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72-医方考 >

第11章

072-医方考-第11章

小说: 072-医方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为末,作丸矾红为衣。 
疟疾,口亡五味,饮食腹痛膨胀者,名曰食疟,此方主之。 
食疟者,食积成疟也。《内经》曰留者攻之,故用蓬术、三棱、阿魏以攻积;积之为患 
,气快则行,气滞则止,得热则行,得寒则结,故用青皮之辛以快气,胡椒之温以散结;复 
用矾红为衣者,假其土性以培脾胃云尔。 

卷二疟门第十
人参养胃汤
属性:人参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苍术 浓朴 藿香 乌梅 草果 
疟因饮食饥饱伤胃而成者,名曰胃疟,此方主之。 
《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故饥则胃气弱,而阴无所生 
;饱则胃气强,而五宫因以损,是饥饱皆足以伤胃也。胃伤则营卫虚而谷气乖,乖则争,争 
则邪正分,寒热作,而成疟矣。方中有人参、茯苓、甘草之甘,可以补胃之不足;有陈皮、 
苍术、浓朴之辛,可以平胃之有余;半夏之辛,可使醒脾;藿香之香,可使开胃;乌梅之酸, 
可 

卷二疟门第十
太无神术散
属性:苍术(泔浸) 浓朴(姜炒,各一两) 陈皮(三两,去白) 藿香 石菖蒲 甘草(炙, 
各 
一两五钱) 
疟疾,因感山岚瘴气,发时乍寒乍热,一身沉重者,名曰瘴疟,此方主之。 
山岚瘴气,谷气也。《内经》曰∶谷气通于脾。故此方主以治脾。苍术、浓朴,平脾家 
之敦阜也;陈皮、甘草,调脾家之虚实也;藿香、石蒲,开脾家之障碍也。经曰治病必求其 
本,此之谓也。正考见瘟疫门。 

卷二疟门第十
五神丸塞鼻法
属性:东方∶青黛五钱 麝香二分 
西方∶白矾五钱 白芷二钱 
南方∶官桂五钱 朱砂一钱 
北方∶巴豆四十九粒(去壳) 黑豆三十六粒 
中央∶硫黄五钱 雄黄一钱 
上件各根据方位,以瓷盘盛之,于五月初一日,虔诚安于本家侍奉神前,至初五日午时, 
共研为末,用五家粽角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收贮听用。凡遇患疟之人,于疟发之日清 
晨,用绵包裹塞于鼻中,男左、女右用之。 
疟疾,一岁之中,长幼相似者,名曰疫疟,此法主之神良。 
疫者,天地不正之气也,六位,胜复之气也。禽虫,吐毒之气也。大气之来,无人不受 
,壮者、逸者、居者则不病;怯者、劳者、出者遇之,则无形之气,由鼻而入,藏于分肉之 
间,与正气分争,则成疟矣。是方也,位按五方,药按五色,气按五气,味按五味,月按五 
月,日按五日,粽用五家,此医流而兼阴阳家之识也。故疟邪入于肝,则青黛之凉可以清肝, 
麝香之臊可使直达;疟邪入于肺,则白芷之辛可以泻肺,矾石之腥可以清燥;疟邪干于心, 
则丹砂之重可以镇心,官桂之焦可以益火;疟邪干于肾,则黑豆甘咸可以益肾,巴豆之腐可 
以泻邪;疟邪干于脾,则硫黄之温可使建中,雄黄之悍可使辟秽。以疫气无形,由鼻而入, 
故亦就鼻而塞之。塞其一窍,露其一窍者,围师必缺之道也。修剂之期,必于五者,病原于 
阴阳不正之气,故亦以阴阳之理胜之。盖曰五者,中宫甲己之数,南面之政也,诸气之变, 
虽有胜复、亢制之殊,要皆北面而臣,守位秉命之道也,故率以五数修剂焉。 

卷二疟门第十
三解汤
属性:麻黄(去节) 柴胡(去芦) 泽泻(各三钱) 
此治疟之套剂也,时行之疟,长幼相似者,主之神良。 
病有三在∶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也。人在气交之中,鼻受无形之气,藏于分肉之间 
,邪正分争,并于表则在表,并于里则在里,未有所并,则在半表半里。是方也,麻黄之辛, 
能散表邪,由汗而泄;泽泻之咸,能引里邪,由溺而泄;柴胡之温,能使半表半里之邪,由 
中以解。则病之三在,此方率治之矣。虽然,此方但可以泻实耳,虚者犹当辨其气血而补之, 
所谓虚者十补,勿一泻也。 

