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

第7章

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第7章

小说: 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郁而化风也。治宜疏肝解郁,化痰熄风。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7个,桂枝10克,茯苓15克,熟军3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服药10剂,诸证不见进退。再审其脉虚大弦紧。综合脉证,思之:脉虚大弦紧者,气阴两虚,湿热不化,清升浊降失职耳。治拟益气养阴,燥湿清热,升清降浊。处方:人参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10克,葛根15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
      服药10剂,除精神稍有好转外,他证均无改变。察其脉弦滑而数,舌苔白。思之:脉滑数者,痰火也;弦数者,肝火也。综而论之,乃痰火郁结在肝胆也。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泻火。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滑石15克,竹叶1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夜交藤30克。
      服药6剂,诸证大减,继服20剂,诸证尽失,愈。
      某医云:既然前用诸方无效,何不径直用柴芩温胆汤治之?答曰:柴芩温胆汤者,疏肝解郁,化痰泻火之方也,只可用于证见脉弦滑而数之证,不可用于他证也,故不能径直应用柴芩温胆汤进行治疗,此其原因之一也。本病之始见脉弦紧而数,弦紧而数之脉乃肝郁气结、寒饮内郁之脉,寒者当温热,今虽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而证未见减,而脉却转为虚大弦紧,说明寒饮已微除也,不除邪焉能扶正,此其原因之二也。本病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后,邪微除,而正见大虚,故以扶正为主以治之,致正稍复而后始能驱邪,此其原因之三也。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1.察脉沉弦细涩,知其为肝郁气结,寒饮阻滞,予疏肝理气,温阳化饮而愈
      李××,男,45岁。
      头晕,阵发性晕厥1年多。医诊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先以西药治之不效,后又配合中药补中益气汤治之,不但血压不见上升,反而头晕更加严重。特别是最近半年多以来,经常感到头重脚轻,疲乏无力,有时一站立即突然面色苍白,汗出恶心,继而突然晕厥,血压下降至68/45mmHg。尤其是最近一周以来,头晕乏力特别严重,并曾在站立的一瞬间晕厥过2次。细审其证,除眩晕,疲乏无力之外,并见心悸心烦,时或逆气上冲,纳呆食减,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沉弦细涩。综合脉证,思之:脉沉者,气郁也;弦脉者,肝脉也;细涩者,阳气不足,寒饮内停也。合之于症,知其乃肝郁气结,寒饮内停,郁而化热,上热下寒之证也。治拟疏肝理气,温阳化饮,清上温下。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桂枝10克,茯苓15克。
      服药3剂,头晕,心烦心悸,胸胁苦满等证均减,且6日内未见晕厥现象发生,继服20剂,诸证消失,站立时血压不见降低,愈。
      某医云:诸家之报道和部分中医教材均云:低血压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何本病用之非但不效,而反剧也?诸家未见其有用疏肝理气治低血压病,而用之反倒显效者又何也?答日: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莫过于实事求是,最重要的莫过于紧紧抓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原则不放。作为中医、西医两条理论体系怎么结合?我认为我们考虑问题时也应按照以上两条原则去考虑。对于应用中医理论容易说明,而在实践中又有卓越疗效,但用西医理论不能解释的,我们只能在发展中去认识,去发现其未发现的机制。对于应用西医理论容易解释,而在实践中却无效果,但用中医理论不能够解释的,也应在科学研究中逐步发现其真正的科学原理。我认为在科学的研究中,切切需要忌讳的一条是单纯的凭想象和推理去处理问题。本病患者,从诸医书的病例来看,都说是脉沉弦细涩。沉脉诸代脉书均云为气郁之脉,这也是每个医生都承认的。可是治疗用方时偏偏还用补中益气汤,郁证用补,岂能不郁,因此血压不但不见上升,而反下降。
      2.肝郁血虚,郁而化火,治宜疏肝,养血泻火
      黎××,男,50岁。
      头晕目眩,不能站立,甚或晕厥2个多月。医诊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始以西药治疗不效,继又配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而更甚。察其头晕目眩,不能坐立,坐立时非但头晕,而且血压下降至60/38mmHg,有时一从沙发上站立于地即突然面色苍白,汗出恶心,而晕倒在地,且见胸满心烦,纳呆食减。舌苔白,脉沉弦细数。综合脉证,思之:脉沉者,郁证也;脉细者,血虚也;数者,热也,火也。合之与症,乃肝郁血虚,郁而化火也。治拟疏肝理气,养血泻火。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薄荷6克,栀子10克,甘草6克。
      服药4剂,头晕大减,食纳,精神倍增,继服10剂,诸证消失,血压正常,愈。
      3.脉弦而数,知其为肝胆实火,予清肝泻火,愈
      郝××,女,45岁。
      头晕乏力,不敢站立半年多。医诊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先予西药治疗3个多月不效,后又配合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而头晕更甚。察其头晕不敢站立,血压坐位时45/30mmHg,平卧位时56/38mmHg,胸满心烦,时或头脑胀痛,舌苔黄白,脉弦数。综合脉证,思之脉弦而数者,肝胆实火也。合之与症,乃肝胆实火夹湿所致。拟用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处方:龙胆草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布包)10克,木通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
      服药2剂,头晕大减,继服6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血压低乃中气下陷不升所致,何先生反用龙胆泻肝汤之苦降泻火?答曰:血压低就是气虚清阳不升所致的论点,不但论据不足,而且与事实不符,所以以推理、想象为基础的结论也是不正确的。本证从脉证来看均是肝胆实火证,故以龙胆泻肝汤治之而获效。
      4.脉见弦滑而数,知其为痰火郁于肝胆,予疏肝、化痰,泻火而愈
      周××,女,35岁。
      头晕乏力,不敢站立1年多。医诊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先予西药治疗不效,后又配合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而症状反见加重。细审其证,除头晕乏力,不敢站立外,并见失眠心烦,口苦口粘,舌苔白,脉弦滑而数。综合脉证,思之:脉弦数者,肝胆实火也;滑数者,痰火也。合之与症,乃肝胆实火,痰火相合之证也。治拟化痰、理肝、泻火。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龙胆草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滑石10克,竹叶10克,夜交藤30克。
      服药4剂,头晕乏力,失眠心烦诸证均减,且血压亦由70/50mmHg升至120/80mmHg,继服6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本例曾久用补中益气而血压反见下降者何也?答日:低血压病之因于气虚清阳失升者,补中益气汤自为最佳处方,然因痰火所致者,非但用补中益气汤不效,亦且会使其加剧也。

