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17章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17章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 
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 
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则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 
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 
萌可救。脓成则死。(多唾浊沫之多字。赵本。作时。脉经。无血为之凝滞之之字。) 
〔尤〕此原肺痈之由。为风热蓄结不解也。凡言风脉多浮或缓。此云微者。风入营而增热。故脉不浮而 
反微。且与数俱见也。微则汗出者。气伤于热也。数则恶寒者。阴反在外也。呼气不入者。气得风而浮。利出 
而艰入也。吸而不出者。血得热而壅。气亦为之不伸也。肺热而壅。故口干而喘满。热在血中。故咽燥而不 
渴。且肺被热迫。而反从热化。为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外反无气。为时时振寒。由是热蓄不 
解。血凝不通。而痈脓成矣。吐如米粥。未必便是死证。至浸淫不已。肺叶腐败。则不可治矣。故曰 
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案金鉴云。肺痈之上。当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论肺痿之义。则无着落。必是脱简。盖多唾浊沫。肺 
痿肺痈俱有之。而金鉴以为独肺痿有之。而肺痈所无。因为脱文。误甚。又云。脉微之三微字。当是三浮字。 
微字文气不属。必是传写之讹。虽未知原文果然否。此可以备一说也。 
危氏得效方云。始萌易治。脓成难治。诊其脉数而实已成。微而涩渐愈。面色白。呕脓而止者自愈。 
有脓而呕食。面色赤。吐脓如糯米粥者不治。男子以气为主。得之十救二 
三。妇女以血为主。得之十全七八。历试屡验。 
李氏入门云。肺痈脉数而虚。口燥咽干。胸胁隐痛。二便赤涩。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 
潘氏续焰云。试肺痈法。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 
痰。吐在水内。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案今验果如其言。 
又以双箸断之。其断为两段者是脓。其粘着不断者是痰。亦一试法也。 
兰台轨范云。肺痈之疾。脓成亦有愈者。全在用药变化。汉时治法。或未全耳。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魏〕面浮肿。阳衰于中。而气散于上也。肩息者。至人之息。息以踵。今息以肩。气元已铲其根。而 
浮游之气。呼吸于胸膈之上也。诊之脉浮大。必浮大而沉微。且欲绝也。 
俱为上盛下绝。加以下利。阴又下泄。阳必上越。其死尤速也。此上气之阳虚。气脱之重者。 
案上气。诸家不释。考周礼天官疾医职云。嗽上气。郑玄注。上气。逆喘也。此一节。即是肺胀不治之证。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沈〕此见肺痈当有肺胀之辨也。邪伤于卫后入于营。而为肺痈。此风伤于卫。内挟痰涎。壅逆肺气。 
上逆奔迫。故喘而躁。是为肺胀。然有肺气壅逆。不得通调水道。水即泛滥皮肤。故曰欲作风水。治 
宜发汗驱风。从表而出。水即下渗。即下条小青龙之证也。 
案肺胀一证。诸家未有云后世某证者。考下文云。肺胀咳而上气。又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由此 
观之。即后世所谓呷嗽哮嗽之属。巢源云。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本事续方云。哮嗽 
如拽锯。是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若以下九字。 
脉经无。千金作若渴者属消渴法六字。为细注。) 
〔魏〕肺痿为虚热之证矣。然又有肺痿而属之虚寒者。则不可不辨也。乃吐涎沫而不咳。其人既不渴。又 
遗尿。小便数者。以上虚不能制水故也。肺气既虚。而无收摄之力。但趋脱泄之势。膀胱之阳气下脱。而肺 
金益清冷。干燥以成痿也。肺叶如草木之花叶。有热之痿。如日炙之则枯。有冷之痿。如霜杀之则干矣。此 
肺冷之所以成痿也。 
〔尤〕头眩多涎唾者。经云。上虚则眩。又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甘草 
干姜。甘辛合用。为温肺复气之剂。服后病不去。而加渴者。 
则属消渴。盖小便数而渴者。为消。不渴者。非下虚。即肺冷也。 
x甘草干姜汤方x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千金注云。集验肘后。有大枣十二枚。) 
案此即用伤寒得之便厥者。以复其阳之甘草干姜汤。取理中之半。而回其阳者。此证虽云肺中冷。其 
源未曾不由胃阳虚乏。故主以此方。盖与大病瘥后喜唾者。主以理中汤意略同。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外台。引短剧。水上有如字。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鉴〕咳逆上气。谓咳则气上冲逆也。水鸡声者。谓水与气相触之声。在喉中连连不绝也。 
〔徐〕凡 
咳之上气者。皆为有邪也。其喉中水鸡声。乃痰为火所吸不能下。然火乃风所生。水从风战。而作声耳。故以 
麻黄细辛。驱其外邪为主。以射干开结热气。行水湿毒。尤善清肺气者为臣。而余皆降 
逆消痰。宣散药。唯五味一品。以收其既耗之气。令正气自敛。邪气自去。恐肺气久虚。不堪劫散也。 
巢源云。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案水鸡二 
种。本草苏颂云。蛙。即今水鸡是也。又司马相如传颜注。庸渠。一名水鸡。即本草所谓 也。此云水鸡。盖 
指蛙而言。取其鸣声连连不绝耳。 
x射干麻黄汤方x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 
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 
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用射干三两。半夏半升。外台。水上。有东流二字。) 
案此治肺胀之方。凡本篇诸条。肺痿肺痈之外。悉属肺胀。读者宜自知耳。 
