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 >

第11章

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第11章

小说: 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础�

TIPS:你脾虚了吗——脾虚证的快速自我判断

  脾虚时,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多出现以下问题:

  A。腹胀,没有食欲。

  B。倦怠、疲劳,典型的表现是餐后困倦,午餐后一定要小睡一下,不然整个下午都没有精神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办公室工作、缺少运动者。

  C。便溏(大便稀)、怕冷、面色萎黄,这都是肌体得不到气血濡润的表现。

  D。月经不调、肥胖、浮肿等。

  除了以上的症状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直接的判断脾虚的方法,就是望舌:对着镜子,把舌头伸出来,如果舌体显得比较胖,舌两边有明显的被牙齿压出来的齿痕,而舌苔又比较白厚粘腻,就是典型的脾虚了。

   
  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

  也许你会有一个疑问,肾不是主水吗,水肿是不是与肾虚更有关系呢?

  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不仅是指肾为水脏,也是指肾具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

  在正常情况下,水饮入胃,由脾的运化和转输而上输于肺,肺的宣发和肃降而通调水道:清者(有用的津液)以三焦为通道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生理作用;浊者(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等分别从皮肤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在这一代谢过程中,肾的蒸腾气化使肺、脾、膀胱等脏腑在水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清中之浊者)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布散于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因此肾病发生时,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尿多、尿少或尿频、水肿等病理现象就发生了。

  告诉大家一个辨别脾虚水肿和肾虚水肿的窍门吧,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因此脾虚和肾虚皆可引起水肿。很多人发现早晨起来自己眼睛是肿的,于是就怀疑自己得了肾病,这是没道理的,其实,肾虚引起的水肿一般都在腿脚,脾虚则在面部及全身引发水肿。

  脾与肾,的确经常相提并论。脾为后天之本,肾则为先天之本。让我们来看看中医是如何认识肾的吧。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又称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在四时与冬季相应。肾最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R26;上古天真论》说: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里描述的就是肾作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依赖秉受于父母之先天精气,调控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功能。简单说来,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育到青春时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称为天癸。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液,女性则月经按时来潮,性功能逐渐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以后,随着人从中年进入老年,肾精也由充盛而逐渐趋向亏虚,天癸的生成亦随之而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

精,又称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精气论者以精、精气释气,即精、精气就是气。在中医学中,气与精虽同属于生命物质系统范畴,但精是除气之外的精微物质的总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多层含义的概念。一般而言,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我们把人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称为寿命,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中医学称寿命为天年、天寿,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健康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然而,寿命的长短与后天养生密切相关,后天失养、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早衰、早逝的例子已不在少数。而且,活得长,也不只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在健康的基础上活得长才是终极梦想。

  于是,对抗衰老、延缓衰老、防止过早衰老逐渐成为实现终极梦想的关键问题。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改变人从出生、发育、成长、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规律,但我们却可以让这一过程平稳、和谐。这就依赖于对先天之本——肾的养护,让其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充分发挥其主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作用。

  人体脏腑和精气的盛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由盛而衰而竭的规律性变化,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死的不同生理状态。人从幼年开始,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壮年,肾精进一步充盛,乃至达到极点,肌体也随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由此可见,肾精决定着肌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如果肾精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五迟和五软。五迟是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是头软、颈软、口软、手软、足软。成年则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等。补肾填精不仅可以纠正小儿的生长发育障碍,又是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中医学历代文献中延缓衰老的方剂,以补肾者为多。

  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孰重孰轻?

  现在大家知道了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那么脾与肾,哪个更重要呢?套用一句哲学家常用的话吧,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有先天作用才会有后天,有后天的作用先天才能更好地发展。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才能正常健康地发挥作用。肾精虽然贵为先天之本,可是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

  所以,《傅青主女科》说:“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

   
  TIPS:你认识这些生理性浮肿吗?

  浮肿常常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营养不良性疾病等,都可能出现浮肿症状,一般情况下应该到医院去就诊。但有些浮肿是一种生理反应,因此,拿到检查无异常的化验报告单,也不要惊讶,这些都是生理性浮肿跟你开的玩笑。

  1。早晨起床后,忽然发现自己的脸胖了一圈,特别是在眼睑部位、下肢皮肤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消退。

  遇到这样的浮肿不要惊慌,脸部浮肿现象经常发生在血液循环代谢能力差的人身上,女性比男性多见。这个族群包括了习惯在睡前大量喝水的人、经常久坐不动的人、平常饮食习惯口味重的人、经常熬夜的人以及天生体质代谢差的人。影响所致便是血液循环系统效果变差,来不及将体内多余的废水排出去,水分滞留在微血管内,甚至回渗到皮肤中,便产生了膨胀浮肿现象。这种浮肿在起床活动一会儿后,就会慢慢自动消退。

  2。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时,会发现下肢或双脚“发紧”,女人逛商店是最有体会的了,若稍事休息或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

  研究发现,人在直立体位时,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加,可造成暂时性水钠潴留,因此引起水肿。一些工作上须长时间站或坐的人,如学校的老师、手术室的主刀医师,因重力的关系,血液和水分因回流速度减慢而容易在膝部以下部位出现浮肿。

  3。有些“口重”的人,常常出现下肢浮肿。

  口重是什么?北方话,口重就是喜欢菜里放很多盐。我们一直在强调“低盐”饮食,可有些人就是不注意,饮食中盐分过多,而又缺乏某些矿物质时,就容易造成营养失调性浮肿。如果你还有什么慢性病,那造成的麻烦就更大了。

  4。夏天,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的人,受环境温差的影响,常莫名其妙地发生下肢浮肿,夏天过后,就会自行消退。

  这种情况极易出现在胖人身上,这种浮肿是由于夏季的炎热高温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浅静脉的扩张,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再加上站立或久坐,体液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间隙中渗聚,回流缓慢,从而引发的。

  对上述浮肿不必乱用药,生活中保持乐观情绪,保证良好的睡眠,起居有规律;长期坚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芹菜、萝卜、菠菜、西红柿、大豆、蘑菇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无机盐,还有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糖、少盐的食物可多吃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浮肿多属生理性浮肿,不必忧心忡忡,但是发生浮肿,还是要严肃对待的,建议先去医院做一些常规检查,如果是由于疾病所致,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提到肾,不能不提另外一个名词——命门。

  武侠小说里经常会提到这个词,这对于那些仗剑江湖的侠客而言,可谓“生命之重”,是要害。医学中,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谓“命门者,目也”(《灵枢R26;根结》)。

  命门究竟在哪里呢?

  关于命门的部位和生理功能,至今尚有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左肾右命门说

  肾有二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R26;三十六难》)。自此以后,晋代王叔和《脉经》,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严用和《济生方》,明代李梃《医学入门》等均遵此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