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了一次深呼吸,我示意他坐回病床上,自己也拉了一个凳子坐在他的床前——虽然我知道这对医生来讲是不允许的,但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可能不止花一二十分钟就能解决。
“把刚才我告诉你的都忘掉吧,”我抱歉地说,“刚才是我想得简单了。”
他看看我,笑了。“没关系,我也问过前几天来的实习医生,他们都和你说的一样,”他叹气,“但是我知道中医没有这么简单,他们只是敷衍我一个外行人罢了。除了主任,你是第一个用这样坚定的眼神跟我谈论中医的针灸师。”
此刻,我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投机取巧被人发现的小孩子,正在接受长辈的劝慰,而这样的认知让我更加惭愧。
“中医学的脏腑和西医学说的脏腑不是一个概念。”我清清嗓子,开始把我对脏腑的认识一一道出。
“中医学说的脏腑,其实是一个功能的概念,并不是从解剖学的脏腑实体器官出发的,就像如果我说我在写字,你马上会知道我拿着一支笔,中医不分这支笔是签字笔还是圆珠笔,只要它具备笔的基本特征,它能写字,那就可以称之为笔。同理,脏腑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不仅具有解剖学意义,更重要的是描述了功能。
“我们在讲脏腑概念的时候,有一个沿用了几千年的词,叫‘藏象’,请注意,不是脏腑的‘脏’,而是收藏的‘藏’,读‘脏’音。这个‘藏’的意思,就是隐藏在体内的脏器。而‘象’呢?它一是指脏腑的形态——这与现代解剖学一样都指的外形,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指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在外的征象。而这一征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症状’。因此,藏象的本来含义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根据人体内脏器的不同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三类。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是主‘藏精气’的,可以化生和贮藏人体的精微物质,正常情况下,五脏的精气是充盈的。但因为它贮藏的是精气,不是实体的物质,所以也称五脏‘满而不能实’。”
看他低头记录,并没提出疑问,我又继续说道:“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腑’有仓库的意思。从形象上看,六腑是管腔性器官。它在功能上对饮食物质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与五脏恰恰相反,通过六腑的都是实体的物质,物质接续不断地通过,所以说六腑‘实而不能满’。脑、髓、骨、脉、胆、子宫合称奇恒之府。奇恒之府,从外形上讲和六腑相似,是中空的脏器,但是功能却与腑相近,内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所以叫‘奇恒之府’。”
“现在你明白什么是中医讲的脏腑了吗?”我问他,“至于你刚才问的三焦在哪,现在如果我不说三焦具体的解剖概念,只说三焦是关系到饮食消化吸收与排泄的脏腑,是通行元气、运行物质的通道,你能确认它的存在吗?”
“我想可以,三焦就是身体物质传输的一种通道,对吗?”他看着自己的记录,“其实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是完全不同的,西医所说的就是解剖形态,而中医更注重描述功能,对吧?”得到我的肯定后,他又问:“我明白一些了。可是中医有好几千年的历史,西医只有几百年,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还没有研究明白人体,为什么中医在几千年前就能断定这些脏腑的功能呢?”
“因为中医学是以古代自然哲学作为理论支持的呀。古代医务工作者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将医疗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材料加工整理,形成概念理论,然后再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以验证这些理论是否正确。如此反复,正确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就被留了下来,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这其实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法是一样的,都是先从实践建立假设,然后再去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正确的就被留下来,错误的就被遗弃;只不过,中医的‘实验品’——这么说有点残忍,但却是事实——是活生生的病人,几千年来的患者及医生对患者的治疗都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坚实实践基础。”
“所以说,中医也是科学,”他的表情有些不自然,“以前总听说蜂巢啦、水蛭啦,甚至黄土都是中药,我觉得太荒谬了,这样的东西怎么能治病呢?所以一直认为中医和封建迷信没什么两样,却忘记了几千年来它存在就是因为它是真实有效的。”
我笑笑:“实践出真知嘛!”
著名的哈雷彗星,中国从春秋到清末完整的记录共有31次之多,相对于几百年的现代文明史,这些实践性的观察记录无疑具有非常珍贵的科学价值,而大量的实践观察记录则有助于认识现象之后的规律。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从千变万化的疾病表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体健康的大道理,能说是不科学的吗?
