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

第16章

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第16章

小说: 4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痛症
      1.谨察脉证,知其为脾肾俱虚,予培补脾肾药始愈
      汪×x,男,73岁。
      足跟疼痛8年多。医诊骨刺。先予西药、理疗治之不效,后予中药活血止痛,软坚散结之剂仍无功。且近4年多来,每服西药即腹痛泄泻,为此不得不用中药专治腹泻。细审其证,除足跟痛、腹痛泄泻外,并见纳呆食减,消瘦乏力,舌苔白,脉濡缓。综合脉证,思之:此脾肾俱虚,脾虚为主之疾,治宜健脾除湿,益肾壮骨。处方: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扁豆10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甘草6克,莲子10克,砂仁10克,炒薏米15克,桔梗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补骨脂10克,巴戟天10克,白蔻仁10克,焦三仙各10克。
      服药4剂,不但腹痛、泄泻俱减,而且足跟疼痛全部消失,继服4剂,诸证均除。
      某医云:资生丸加减治疗泄泻诸家均称其有效,然何以足跟痛消失?答曰:脉证相参乃脾肾俱虚之候,故以培补脾肾而取效,因其足跟属肾也。
      2.谨遵脉证,参之经络,治之得愈文××,女,5l岁。足跟疼痛6年多。医诊骨质增生。先以理疗、西药治之不效,继又以针灸、中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剂亦不效。细审其证,除足跟疼痛难于着地外,并见小腿、腰、背及足跟跟腱亦痛,有时痛甚难于入睡,舌苔白,脉弦细而涩。综合脉证,思之:脉弦者,肝脉也;细者,血虚也;涩者,寒凝血滞也。合之于症,乃肝肾俱虚,寒凝气滞。治宜培补肝肾,温经理肝。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干姜3克,薄荷3克,狗脊30克。
      服药4剂,足跟、小腿、腰、背疼痛均减,继服10剂,诸证消失。
      某医云:逍遥散治疗跟痛症吾未闻之也,请明示之。答日:足跟属肾,跟腱乃筋之属,隶取于肝,肝肾为病,故治肝肾而获愈也。
      3.凭所主,察病位,合脉象,定病性,治之始愈
      霍××,女,65岁。
      两足足跟疼痛11个月。经多个医院检查未确诊。先以理疗、针灸治疗4个月不效,后又配合中药培补肾气治疗6个多月亦无明显效果。细察其证,两足足跟、跟腱均痛,走路稍远时,两腿腓肠肌部亦疼痛难忍,且心烦失眠,舌苔薄白,脉弦稍紧。综合脉证,思之:足跟属肾,跟腱与小腿腓肠肌则属肝,合之谓肝肾俱病。脉弦者,肝脉也;紧脉者,寒也。参之与证,当为肝肾俱虚,寒湿不化,肝木失达。治宜补肝益肾,舒筋理肝。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干姜4克,薄荷3克,狗脊30克。
      服药4剂,疼痛消失,继服2剂,愈。
      某医云:逍遥散为疏肝养血之剂,其方尤为妇科医家所习用,内科疾病亦有用之者,然此足跟之痛竞用之,难解也?答日:肝主筋之意,不但指的是筋爪之筋,而且指的是其他部位之筋,即如跟部之筋亦应属之于肝,所以治肝即可治跟腱之筋,因此用逍遥散治之者,不但包括胸胁,而且包括跟腱之筋也。
      4.谨察脉证,知其气阴俱虚,湿热不化,予补气养阴,除湿清热,愈
      阎x×,男,59岁。
      足跟疼痛,不敢着地5个月。医诊骨质增生。先予西药治疗1个多月不效,后予骨刺消痛、骨刺停等多种外用擦剂、膏剂与补肾药物治疗不效。细察其证,两足足跟疼痛,不敢着地,咽干咽痛,微咳,舌苔白,脉弦大紧数。综合脉证,思之:弦大紧数并见者,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证也。治宜补气养阴,燥湿清热。处方:党参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10克,葛根15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
      服药6剂,不但咳嗽,咽干咽痛消失,而且足跟疼痛消减近80%,继服6剂,愈。
      某医云:清暑益气汤治足跟痛证,不可解也,请明示之?答曰: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此仲景之明训也。今脉既见弦大紧数,自可用补气养阴法治之,非拘于成方成法也。

