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

第22章

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第22章

小说: 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医云:有的著作中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宜用滋阴降火,然余用之不效者何也?答曰:耳流脓者,似乎是火,然其脉虚缓则非火也,故治宜滋补肝肾,佐以开窍,而不宜泻火也。

      神经性耳聋
      1.谨察脉色,合之病程,知其为气阴两虚,痰火内郁,治以补气养阴,化痰泻火始安
      邓××,女,40岁。
      听力日渐下降6年多,近1年来连电话的声音也听不清楚,不得不完全停止一切工作。医诊神经性耳聋。先用西药、针灸治疗4年多不效,继又以中药培补肾气之剂近3年而日渐加重。细察其证,两耳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心烦失眠,口苦咽干,面色皓白,舌苔薄白,脉虚弦滑。综合脉证,思之:《内经》曾云:肾开窍于耳,心亦开窍于耳。肾之阴虚可以引起耳聋耳鸣,肾之气虚亦可引起耳聋耳鸣,肾之阴虚者与滋阴补肾可愈,肾之气虚者与培补肾气可痊,然本病滋肾不效,益阳无功,说明本病不在。肾脏。今脉虚弦滑者,病在心也,面色皓白,脉虚者,心之气阴两虚也,滑数脉者痰火阻于心窍也。治宜培补心之气阴以扶正,化痰开窍泻火以除其邪。处方: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川芎10克。
      服药6剂,耳鸣耳聋好转;继服30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既云有痰火,何不多用泻火之品,而反加一味川芎也?答曰:脉见弦滑者为痰火,故用温胆汤法以治痰火,然其脉不数且弦说明火邪不盛而兼肝气之郁,故以川芎之入肝解郁者相佐以启闭郁之气机也。
      2.谨察其脉,合之于舌,知其病在气阴之虚,湿热之郁,升降失职,治以补气养阴,燥湿清热,升清降浊而安
      赵××,男,55岁。
      耳鸣耳聋4~5年。医诊神经性耳聋。先以西药治疗2年多不效,继又配合中药补肾、平肝、泻火,以及针灸、磁疗等仍无功。细察其症,两耳已基本上听不见任何声音,舌苔白腻,脉弦大而数,右脉大于左脉。综合脉证,思之:脉弦大者,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数者热也。左脉大于右脉者,肝邪盛也,外感也;右大于左脉者,气血两虚或气阴两虚也。舌苔白腻者,湿热也。舌、脉相参,知其乃气阴俱虚,湿热内郁,清浊升降失职也。治宜补气养阴以扶正,除湿清热,升清降浊以治标。处方:人参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10克,葛根15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
      服药6剂,耳鸣大减,左耳似能听见个别声音;继服50’剂,耳鸣消失,听力恢复正常。
      某医云:东垣之治耳鸣耳聋多注重升散补益,子和之治耳聋多注重痰火,完素之治耳聋耳鸣多注重火邪,其在临床上何以别之?答曰:神经性耳聋非但有虚,亦且有实,非但有闭,亦且有脱,何以别之?脉象别之即可也。
      3.谨察其脉,合之经络,予养阴平肝,开窍宁神,愈郝××,女,18岁。听力全失十几年。医诊神经性耳聋。先以西药治疗数年不效,继以中药补肾、平肝、泻火之剂与针灸相配合2年亦不见明显改善。细察其证,除两耳全聋外,偶而出现耳鸣和两耳堵塞难忍的感觉,舌苔白,脉沉涩。综合脉证,思之:耳者,心肾之开窍也,心气闭塞则两耳失聪。治宜养阴平肝,开窍宁神。处方:龟甲30克,鳖甲15克,远志15克,菖蒲30克,郁金10克,龙骨15克。
      服药6剂,耳聋大减;继服6剂,听力竞基本正常,又服10剂以善后。
      某医问:前从肾、肝论治久久不效,今但用上方竞霍然有效者何也?答曰:此脉沉涩,乃心窍之被蒙也,治当开其心窍,故以重剂菖蒲、远志而效也。

      急性扁桃体炎
      1.只知解毒,不知通腑,壅热不解,其热不退
      郑××,女,12岁。
      咽喉肿痛,持续高热7天。医诊急性扁桃体炎。先以抗生素治疗3天其热不减,继又以中药清热解毒配合治疗4天,其热仍不见减。审其两侧扁桃体明显肿大,上罩白色脓点,舌苔薄白,体温39.8℃,脉浮数。综合脉证,思之:脉浮者,病在上也,在表也,在肺也。且咽喉者,肺胃所主,大肠与肺相表里,上以清热解毒不效者,肺胃大肠壅热不散也,非泻其腑,解其壅,佐以疏散不解。处方:蝉蜕10克,僵蚕10克,片姜黄10克,连翘10克,大黄4克。
      服药3小时后,发热全退,咽喉疼痛大减,继服1剂,愈。
      某医云:大黄乃苦寒之泻下药,何用其治急性扁桃体炎而神效也?答曰:大黄本是苦寒泻下之品,而用于急性扁桃体炎者,因其能泻大肠与胃热也,今所以但用清热解毒而不解,乃因其肺胃大肠俱热热邪壅郁也,而大黄配姜黄、蝉蜕、僵蚕,既可散邪,又可除壅,通下,故其热得解也。
      2.但知解毒利咽,不知疏散表邪,热邪闭郁,其病不解
      焦××,女,28岁。
      咽喉肿痛,发热头痛8天。医诊急性扁桃体炎。先用抗生素等治疗4天不效,继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之剂治疗4天仍无’功。细审其证,除两侧扁桃体肿大,上罩白色脓点外,并见头晕头痛,寒热阵阵,舌苔白,质红,脉浮滑数。综合脉证,思之:脉浮者,表证也,舌质红者,热毒及于阴分也。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养阴。处方:蝉蜕10克,僵蚕10克,薄荷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元参15克。
      服药1剂,微有汗出,头晕头痛,寒热等证俱解,咽喉肿痛亦消大半,继服3剂,愈。
      某医云:余前用银花、连翘达30克,且配有板蓝根、山豆根、射干、马勃、黄连、黄芩均在15克以上,并每天注射青霉素,然治之数日不效,今先生仅用银花、连翘各10克却1剂减,4剂愈,其故何也?答曰:表邪未散者一也,阴液未补者二也。

