组怡杏。吾父 坡。皆英敏博洽。而不习举子业。吾父始教吾兄弟。
为时文应试。而余遂登丙戌进士。入仕以来。遇缙绅诸公。尝慨治痘无奇方。而婴儿横夭。予思菊泉翁因徐氏故
业□痘疹全书。
怡杏重为增辑。而参坡复从而删订之。是皆出其绪余。以广济人之术。而其着论阐幽。绘图立法。真能发前贤所
未发。而开千古之迷。遂命工绣梓以传。此书出。而治痘者有准绳矣。婴儿之命。十可全六七矣。我祖宗之遗惠
不浅矣。呜呼。东方朔之智。不尽于恢谐也。而传汉书者。遂以恢谐概其名。王羲之之学。不尽于笔札也。而慕
右军者。竟以笔札掩其大节。我祖宗之心术行谊。不尽于是也。而后之读是编者。或指是以称袁之盛则误矣。余
谓欲知菊泉者。当观其所着周易绪言。春秋别传。欲知怡杏者。当观春秋或问。革除编年。忠臣自靖录。智士顺
天录。欲知参坡者。当观大易法。毛诗或问。尚书砭蔡编。春秋针胡编。及一螺集等书。庶足以知其概耳。虽然。
遗编种种。皆粗逆也。心之精华。口不能宣。而况形之副墨之迹乎。然则未足以知吾祖考也。善学人。由粗致精
焉可矣。由粗致精。即痘疹一编。亦足玩也。是不可不传矣。赵田逸农袁黄拜手书。
嘉兴府志曰。袁仁。字良贵。父祥祖灏。皆有经济实学。至仁愈邃。谓医贱业。可以藏身济人。遂隐于医。
〔胡氏( )秘传痘疹寿婴集〕一卷 存
自序曰。寿夭固有命也。然必莫之致而致者。乃可谓命。苟人事之不尽。而徒诿之命。智者如是乎。若夫痘
疹之疾。人之寿夭关焉。自始觉以至收靥。各有次序。受证之原。固有不同。而调护之方。则有定法。循其法而
治。罔有不生。舍其法而不之循。未有不殒伤者矣。是岂可不尽人事。而徒归之命乎。予生子女者十人。其卒于
痘疹者几半。弘治改元。一子二女俱婴疾于痘。予惩前日之殒殇。而震恐之不下。乃求钱氏诸家痘疹方药。谨循
其序而治之。重者轻。轻者愈。不逾月而俱获安全。其所生者。固曰有命。予则曰。前此而殁者。未尝循方而治。
其亦人事之未尽者乎。故深恨之。乃辑诸家之为痘疹者。究其原。图其形。迹其变。各述其方论方药。而汇为一
编。将以与我四方之为人父母者。而共览焉。庶或可保婴孩之寿。而全天之命也欤。弘治辛亥菊月朔旦。江东胡
序。
〔蔡氏(维藩)痘疹集览〕四卷 未见
〔小儿痘疹袖金方论〕一卷 存
自序曰。世不可以无医。医不可以无传。医而无传。则亦不可有传矣。仆少时侍先君子。宰滑邑。幼弟痘。
委之庸医。坐视而殒。心切痛之。业儒之暇。窃愿学焉。延访明师。搜致古籍。指授参考之余。似恍然有所得者。
因着痘疹集览四卷。越数年。觉其汗漫无统。复详说之。为痘疹方论一帙。名曰袖金。盖取其不容什手而贵重之
也。凡证之在人。与治之在我者。悉备无遗。或谓曰。是真得其所传者矣。是亦可以传诸人。予曰。事无所征。
因以是验之两淮。验之两畿。宦辙所至。冀之北。湖之南。又从而验之。无往弗协。或谓曰。征而信矣。可弗传
也乎。予曰。志犹未广行。将进而验之天下。可也。然已往而论之。凡其验之所协。皆其迹之所通。今老之将至。
而迹未由以通之也。奈之何哉。或又释之曰。验之协者。理之同也。理有未同。虽迹踪遍天下。夫何益。理苟同
矣。虽半武不出户。亦何损。君子亦理而已矣。何以迹为。予深以为然。因自叙之。以识岁月耳。若后世之传与
否。吾固不得而知之也。正德戊寅上元月。东安老牧。盯眙蔡维藩着。
朱一麟曰。近盱眙蔡氏有斑疹小痘大痘一论。详备。发
千古所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