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4章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4章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大烈吴医汇讲。以馨饪解之。亦非也。 
尤云。大邪漫风。虽大而力散。故中于表。小邪户牖隙风。虽小而气锐。故中于里。程云。风寒即 
大邪。故从表入。 饪。即小邪。故从口入。即后食伤脾胃也。二说亦通。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沈〕此病分表里。治有先后也。问急当救里救表者。乃病在表。而医反下之。诛伐无过。致伤脾胃 
之气。所以下利清谷不止。然虽身疼表证未解。当救误下之逆为急。不可姑 
虑表邪。以致内伤下脱。必俟元阳恢复。清便自调之后。急 
当救表。然表当急救何也。盖恐内阳初复未充。外邪陷入。又变结胸痞满耳。(详见伤寒论辑义太阳中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鉴〕赵良曰。痼疾。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谓卒然而来新感之病。可取效于旦夕者。乘其 
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邪尤 
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学人知所先后也。 
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 
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程〕内经曰。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 
宜食辛。此五脏得饮食而愈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愈于戊己。起于丙丁。脾病愈于庚辛。起于 
戊己。肺病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肾病愈于甲乙。起于壬癸。此五脏自得其位而愈者。五脏所恶。心恶热。 
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各随其所恶而不喜者为病也。若病患素不食。而暴食之。则食入 
于阴。长气于阳。必发热也。暴思之。娄全善。作暴食之。为是。 
案病者素不应食以下。必是别条。沈尤辈接上为义。未免强解。瘥后劳复病篇曰。病患脉已解。而日 
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正与此条相发。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尤〕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 
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有食者。食与热得。而热结在 
食。则宜承气汤。下其食。而热亦去。若无所得。则无形之邪。岂攻法 
所能去哉。猪苓汤方见后消渴证中。 
〔鉴〕如渴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必传写之遗也。脏者里也。 

卷一湿病脉证第二
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属性: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原注〕一作痉余同。○沈柯魏并作痉是。玉函千金翼。反上有而字。) 
〔徐〕此条与下条。即伤寒论。辨寒伤荣风伤卫法也。取以为 病刚柔之别。省文也。盖 。即痉。强 
直之谓也。 病必有背项强直等的证。故曰 。即省文不言。但治 病。刚柔之辨。最为吃紧。故特首拈无 
汗反恶寒为刚。有汗不恶寒为柔。以示辨证之要领耳。 
〔程〕 病者。以太阳病发汗太 
多。荣血已亡。风寒易中。故筋脉劲急。作刚柔二 也。寒邪内入于营。郁于肌肤。则发热。凝其血脉。则 
无汗。无汗为表实。不应恶寒。今反恶寒者。以寒邪严厉。从卫入营。 
卫亦因之而不阖。故反恶寒也。其 故名曰刚。 
案成无己曰。 当作痉。传写之误也。 。恶也。非强也。今考。 。恶也。见张揖广雅。而说文。痉。 
强急也。成说为是。圣济总录云。 又谓之痉者。痉 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郭白 云。 是病名。痉 
是病证。杨氏直指方。李氏永类钤方。遂立痉 门。皆不考耳。金鉴云。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 
条。自知当恶寒也。今考甲乙经。引本条文。无反字。则知金鉴之说。有所据也。然钱氏溯源 
集云。发热无汗。本应恶寒。而曰反恶寒者。不当恶之词也。 
然而非也。以时头热面赤。目脉皆赤之见证。似乎热甚。而仍身热足寒。头项强急而恶寒。故曰反也。反者。 
甚之之词。根据此解。则反字不必删。而义自通。庞安时。作反不恶寒。亦不可从。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 。 
〔程〕风伤于卫。则发热。开其腠理则汗出。汗出当恶寒。 
今不恶寒者。以风为阳邪。木性曲直和 。虽汗出。亦不恶寒。其 故名曰柔。 
案程刚柔之解误。徐则为柔软之义。痉病以强急得名。岂有柔软者乎。其说尤非。金鉴云。太阳病。发 
热无汗恶寒。为实邪。名曰刚痉者。强而有力也。发热汗出不恶寒为虚邪。名曰柔痉者。强而无力也。此注 
近是。然以有力无力。分刚柔者。未为得矣。盖刚柔。乃阴阳之义。阴阳。乃虚实之谓。表实故称以刚。表 
虚故称以柔。神巧万全方云。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无汗。为阳痉。发热不恶寒汗出。为阴痉。又活人 
书云。刚痉属阳痉。柔痉属阴痉。活人续集解惑论云。合面而卧。为阴痉。仰目者。为阳痉。其义可见耳。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为难治。(伤寒论玉函经脉经并无为难治三字。) 
〔徐〕古人以强直为 。外证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沉细。 
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状为异耳。如前二条既以无汗有汗。分刚柔为辨。此复以脉沉细为辨。 