      慢性扁桃体炎
      但知消炎,频予解毒,痰滞不化,凝核不散,久延时日
      于××,男,20岁。
      两侧扁桃体肿大,几近闭合10余年。医诊慢性扁桃体炎。在急性扁桃体炎发作之始,每次用青霉素都有很好效果,但始终没有消掉扁桃体之肿大现象。1年后,不得不配用中药清热解毒、养阴润喉进行治疗,有时有效,有时无明显改善,迟至今日扁桃体仍然明显肿大。细审其证,除两侧扁桃体明显肿大,几近闭合外,并见其舌苔薄白,两脉濡缓。综合脉证,思之:久病而脉濡缓者,气阴两虚,痰气郁结也。治宜补气养阴以扶正,化痰理气散结以除邪。处方: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同时,毫针浅刺翳风后,留针3天。
      服药1周后,扁桃体明显缩小;继服25剂,肿大之扁桃体完全恢复正常。
      某医云:何用清热解毒之剂不但不效,反见加剧?答曰:此证之发生非仅有热毒,亦且有痰火,痰火者,不但治疗时应注意泻火,亦且应注意其用药过程中的化痰药耳,故前人的很多治疗方剂中常常配用化痰利咽的桔梗、蝉蜕、僵蚕、牛蒡子、元参等。但是由于有的医者仅注意泻火,而不注意化痰,致使痰凝成核而成慢性扁桃体炎,此即所以用清热解毒而不效之故也。

      慢性咽炎
      1.胶于成方,泥于解毒,时或理气,脉证不合,岂能奏效
      宋××,女,40岁。
      咽干、咽痛,咽部异物阻塞感10年。医诊慢性咽炎。先用喉片、抗生素治疗数年不效,继又配合中药草珊瑚、健民咽喉片、六神丸,以及中药清热解毒、理气化痰之剂6~7年亦无效。综合脉证,审之,除咽部干痛,咽部异物阻塞感外,并见脉滑数,尤以寸脉为甚。思之:寸脉者,上焦也;滑数者,痰火也。痰火蕴于上焦者,治宜清热化痰。处方:瓜蒌15克,胆南星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杏仁10克,川贝母1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干姜1克。
      服药3剂,咽部异物感消退;继服7剂,愈。
      某医云:此清气化痰丸加减方也。原方原用于痰热内结之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胸膈痞满,今何用于慢性咽炎而神效也?答曰:仲景在谈到中医的治病原则时指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今脉既为滑数而尤显于寸,知其乃上焦痰热所致,故治以清热化痰而愈。
      2.胶于四七,泥于理气,不思审脉,久延病期
      商××,女,50岁。
      咽干、咽痛,时时有痰阻咽部感8年多。医诊慢性咽炎。医始以西药治之不效,继又以中药喉片、草珊瑚、六神丸,以及四七汤加减配合治疗数年仍不效。细审其证,除咽部发干,有异物阻塞感外,并见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疲乏无力,心烦意乱,胸满气短,舌苔白,脉濡缓。综合脉证,思之:病久而脉濡缓者,气阴两虚,痰郁气结也。治宜补气养阴,理气化痰。处方: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
      服药4剂,咽喉异物感消失,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疲乏无力好转;继服20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此加减十味温胆汤也,近人中国中医研究院已故名老中医蒲辅周、岳美中先生,多用其治神经官能症,今先生独用其治慢性咽炎者何也?答曰:此证脉见濡缓,且又属久病,知其乃气阴两虚,痰气郁结所为,故治以补气养阴,化痰清热而愈。
      3·泥于理气化痰,忽略察脉知证,虚者祛邪,热者予温,其病不愈
      王××,女,45岁。
      咽干咽痛时轻时重,时有异物阻塞感7年多。医诊慢性咽炎。始予西药治之不效,继又予中药喉片、草珊瑚,四七汤加减等配合治疗数年亦不效。细察其证,除咽干咽痛,咽部异物阻塞感外,并见疲乏无力,心烦心悸,舌苔黄白,脉弦大而数。综合脉证,思之:病久脉弦大而数者,痰湿内郁,气阴两虚,清升浊降失职也。治宜补气养阴,燥湿清热,升清降浊。处方:党参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10克,葛根15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
      服药7剂,不但诸证均减,且咽干咽痛,咽喉阻塞感大部消退;继服10剂,愈。
      某医云:既为痰湿,为何理气化痰不愈?答曰:脉弦大而数者,证为气阴两虚为主,湿热阻滞为辅,故治应宗补气养阴、燥湿清热,升清降浊之清暑益气汤而愈也。

      慢性唇炎
      1。但泥验方,不审脉证,不审寒热,不审比例,以寒作热,以热作寒,终归不效
      弓××,女,49岁。
      两唇痒痛,肿胀流水,紫黯麻木2年多。医诊慢性唇炎。先以西药治疗1年不效,继又以中药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以及清胃散、玉女煎、泻黄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