“什么是阴阳呢?”那位中医狂热者提出新的问题。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太阳就是阳,月亮就是阴;冷就是阴,热就是阳?那么什么叫肾阴虚呢?肾又怎么分阴阳呢?”
我答道:“其实,自然界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而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比如,人类分阴阳,男为阳女为阴。具体到个人呢?中医学认为背为阳腹为阴。具体到五脏六腑呢?心是阳,肺是阴。再具体点,心又分心阴心阳……事物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因为阴阳本身就是哲学概念。”
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它是一种哲学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
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这个词,最初的意思只是指阳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至春秋战国时期,阴阳概念的运用已深入到各门学科,《素问R26;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中事物变化的根本,自然界一切变化都可用阴阳来分析。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认识到自然界许多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构成,如天与地、昼与夜、明与暗、动与静、上与下、热与寒等。因此,就用阴阳这两个不同属性的名词为代表,借以概括它们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素问R26;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说明水火是一对极为明显的矛盾双方。
根据水火这对矛盾的特性,就可以把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划分出阴、阳两大类,凡类似“火”性的,如热的、动的、明亮的、向上的、向外的、兴奋的、强壮的等现象,均属于阳的范畴;凡类似“水”性的,如寒的、静的、晦暗的、向下的、向内的、抑制的、衰弱的等现象,均属于阴的范畴。
根据阴阳所代表的不同功能和属性,医学上常把人体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气称为“阳”,而把对人体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为“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事物的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热与温比较,热为阳,温为阴;温与凉比较,温为阳,凉为阴;凉与寒比较,凉为阳,寒为阴。对立一方的条件改变,它们的阴阳属性可随之改变。
另一方面则体现于事物无穷的可分性,如一天之中,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里是无穷无尽的。
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R26;阴阳系日月》)。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他突然翻到笔记本的后面,纸上赫然画着一个大大的阴阳鱼:“能给我解释一下太极图吗?”
“当然,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从太极图的形象上,大体可说明其主要意义。太极图中白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两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中间用一条曲线隔开来,表示二者之间互为消长,阴阳两方各有一个白点和黑点,表示阴阳可向对方转化和阴阳之中又有阴阳。而不断旋转的阴阳鱼则说明事物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
“具体到中医学中,比如说,你有耳鸣的现象,中医师会问你,是如雷声般轰隆隆的声音呢,还是细小的如蚊子叫一样的声音?轰隆隆的雷声类似比较有张力的声音,就被划分到‘阳’的概念里,而细小的声音,往往属于‘阴’的概念。如果你的耳鸣声是代表‘阳’的声音,就说明你‘阳’亢了。因为健康的人,阴阳是平衡的,一旦‘阳’亢,势必会表现为‘阴’不足,就如同两根一样长短的棍子,如果你把其中一根加长,另外一根势必就显得短了,于是就形成阴虚阳亢的症状了。但是这种症状还需要细分,到底‘阳’亢是因为‘阳’那根棍子长了,还是因为‘阴’的那根被你锯短了呢?这就需要中医大夫根据你身体的其他情况做判断了。”
“原来是这样啊!”他一拍大腿,感叹到,“去年我夫人胃痛去看中医,大夫说她阳盛,我一看开的药写着滋阴,我还说阳盛干吗滋阴啊,降阳不就完了,再把阴养上去弄成阴也盛了可怎么办。”
……
和他的谈话让我觉得非常新鲜,给一个“外行”讲中医,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不仅需要熟练的知识掌握,更需要用简单形象的比喻让他明白复杂的中医理论,没有一些实践的积累,没有对基础知识深刻的认识,要做到深入浅出地描述,实在太难了。
而当我做了多年针灸老师,并再次跟随祖父出诊之后,我不得不佩服他总是能够用精炼而浅显的语言,让患者明白得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重点,也不得不佩服他有如此的耐性,不厌其烦地解答。也许让患者明白健康的道理比仅仅只给予他治疗更有意义吧。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