溯源集云。邪在太阳。若中风之脉。则当浮缓。伤寒之脉。则当浮紧。此则同是太阳发热之表症。而其 
脉与中风伤寒特异。反见沉细者。因邪不独在太阳之表也。则表里皆有风寒邪气。浸淫于皮肤筋骨。脏 
腑经络之间。非若中风伤寒之邪。先表后里。以次传变之可比。乃邪之甚。而病之至者。 
乃难治危恶之证也。所以金匮此条之下。有为难治三字。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 
〔鉴〕太阳病。当发汗。若发汗太过。腠理大开。表气不固。邪气乘虚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所 
召入也。宜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固表温经也。由此推之。凡病出汗过多。新产金疮破伤。出血过多。而 
变生此证者。皆其类也。 
溯源集云。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衰微。不能嘘养其筋骨。故筋脉劲急。 
而成 。所以太阳篇云。太阳病。医发汗。遂漏不止。四肢拘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之见症。虽又甚焉。亦理之相似者也。 
张氏医通云。真武汤。 
夫风病下之则 。复发汗必拘急。 
〔程〕风伤于卫。若下之虚其阴血。风乘其虚而陷于营血 
之中。血不荣筋。因作 。四肢为诸阳之本。复发汗以虚其阳。必令四肢拘急。 
张氏医通云。附子汤。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 
〔鉴〕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表证。亦不可发汗。恐汗 
出血液愈竭。筋失所养。因而成痉。或邪风乘之。亦令痉也。 
〔徐〕产后多致痉。阴虚液脱之故。产后误汗下而致。或亦有之。故仲景不另出方。听人消息。 
张氏医通云。芍药甘草附子汤。 
巢源。金疮中风痉候云。夫金疮痉者。此由血脉虚竭。饮食未复。未盈月日。营卫伤穿。风气得入五 
脏受寒则痉。其状口急背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须臾大发。气息如绝。 
汗出如雨。不及时救者。皆死。凡金疮卒无汗者。中风也。边自出黄汁者。中水也。并欲作痉。急治之。又 
腕折中风痉候云。夫腕折伤皮肉作疮者。慎不可当风及自扇。若风入疮内。犯诸经络所致痉。痉者。脊背强 
直。口噤不能言也。案此后世所谓。破伤风也。其中水者。谓之破伤湿。(见三因方。)巢 
源。又有产后中风痉候。(附载于妇人产后病。)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病也。若发其 
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原注〕一云。其脉 。○伤寒论。作目 
脉赤。独头面摇。无若发其汗以下二十五字。 病也。作为 也。玉函脉经。无若发其汗以下十七字。脉经 
作病发其汗已。其脉 如蛇。相得。程徐作相搏。 。赵本作沧沧。) 
〔鉴〕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 
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痉病之最备者。宜冠诸首。 
〔程〕身热头热。邪在太阳也。面赤目赤。(足阳明之正系目系。)邪在阳明也。颈属阳明。项属太 
阳。邪在二经。则颈项强急恶寒也。阳明之脉挟口。故卒口噤。太阳之脉。循背上头。故头独摇。背反张也。 
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正气已虚。而邪气但胜于上。其足则寒。此痉病之证具见也。 
〔鉴〕李 
曰。手三阳之筋。结入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故牙关急而口禁。 
〔尤〕寒湿相得者。汗液之湿。与外寒之气。相得不解。而表气以汗而益虚。寒气得湿而转增。则恶寒甚也。 
〔沈〕其脉坚劲。动犹如蛇。乃譬挣纽奔迫之状。 
溯源集云。上文有脉无证。此条有证无脉。合而观之。 病之脉证备矣。身热者。风寒在表也。足寒 
者。阴邪在下也。颈项强急。背反张者。太阳之经脉四行。自巅下项。夹 
背脊。而行于两旁。寒邪在经。诸寒收引。其性劲急。邪发则筋脉抽掣。故颈项强急。背如角弓之反张。所 
谓筋所生病也。恶寒者。寒邪在表。则当恶寒。在下焦而阳气虚衰。亦所当恶也。时头热面赤目脉赤者。 
头为诸阳之会。阳邪独盛于上。所以足寒于下也。时者。时或热炎于上。而作止有时 
也。头面为诸阳之所聚。乃元首也。不宜动摇。因风火扇动于上。故独头面动摇。卒然口噤而不言也。 
案金鉴云。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之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然 
今考此六句。其意不明晰。疑是他篇错简。伤寒论亦无之。宜删。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 。(沈本。脉上有其字。伏。玉函脉经。作复。) 
〔程〕暴腹胀大为欲解。于理不顺。脉伏弦。即后条伏坚之意。 
〔鉴〕暴腹胀大者句。衍文也。当删之。 
夫 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原注〕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 家。其脉伏坚。直上下。○案脉 
经云。十二字。旧本大书。与原文同。今根据赵本为细注。玉函脉经。作筑筑而弦。) 
〔尤〕紧如弦。即坚直之象。李氏曰。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见紧直之脉也。 
〔鉴〕痉之为病。其状 
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案紧。不散也。弦。不缓也。如字。当读为而。玉函脉经可证。 
病。有灸疮难治。 
〔徐〕治 。终以清表为主。有灸疮者。经穴洞达。火热内盛。阴气素亏。即后栝蒌桂枝汤。葛根汤。嫌 
不远热。大承气汤。更虑伤阴。故曰难治。 
〔尤〕有灸疮者。脓血久溃。穴俞不闭。娄全善云。即破伤 
风之意。盖阴伤而不胜风热。 
阳伤而不任攻伐也。故曰难治。 
玉函经。栝蒌桂枝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