x千金麻黄汤x 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急不通。呼吸欲死。(外台。引深师。同。) 
于本方内。去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半夏。 
x圣惠射干散x 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声。 
于本方。去大枣细辛款冬五味。加桂心。临用入蜜。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唾。赵本。作吐。) 
〔徐〕此比水鸡声。乃咳而上气中之逆甚者也。 
〔尤〕浊。浊痰也。时时吐浊者。肺中之痰。随上气而 
时出也。然痰虽出。而满不减。则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势。不迅而扫之不去也。皂荚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 
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魏〕皂荚驱风理痹。正为其有除瘀涤垢之能也。如今用皂荚澡浴。 
以除垢腻。即此理也。 
〔沈〕皂荚能开诸窍。而驱风痰最疾。服三丸者。是取峻药缓散之意也。 
x皂荚丸方x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外台引深师作长大皂荚一挺去皮子炙不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 
三夜─服。(外台。三丸。作一丸云。千金。经心录。延年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一名枣膏丸。○案酥。本草。除胸中客热。) 
兰台轨范云。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 
外台。必效。疗病喘息气急。喉中如水鸡声者。无问年月远近方。 
肥皂荚(两挺) 好酥(一两) 
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许。以酥细细涂之。数翻覆令得所。酥尽止。以刀轻刮去黑皮。然后 
破之。去子皮筋脉。捣筛蜜和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讫。 
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时细细量。加以微利为度。日止一服。 
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脉沉上。尤补咳而二字。原本脉沉以下。别列于浓朴麻黄汤方后。今根据徐程诸家注本移于此。) 
〔尤〕此不详见证。而但以脉之浮沉为辨。而异其治。按浓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散 
邪蠲饮之力居多。而浓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 
泽漆汤。以泽漆为主。而以白前黄芩半夏佐之。则下趋之力较猛。虽生姜桂枝之辛。亦只为下气降逆之用而 
已。不能发表也。仲景之意。盖以咳皆肺邪。而脉浮者气多居表。故驱之使从外出为易。脉沉者气多居里。故 
驱之使从下出为易。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鉴〕李 曰。咳者水寒射肺也。脉浮者停水。而又挟风以鼓之也。 
麻黄。去风散肺逆。与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龙加石膏。为解表行水之剂 
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则水亦不行。故用浓朴。疏 
敦阜之土。使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矣。杏仁。下气去逆。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脾。助脾而去 
成决水之功也。又云。脉沉为水。泽漆为君者。因其功专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阴寒。桂枝。行阳气以导之。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气逆不能通调水道。故用人参紫参白前甘 
草。补脾顺肺。同为制水利水之方也。黄芩。苦以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x浓朴麻黄汤方x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杏仁(半升) 石膏(如鸡子大○千金作三两) 半 
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千金浓朴麻黄汤x 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方与本篇同。案本 
篇唯云咳而脉浮。恐是脱遗。千金所载。却是旧文。 
外台。深师。投 汤。疗久逆上气。胸满。喉中如水鸡鸣。 
于本方。去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方后云。咳嗽甚者。加五味子半夏。洗。 
各半升。干姜三累。经用甚良。(千金。名麻黄石膏汤。主疗加味并同。) 
x泽漆汤方x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案千金作紫菀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上九味。 咀。纳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案千金泽漆汤。治上气其脉沉者。本篇亦似脱上气二字。 
且考本草。紫参不载治嗽之能。其作紫菀者。似是。白前。 
本草别录云。甘微温无毒。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徐以下诸注大逆。改作火逆。唯程仍原文。案大 
作火。原见于楼氏纲目。) 
〔程〕大逆上气。则为喘为咳。咽喉为之不利。麦门冬半夏。以下气。粳米大枣。以补脾。甘草人参。 
以补肺。脾肺相生。则气得归原。而大逆上气自止。 
〔沈〕余窃拟为肺痿之主方也。 
巢源。上气鸣息候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 
息不通。 
x麦门冬汤方x 
麦门冬(七升○千金外台三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 
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