      肩关节周围炎
      1.谨遵脉证,不拘成法,调理气机,其病得愈
      曹××,女,40岁。右肩臂疼痛,抬举困难2年多。医诊肩关节周围炎。先以西药、理疗治之不效,后以按摩、针灸,中药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补气养血之剂仍无功。细审其证,除右侧肩臂疼痛抬举困难外,并见头晕头痛,失眠健忘,心烦心悸,舌苔薄白,脉弦紧而涩。综合脉证,思之:肩臂疼痛拘急难抬者,筋之为病;筋者,肝之所主,且脉见弦,弦脉,肝之脉;紧者,寒脉;涩者,滞脉。合而论之,乃肝郁气结,寒滞肝脉也。治宜疏肝理气,温经除湿。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桂枝10克,茯苓10克,熟军3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黄芩10克。
      服药4剂,不但头痛失眠,心悸心烦俱减,而且肩臂、项颈疼痛减半,继服10剂,愈。
      2.但知其证,不知其位,其病难愈
      邓××,男,45岁。右侧肩臂疼痛,不能抬举3个多月。医诊肩关节周围炎。始以西药、理疗效不著,继又以中药补气养血,祛风散寒,针灸、按摩等仅稍效,但不解决根本问题。细审其证,除右肩不能抬举外,并见右侧颈项亦痛而不能回旋头部,舌苔薄白,脉弦大紧。综合脉证,思之:脉弦大者,气血俱虚也;弦紧之脉者,风寒湿痹阻于筋脉也。治宜补气养血,祛风散寒。然诸医以补气养血,祛风散寒不效者何也,药未达其病所也,宜加姜黄以引经。处方:黄芪20克,当归10克,独活10克,续断10克,秦艽10克,姜黄10克,防风10克,细辛4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杜仲10克,川牛膝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
      服药4剂,痛减大半,继服4剂,疼痛消失,愈。

      骨关节结核
      胶执病名,随病处方,不审脉证,延误治病
      成××,男,34岁。
      两踝关节肿痛3年多。医始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先以西药治之不效,后又配合中药当归拈痛汤,上中下痛风方亦不效。再请数个医院骨科治疗。诊为骨关节结核。以西药抗结核药治疗半年,效仍不够显著。审其两踝关节肿痛,皮色不变,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虚大弦紧而数,尺脉尤甚。综合脉证,思之:脉虚大弦紧数者,气阴两虚,湿热内蕴也,尺脉大者,肾气不足也。治宜补气养阴,除湿清热,佐以益肾。处方:黄芪20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15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肉苁蓉10克。
      服药7剂,肿痛大减;继服10剂,肿痛消失;加全蝎3克,再服20剂,愈。
      某医云:既为骨关节结核,何不用阳和汤治之?答曰:从临床来看骨关节结核主要有两型,一为阳虚型,宜用阳和汤,一为半阴半阳证中的气阴两虚型;本证既有气阴两虚,又有湿热内蕴,故不宜阳和汤,而宜遵其脉证用补气养阴,除湿清热法治之。

