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魂属于肝,魄属于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肺气衰者,即为泣出。肝气衰者,魂则不安。肝主善怒,其声呼。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而欲食,食则呕。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虫注。
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愁忧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发烦热,当脐跳手,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心水者,其人身体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肾乘心,必癃。
真心痛,手足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腹痛,懊,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热,苦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毋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烦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适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腹欲还肾,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太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心病者,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大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之其俞。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歧伯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客。客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矣。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也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焉。少阴无输,心不病乎?对曰:其外经肺病,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也。
手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膈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气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烫心,呕吐,咳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乏,复耳前热。苦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中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厌,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小肠胀者,少腹膹胀,引腹而痛。
厥气客于小肠,则梦聚邑街衢。
手太阳之脉,起之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膈外后廉,出肩解绕肩甲,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兑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者,别颊,上臑,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肘、臂外后廉痛。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
厥气客于牌,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
病先发于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一日之胃,而腹胀;二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骭肿,若水状。
脾脉沉之而濡,浮之而虚,苦腹胀,烦满,胃中有热,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难,四肢苦痹,时不仁,得之房内。月使不来,来而频并。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踊,痛踊相搏,即胸胁抢急。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为脾家失度。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无胃气,涩即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通,为秘塞之病。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为阳,卫气长;迟则为阴,荣气促。荣卫俱和,刚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气必强。
趺阳脉滑而紧,滑即胃气实,紧即脾气伤。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
能食而腹不满,此为胃气有馀。腹满而不能食,心下如饥,此为胃气不行,心气虚也。得食而满者,此为脾家不治。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瞤瞤而短气也。
凡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气弱,病利下白,肠垢大便坚,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气弱。
或五液注下,青、黄、赤、白、黑。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发痈;微黑者,有热;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脐反出者,此为脾先落。
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衣。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支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凡人病脉以解,而反暮微烦者,人见病者差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黄瘅,食饮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也?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适以冬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得之。
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宜服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附子汤。春当刺隐白,冬刺阴陵泉,皆泻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孙,秋刺商丘,皆补之。又当灸章门五十壮,背第十一椎百壮。
脾病者,必身重,苦饥,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其三里。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胻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管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而食,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疸,好卧,不能食肉,唇青,强立股膝内痛厥,足大指不用。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中切痛;虚则膨胀。取之所别。
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今反青,此是木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管,则抑而刺之;在下管,则散而去之。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即能食。
胃胀者,腹满,胃管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实则胀,虚则泄。
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筋痛,小便闭;五日上之脾,闭寒不通,身痛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者,胃气虚也。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
芤而有胃气者,脉浮之大而软、微按之芤,故知芤而有胃气也。
趺阳脉数者,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趺阳脉涩者,胃中有寒,水谷不化。趺阳脉粗粗而浮者,其病难治。趺阳脉浮迟者,故久病。趺阳脉虚,则遗溺;实则失气。
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菟,下入膝膑中,下循胻外廉,不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