      自发性多汗症
      1.胶着补益,湿热反盛,耗气伤阴,汗出溱溱
      曹××,男,43岁。
      下肢沉重乏力7—8年,经常汗出5~6年。医诊自发性多汗症。先予西药治疗3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敛汗固表之剂,而汗出更甚。细询其证,从腰以下至足特别沉重乏力,甚至感到难于抬腿,汗出溱溱,甚或汗出如豆,而上半身却不汗出,纳呆食减,口干不欲饮,或见烦渴多饮,虽饮2~3暖瓶水亦难解渴,胃脘痞满,舌苔黄白而腻,脉濡缓。因思脉濡缓而下肢沉重者湿热蕴结也。合之与舌、症,乃湿热郁滞,清升浊降失职耳。因拟:防己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生石膏15克,生薏米15克,木瓜10克,滑石10克。
      服药4剂,汗出大减,下肢沉重明显减轻。继服10剂,汗出得止,下肢沉重亦随之消失。
      某医云:前用敛汗固表而汗出反甚,后用除湿清热而汗出反愈者,何也?答曰:自汗盗汗者固以虚证者为多,因此多用敛汗固表法进行治疗。但本证之自汗却非虚证之自汗,而是蕴热之蒸汗,故当治湿热之蕴蒸,湿热除则汗自止。至于为什么用敛汗固表法而反剧,实因敛汗固表以助邪气之蕴热耳。
      2.不遵脉证,但守补益,郁火反炽,汗出更剧
      靳××,女,49岁。
      阵发性汗出5年。医诊自发性多汗症。先予西药治疗2年多不效,后予中药敛汗固表之剂治疗3年仍不效。且近年来汗出较前更加频繁,为此经常影响工作和生活。细询其证,汗出多发生在白天,每次发病,先感腹部有股热气上冲,冲至胸头则感全身烦热,继而全身大汗,约1~2秒钟后,即烦热消失,汗出亦止,且时时头晕头痛,胸满心烦,舌苔白,脉弦而滑。综合脉证,思之:脉弦者,肝病也;滑者,痰火也。合之于症,乃痰火郁结在肝胆也。治拟疏肝泻火,化痰解郁。处方: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薄荷4克,栀子10克,生姜3片,龙胆草10克,元参15克,丹皮9克,黄芩9克,瓜蒌15克,丝瓜络9克。
      某医云:如此汗出之重证,岂可不用敛汗固表者也?答日:敛汗固表实为治疗汗证之第一大法,故诸医都遵之。然本证虽遍用固表止汗之剂,却由一日汗出一次增至每日汗出十余次,这种事实说明敛汗固表之剂不可予也。张景岳《景岳全书》云:“汗由血液本乎阴也,《经》日: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义可知。然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龠之牝牡,亦猫荡舟于陆,驾车于海耳,吾知其不败不已也。”汗既为发于阴而出于阳,那么影响发于阴而出于阳的因素是什么呢?今从其脉证来看为痰火郁结在肝胆,而非卫气之不固,故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泻火,而不可予补益敛汗以助火邪。
      服药4剂,汗出减少,继服6剂,汗出消失,他证亦减七八。
      3.半身汗出,非瘀则郁,反与补益,壅其气血,汗出必剧
      康××,男,40岁。
      阵发性半身汗出半个多月。医诊自发性多汗症。先予西药治之不效,后以中药敛汗固表仍不效。细询其汗出之状,发病伊始先感全身一阵烦热,继而瞬间左半身汗出如珠,2~3秒钟后瞬间即热止汗消。1日数次。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综合脉证,思之:脉弦者,肝脉也;涩者,滞也、瘀也、寒也;弦涩并见者,寒饮内郁,肝木失达也。合之于症,乃寒饮内郁,肝木失达,水逆上冲也。治拟温阳化饮,疏肝降逆。处方:柴胡10克,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生姜3片,大枣5个,桂枝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熟军3克。
      服药2剂,烦热上冲、汗出的次数明显减少,继服8剂,诸证尽失,愈。
      某医云:本例患者为何先用敛汗固表之剂不但汗出不减,而反全身憋胀僵抽?答曰:本证之汗首在于郁,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