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 >

第7章

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第7章

小说: 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缘糜湍辶耍ū热绯鐾庥Τ昊蛘吖谑保魈炀陀幸馐兜爻孕┣宓氖澄铮蛘叨喑缘闼胶庖幌律硖澹锏健熬狻币场�

  第五,易怒抑郁;就开四关

  还记得前面的病例吗?主穴是四关穴。其实,症状轻者不用针刺,自己按揉就有效果。

  记得2007年遇到了这样一个病例:

  一天下午快下班时,一位接近40岁的中年女性走进诊室,只见她面有青色,两颊痤疮明显,一副气鼓鼓的样子,自述近期烦躁、失眠、易怒、口苦,两胁胀气。仔细询问后得知她是一名调解员,专门负责专利纠纷的法庭调解,每天下午两点是她固定的调解时间,听完甲方吵又听乙方吵,每次怎么也要两三个小时。自从接受了这项工作后,经量逐渐减少,颜色变暗,血块也越来越多,情绪愈发不稳定,每到下午一两点时,就会莫名烦躁起来,甚至会与当事人、同事、家人吵起架来,难以控制。

  我号了号脉,其脉象弦细而略快,又看了看舌苔,舌两侧明显泛着青紫色,苔也偏黄。于是告诉她现在的症状主要由情志不舒引起,属于肝郁气滞,郁滞日久导致肝火过旺,一遇小事就过激地表现出来,并给她开了一组针灸处方,建议她连续两周隔日一次治疗。

  但由于每天上班时间固定,她无法按时就诊治疗。于是我就把开四关的按摩方法教给了她:用拇指指尖用力点在合谷、太冲穴上,此时食指放在手或足内侧的对应位置上,相对用力,以加强点按力道,使穴区出现明显的酸胀感,甚至向四周放散。每穴点半分钟,然后改为揉法一分钟,揉时力道稍减轻,但也要保持一定向下点压的力量。四穴交替操作至情绪缓和为止。

  我还叮嘱她:点揉太冲穴不方便时,仅点揉合谷穴亦可缓解症状。不是每天下午两点开庭调解吗?那你就提前十五分钟到庭,然后放松心情,点揉合谷穴,左手点完点右手,两手交替,甲方乙方来了也不要停,在他们开吵的时候你继续就可以了,坚持一周后来复诊,同时忌食辛辣。另外又留了一项功课,就是周末不工作时找一天带孩子去植物园散步游玩去。

  一周后,她没有来。

  两周左右,不仅她来了,还带来了他的先生。原来她坚持这样自我治疗,结果大有成效,脸上痤疮逐渐平复,情绪也逐渐稳定,笑容又重新回到了脸上,惹得她先生一再追问,听说这是肝的问题,就一起来咨询脂肪肝的养生方法了。

  图2…1

  别小看了这小小穴位,按对了可以解决大问题啊。

   
  别小看这只有六个穴位的处方,仅仅经过祖父的三次针灸后,患者的咳嗽就不再发作了。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还是觉得很难理解,这么奇怪的咳嗽,是如何治疗的呢?

  人们常常认为咳嗽是由于肺病引发的,其实不然。中医理论中,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虽然在呼吸这项功能上,中医说的肺与西医所认识的肺颇为近似。但中医还认为,肺统管人身的“宗气”,有所谓“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上连于喉”,也就是说中医的肺除了口、鼻、气管、肺等呼吸道之外,还包括了皮肤和毛发。

  肺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所谓“宣发”,就是向上向外,通过肺气而宣达散布气血津液以滋养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至肌肉皮毛,故中医形容肺的作用“若雾露之溉”;“肃降”,就是清肃下降的意思,说明肺气宣清宜降,如肺气不能肃降时,则可能发生咳嗽、气喘等症候。因此,当外界因素影响了肺气的宣发肃降时,咳嗽、气喘就会发生了。

  当然,也正因为“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所以实际上,五脏六腑、各条经脉的问题都会影响到肺,使肺气的宣发肃降受到影响,由此发生咳嗽喘息的症状。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古怪咳嗽一样,其实这个咳嗽并非由肺引发,其病应在脾。

  凌晨两点,用传统计时方法为丑时,从时辰与五脏的配属关系来看,丑时应肝,加上舌边尖红,而患者易怒,胁肋隐隐作痛,脉象弦,考虑为肝胆火旺、肝失疏泄而导致脾热咳喘,病根儿在肝、脾,所以处方上就要选择能够直接调节肝、脾功能的穴位。

  还记得前面我们提到的特定穴吧,在胸腹、背腰部有募穴和背俞穴。

  募穴,是脏腑之所结聚在胸腹部的特殊穴位,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例如脾的募穴章门在胁部肋弓的下缘十一肋端处,肝的募穴期门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内(对大多数人来说,乳头应位于第四肋间隙内,而肋间隙即指两肋之间的缝隙,约有一指宽)。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在背腰部的特殊穴位,五脏六腑也各自对应着一个背俞穴,并以相应的脏腑命名,位置亦与脏腑相应。例如肝的背俞穴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旁开两指处,脾的背俞穴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旁开两指处(两指宽指食、中指并拢后的宽度,要用自己手的宽度来量哟)。

   
  《素问R26;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意思是说背俞穴擅长治疗五脏病症,募穴擅长治疗六腑病症。元代医家滑伯仁所著《难经本义》中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相互贯通,既然如此,如果在脏腑相应的募穴和背俞穴同时治疗,应可加强对脏腑之气的调节作用。所以在临床中,经常把同一脏或腑的背俞穴与募穴组方使用,以加强疗效,这种方法被称为“俞募配穴法”。而又因为募穴在胸腹、背俞穴在背腰,两穴都相近于所应脏腑,如果从人体的两侧看去,两穴一前一后,所以又称为“前后配穴法”。