卷二疟门第十
截疟七宝饮
属性:常山 浓朴 青皮 陈皮 甘草 槟榔 草果(等分) 
先期用水、酒各一种煎熟,以丝绵裹之,露一宿,于当发之早温服。 
疟疾三、四发后,寸口脉来弦滑浮大者,此方吐之。 
三、四发后,可截之时也。脉弦为饮,滑为实,浮为表,大为阳,故在可吐。师云∶无 
痰不作疟。疟痰为患,常山善吐,槟榔善坠,草果善消,浓朴、青皮亦理气行痰之要药;陈 
皮、甘草乃消痰调胃之上材也。是方也,惟脉来浮大弦滑者可用,若脉来沉涩细微者,与之 
则逆矣。慎之。 

卷二疟门第十
鳖甲煎丸
属性:鳖甲(十三片) 蜂窠(四分,炙) 蜣螂(炙) 柴胡(各六分) 乌羽 瞿麦 桃 
仁干姜 
(各二分) 牡丹皮 芍药 虫(各五分) 赤硝(十二分) 黄芩 鼠妇(炙) 桂枝 石 
苇 
(去毛) 浓朴 紫盛 阿胶(炒) 大黄(各三分) 葶苈(熬) 半夏 人参(各一分) 
上二十三味,取 灶下灰一斗,清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 
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 
疟疾久不愈,内结 瘕,欲成劳瘵者,名曰疟母,此丸主之。 
凡疟疾寒热,皆是邪气与正气分争,久之不愈,则邪正之气结而不散,按之有形,名曰 
疟母。始虽邪正二气,及其固结之久,则顽痰、死血皆有之矣。然其为患,或在肠胃之中, 
或薄肠胃之外,不易攻去,仲景公先取灰酒,便是妙处。盖灰从火化,能消万物,今人取十 
灰膏以作烂药,其性可知;渍之以酒,取其善行。若鳖甲、鼠妇、 虫、蜣螂、蜂窠者,皆 
善攻结而有小毒,以其为血气之属,用之以攻血气之凝结,同气相求,功成易易耳。乃柴胡、 
浓朴、半夏,皆所以散结气;而桂枝、丹皮、桃仁,皆所以破滞血;水谷之气结,则大黄、 
葶苈、石苇、瞿麦可以平之;寒热之气交,则干姜、黄芩可以调之。人参者,所以固元于克 
伐之场;阿胶、芍药者,所以养阴于峻厉之队也。乌羽、赤硝、紫盛,隋唐医哲,皆不知之, 
故以乌羽作乌扇,赤硝更海藻,紫盛更紫葳、紫菀。今详四物,亦皆攻顽散结之品,更之未 
为不可,然依旧本,仍录乌羽、赤硝、紫盛者,不欲遽然去之,盖曰爱礼存羊云尔。 

卷二
痢门第十一
属性:叙曰∶始痢宜下,夫人之所共知也;久痢宜补,亦夫人之所共知也。至如二阳合病皆下 
痢,太阳、阳明合病自下痢者宜发汗,太阳、少阳合病自下痢者宜和解,阳明、少阳合病自 
下痢者宜攻里,非得伤寒之玄关者,不足以语此也。今考十方于后,大都口耳之见而已。 

卷二痢门第十一
芍药汤加芒硝方
属性:白芍药(二钱) 当归尾 黄连 黄芩(各一钱) 木香(不见火) 桂心 槟榔 甘 
草(各 
五分) 大黄(七分) 芒硝(一钱) 
痢疾便脓血,里急后重者,此方主之。 
痢,滞下也。患痢大都责于湿热,热伤气,故下白;热伤血,故下赤;热伤大肠,则大 
肠燥涩,故里急后重。河间云∶行血则便脓自愈,故用归、芍、硝、黄以行血;和气则后重 
自除,故用木香、槟榔、甘草以和气;苦能坚肠,寒能胜热,故用芩、连浓肠胃而去热;有 
假其气,则无禁也,故假桂心之辛热为反佐。 