      痔
      1.肛门灼痛,时便鲜血,知其为火,予牛黄解毒丸愈
      朱××,男,6l岁。
      肛门灼痛,时便鲜血1周,医诊混合痔。先以地榆槐角丸、痔根断、一次消2天,肛门灼痛略减,然而不解决根本问题。思之:牛黄解毒丸,既能燥湿清热,又能泻火解毒,何不以其作梃子塞于肛中以治之。乃将牛黄解毒丸1/3丸捏为梃子如蜜煎导法塞肛中,10分钟后,疼痛大减,20分钟后,疼痛消失,次日,诸证均解。
      2.固于成法,不知审证,不知变化,久治乏效
      戈××,女,20岁。
      反复便血数年。医诊混合痔。先以地榆槐角丸、痔根断症状时有减轻,但仍时时反复发作,不得已,改用手术治疗,术后半年,一切情况良好。但半年后,又发现大量便血。医诊为内痔。再以痔疮膏、地榆槐角丸治之,约10天,便血不减。细审其证,除便血外,并见面色青黄如污尘状,舌质淡,苔白,脉濡缓。综合脉证,思之:脉濡缓而面污尘状者,湿热蕴结于大肠血分也。治宜活血祛瘀,除湿清热。处方:赤小豆80克,当归10克。
      服药1剂,便血停止,继服10剂,追访5年,未见复发:
      某医云:赤小豆当归散乃《金匮要略》治狐惑酿脓之方也,何用其治痔?答曰:《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散方,一用于治疗狐惑病,二用于治下血之先血后便之近血。今用其治痔,因其能治大肠湿热灼伤血络,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说:“下血先血后便者,由大肠伤于湿热,而血渗于下也。大肠与肛门近,故曰近血。赤小豆能行水湿,解热毒,当归引血归经,且举血中陷下之气也。”
      3.固于成法,胶于成方,不审脉证,久治不效
      董××,男,40岁。
      腹痛便血十几年。医诊结肠息肉、内痔。先以中药归脾汤、黄土汤治之不减,继又以手术治疗而便血停止半年。但半年之后,便血又作,且血量较多,血色鲜红。医察息肉较前增多,内痔较前更为严重。患者因畏惧手术,再求中医治疗。细审其证,除腹痛便血之外,并见舌苔薄白,脉弦紧而涩。综合脉证,思之:脉弦紧者,寒也;涩脉者,瘀也。合而论之,乃寒凝血滞也。治宜温经、活血,止血。处方:炒灵脂30克,生灵脂30克,红糖30克。服药1剂,便血腹痛停止;继服10剂,诸证消失,后果愈。




      第三节 妇科

      外阴白色病变
      谨遵脉象,参之于症,明辨病机,方得和融冯××,女,35岁。外阴奇痒5~6年。医诊外阴白色病变。先以西药治疗1年多不效,继又配合中药滋阴养血、健脾温肾、滋补肝肾法,以及多种外洗剂治疗均无效。细察其证,除阴痒之外,别无所苦,舌苔白黄,脉弦紧。综合脉证,思之:脉弦紧者,风寒也。会阴者,肝经所络之位也;痒者,风也。舌苔白黄者,湿热也。合而论之,乃湿热夹风。治宜散风除湿清热。处方:当归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茵陈15克,黄芩10克,葛根15克,苦参15克,知母10克,甘草10克。
      服药2剂,阴痒稍减,继服40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本方乃东垣当归拈痛汤也,东垣原用于脚气疮疡,后人用治诸疮甚验,今先生用于治阴痒者不知何故也?答日:当归拈痛汤由五部分药物组成,一者风药,二者升提药,三者燥湿清热药,四者利湿热药,五者养血活血药。其主用于湿热久蓄下焦证。因久蓄下焦之湿热但用利湿、燥湿不得解,非升之不除也。

      盆腔炎
      1.诸因纷繁,难下决断,谨遵其脉,调之和之,实为上法
      万××,女,34岁。
      小腹冷痛,白带增多,外阴奇痒4—5年。医诊慢性盆腔炎、尖锐湿疣。先用西药治疗2年多不效,继又配合中药除湿清热散风、温经活血等剂与理疗等治疗2~3年仍不效。细察其证,除少腹冷痛,外阴奇痒外,并见胃脘烦热悸动,逆气上冲,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