  本例咳嗽,病之标在肺之宣肃失常,病之本却在肝之疏泄与脾之有热,所以处方中选择了肝、脾两脏的俞募穴:脾俞配章门、肝俞配期门。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秉气于脾,所以章门又为八会穴里的脏会,对肝、心、脾、肺、肾这五脏都有调节作用,使肺所朝的“百脉”均得到疏通。

  中医讲究标本同治。由于咳嗽的症状不能完全离开肺脏,所以在治本的同时,还选取肺的俞募穴:位于第三胸椎旁开两指宽的肺俞穴和胸外上方近锁骨下窝的中府穴,以宣肺理气,止咳平喘。

  更有意思的是,中府不仅是肺经由身体内出于体表的第一个穴位,更恰恰是脾经与肺经的交会穴。作为经脉的首穴,往往既可以较为明显地调节所连属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又可以调节整条经脉的气血运行,而所谓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交叉处的穴位。既然通于两经,中府穴就既可以调节肺经的气血运行状态,又可以调节脾经的气血运行状态,正所谓一穴通两经的作用。

  但我们可不要简单地理解为两线交叉出现一个交点,如果是那样的话,经脉当中的气血流经于这样的十字路口时,又该往哪个方向行进呢?

  相信大家对地铁换乘并不陌生,两条地铁线分别位于上下两层,乘客通过特定的联络通道在两条线路间换乘,但两条地铁线却并不真正地交叉在一起。经脉也是这样,而交会穴就是中转站,正确刺激交会穴可以打开相近经脉间的气血通道,就像打开了一个特殊的闸门一样,从而起到调节两条经脉的作用。

  本例中肺为病之标脏,而脾为病之本脏,通过中府这个特殊的中转站,可以沟通肺经与脾经经气,调节肺与脾的脏腑功能,起到标本同治的神奇效果。

  而说到肺,不得不说说皮肤的问题。前面也提到了,中医的肺不同于解剖可见的肺脏,而是包括了以呼吸为核心的一系列功能表现。“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上连于喉”,皮肤问题我们往往从肺的功能来考虑。

   
  中医认为肺乃“娇脏”,其位在上,只要外在环境产生变化:或燥、或湿、或热、或寒等,就可能会受到影响,是外邪首先侵袭的脏腑,需要特别呵护。

  再举一个例子吧,这是一个亲身体会。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突然要求每天早上晨练,围着学校跑圈,跑一圈拿一张卡,一个学期下来,拿够卡数的同学体育课可以达标。为了达标,许多同学都“自觉”地早起跑步,我也不例外。当时正值初春,经历了懒散的春节假期,很久没有早起晨练了,还真是不适应,特别是刚刚从暖和的被窝里出来,突然接触到冷冷的空气,精神不由得为之一振。没跑几步,前臂上忽觉刺痒起来,低头一看,只见前臂、上臂出现了几块风疹团,每块都有拇指甲盖儿大小,高出皮肤,颜色发白,有些刺痒。由于心中想着跑步拿卡,所以也没在意。不知不觉跑完了一大圈,遍身微汗,再低头一看,风疹块都奇怪地消失了。

奇怪的现象让我心中疑惑,正巧上午第一节课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询问老师才知道原来问题出在了肺。肺“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汗毛等,为一身之表,依赖于肺气的温养和润泽,并成为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而肺又管理着人体的宗气,其功能不仅“走息道以行呼吸”,还要“贯心脉以行气血”,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等,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寒假中我没有坚持早起,肺气失去锻炼,肺的宣肃功能失于治理和调节,当突遇冷空气时,肺气受抑,保护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下降,使风邪夹寒邪乘虚侵袭人体,出现肺经及相表里的大肠经循行经过的前臂、上臂部风疹发作。

  在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的邪气中,寒为阴邪,在寒冷的冬季尤其容易侵犯人体。上文所述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刚好为初春,加上清晨更添凉意,寒邪透过单薄的衣衫、裸露的上肢皮肤而侵入人的体内,就会让人损失阳气。大家都知道用“滴水成冰”形容天气寒冷,确实,“寒”可以造成凝结,但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水汽,中医认为,寒也能使人体气血凝滞,阻碍运行;寒性又主收引,受到寒邪影响的经脉、筋脉会收缩从而容易引发四肢挛急——这也是为什么老人在冬季最容易“抽筋”的原因,像上文中我出现了风疹团簇、色白微痒的现象也是由经脉收缩拘挛所致。风邪为春季主气,多自侵袭人体皮毛肌肤而入,且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即风邪致病多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因此我的风疹块才会转瞬出现,分布没有规律。而风邪又为百病之长,其他病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所以这次的现象实为风邪与寒邪同时伤于肌肤引起。

   
  而运动之后,肺气得宣,卫气渐旺,肌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加上我身体健康、年轻力壮、正气充盈,故得以快速驱邪外出,遍身出汗而风疹转瞬消失。

  遇到这种情况,还可以即刻点按大肠经的合谷、曲池(屈肘,约在肘部横纹的外侧末端)两穴,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都是大肠经经气旺盛的地方。而大肠经与肺经互为表里经脉,点按这两个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大肠经气进而调节肺经经气,激发肺之宣发肃降功能。

  图2…2

  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不点按肺经的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