卷二痢门第十一
桃仁承气汤
属性:桃仁(二十五枚,去皮尖) 桂枝(七分,炒) 大黄(五钱,酒浸) 芒硝(五钱) 甘 
草( 
二钱) 
痢疾初起,质实者,此方主之。若初间失下,反用固涩之药,以致邪热内蓄,血不得行 
,腹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 
《内经》曰∶通因通用;又曰∶暴者夺之。故用大黄、芒硝之咸寒以荡涤邪热;用桃仁 
之苦以逐败血;甘草之甘以调胃气。乃桂枝则辛热物也,用之者何?经曰∶微者逆之,甚者 
从之,故用其引大黄、芒硝直达瘀热之巢穴,乃向导之兵也。 

卷二痢门第十一
清六丸
属性: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红曲(五钱) 
血痢者,此方主之。 
滑石能清六腑之热,甘草能调六腑之气,红曲能和六腑之血。 

卷二痢门第十一
温六丸
属性: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干姜(五钱) 
姜汁为丸。 
白痢者,此方主之。 
白痢为寒,中世之谬论也。刘守真氏出,始以白痢责之热伤气,可谓开发群 。是方也 
。滑石寒而淡,寒则能除六腑之热,淡则能利六腑之湿;甘草得天地冲和之气,故性平而调 
六腑;干姜得天地正义之气,故入气而辟湿邪。又曰干姜性温,可使从治,经曰佐以所利, 
是故用之。 

卷二痢门第十一
香连丸
属性:黄连(二十两,吴茱萸汤润过炒)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治噤口痢,加石莲肉八两。 
下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者,此方主之。 
黄连苦而燥,若能胜热,燥能胜湿;木香辛而苦,辛能开滞,苦能泻实;石莲肉味苦而 
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破噤口痢之结热。经曰有余者折之,此之谓也。 

卷二痢门第十一
木香槟榔丸
属性:木香 槟榔 青皮(去穣,炒) 陈皮(去白) 枳壳(去穣,麸炒) 黄柏(炒) 丑 
末莪 
术(醋煮) 三棱(醋煮) 当归(酒洗) 香附 黄芩(酒炒) 大黄(酒浸) 黄连(吴 
茱萸汤润过 
炒) 
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痢疾初作,里急后重,肠胃中有积滞者,此丸主之。 
《内经》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故用木香;热者寒之,故用黄连、黄芩、黄柏;抑者 
散之,故用青、陈、香附;强者泻之,故用大黄、丑末;逸者行之,故用槟榔、枳壳;留者 
攻之,故用莪术、三棱;燥者濡之,故用当归。是方也,惟质实者堪与之,虚者非所宜也, 
故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 

卷二痢门第十一
败毒散
属性: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人参 茯苓 枳壳 桔梗 甘草(等分) 
痢疾表热里虚者,此方主之。 
皮肤受外感之邪,则表实而里虚。表实则发热,故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以 
解表;里虚则痢不禁,故用人参、甘草、茯苓以补里。桔梗可以理气,枳壳可以破滞。昔人 
立此方非以治痢,而医者善用,则取之左右逢其源矣。仲景以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自痢, 
亦 

卷二痢门第十一
清暑益气汤
属性:人参(去芦) 白术(炒) 陈皮(去白)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黄 (炙) 
苍术(制) 
升 
味子(九粒) 
青皮(麸炒) 干葛(各二分) 
痢疾已愈,元气虚弱,暑令尚在者,此方主之。 
痢疾已愈,则不当用行血理气之物矣。中气虚弱,理宜补之,参、 、归、术、甘草, 
皆补虚也;暑令尚在,法宜清之,麦冬、五味,皆清药也;黄柏、泽泻,可以养阴水;升麻、 
干 

卷二痢门第十一
十全大补汤
属性:人参 白术(炒) 白芍药(炒) 茯苓(去皮) 黄 (炙) 当归 甘草(炙) 熟 
地黄 川 
芎(各一钱) 桂心(二分) 
痢疾已愈,气血大虚者,此方主之。 
大虚者必大补,故用人参、黄 、白术、茯苓、甘草以补气;用当归、川芎、芍药、地 
黄、桂心以补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