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13章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13章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亦为中风正治。而少为变通者也。以独活代桂枝。为风入之深者设也。以细辛代干姜。为邪入于经 
者设也。以黄 补虚。以熄风也。以黄芩代石膏。清热。为湿郁于下。热甚于上者设也。心热加大黄。以泄 
热也。腹满加枳实。以开郁行气也。气逆加人参。以补中益胃也。悸加牡蛎。防水邪也。渴加栝蒌根。以肃肺 
生津除热也。大约为虚而有热者言治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则无热可知。纵有热。 
亦内真寒外假热而已。云加附子。则方中之黄芩。亦应斟酌矣。此又为虚而有寒者言治也。 
x近效方术附汤x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 
中。益精气。(外台。此下。载甘草附子汤。主疗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云云。三十余字。)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徐〕肾气空虚。风邪乘之。漫无出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致头中眩苦至极。兼以胃气亦 
虚。不知食味。此非轻扬风剂可愈。故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犹之冬月井中。水 
土既暖。阳和之气。可以立复。而浊阴之气。不驱自下矣。 
案外台风头眩门。所载近效白术附子汤。有桂枝而无生姜大枣。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为三 
服。日三。初服得微汗。即解。能食复烦者。将服五合以上愈。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即是甘草附子汤也。而此所 
载。去桂加术附子汤。且煎法及分两。宋人所改。不知何以差谬如此。盖孙奇等失之不检也。 
x崔氏八味丸x 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尤〕肾之脉起于足。而入于腹。肾气不治。湿寒之气。随经上入。聚于少腹。为之不仁。是非驱湿散 
寒之剂。所可治者。须以肾气丸。补肾中之气。以为生阳化湿之用也。 
案外台香港脚不随门。载崔氏方。凡五条。第四条云。若香港脚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方用 
泽泻四两。附子二两。桂枝三两。山茱萸五两。余并同于本书。旧唐经籍志。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 
(新唐艺文志。崔行功撰。)所谓崔氏其人也。不知者或以为仲景收录崔氏之方。故详及之。 
x千金方越婢加术汤x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案徐沈以厉风为癞。甚误矣。外台引删繁肉极论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 
则肉变色。云云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惰。四肢 
不欲举。不欲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是也。又案千金肉极门。 
不见方云。方见七卷中。而今考之七卷中。香港脚门所载。越婢汤。有附子。故外台肉极门。引千金。亦有附 
子。煎法后云。一名起脾汤。而香港脚门越婢汤方后注云。此仲景方。本云。越婢加术汤。又无附子。胡洽云。 
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多冷痰者。加白术。盖孙奇等。彼是凑合所录。故与外台有少异焉。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属性: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 
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因。赵本。作困。卧上。脉经。有起字。加作如。关上下。沈本有尺中二字。千金。但上。 
有形如风状四字。紧上无小字。脉经并同。) 
〔鉴〕历节。属伤气也。气伤痛。故疼痛也。血痹。属伤血也。血伤肿。故麻木也。前以明邪气聚于 
气分。此以明邪气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尊荣人。谓膏粱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重。是以不任 
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粱之人 
。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 
凝于血故也。寸口关上小紧。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针 
能导引经络。取诸痹。故宜针引气血。以泻其邪。令脉不涩而和。紧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医通云。血痹者。寒湿之邪。痹着于血分也。辛苦劳 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坚强。虽有风寒湿邪。莫 
之能客。惟尊荣奉养之人。肌肉丰满。筋骨柔脆。素常不胜疲劳。行卧动摇。或遇微风。则能痹着为患。不 
必风寒湿之气杂至。而为病也。夫血痹者。即内经所谓在脉则血凝不流。仲景直发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 
脉自微涩。然或寸或关或尺。其脉见小急之处。即风入之处也。故其针药所施。皆引风外 
出之法也。 
案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王注。痹。谓 痹也。(广韵。 音顽。巢源千金。 
间有顽痹之文。知顽麻之顽。原是 字。)此即血痹也。而易通卦验曰。太阳脉虚。多病血痹。 
郑玄注。痹者气不达。未当至为病。盖血痹之称。 见于此。千金云。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后世呼麻 
木者。即是。活人书云。痹者。闭也。闭而不仁。故曰痹也。本出于中藏经。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 
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千金。作如风状。脉经作如风落状。并非。) 
〔鉴〕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上条言六脉微涩。寸口关上小紧。此条言阴阳。寸口关上俱 
微。尺中亦小紧。合而观之。可知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涩俱小紧也。微者。虚也。涩者。滞 
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血痹外证。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 
〔沈〕血 
痹。乃阴阳营卫俱微。邪入血分。而成血痹。中上二焦阳微。所以寸口关上脉。亦见微。微邪下连营血主病。 
故尺中小紧。是因气虚受邪而成血痹也。用桂芍姜枣。调和营卫。而宣阳气。虽然。邪痹于血。因表阳 
失护而受邪。故以黄 。补其卫外之阳。阴阳平补。俾微邪去。而痹自开矣。 
〔尤〕不仁者。肌体顽痹。痛 
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 
调以甘药也。 
案血气形志篇王注。不仁。谓不应用则 痹矣。巢源血痹候云。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 
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此形容顽 
痹之状也。风痹诸家不注。唯金鉴云。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此以风痹。为历节。恐误也。巢源风痹候 
云。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浓。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据此则 
风痹。乃顽麻疼痛兼有。而血痹。则唯顽麻而无疼痛。历节则唯疼痛。而不顽麻。三病各异。岂可混同乎。 
x黄 桂枝五物汤方x 
黄 (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赵本作十一枚非)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注〕一方。有人参。○案千金。用人参三两。凡六味。故单名黄 汤。无五物二字。) 
案据桂枝汤法。生姜当用三两。而多至六两者何。生 
姜味辛。专行痹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成氏尝论之。其意盖亦在于此耶。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尤本极上。有脉字。) 
〔魏〕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也。人之气通于呼吸。根于脏腑。静则生阴。动则生阳。阴阳本气之 
动静所生。而动静能生气之阴阳。此二神两化之道也。故一静一动。互为其根。在天在人。俱贵和平。而无 
取于偏胜。偏则在天之阳愆阴伏。而化育乖。在人则阳亢阴独。而疾病作。然则虚劳 
者过于动。而阳烦。失于静而阴扰。阴日益耗。而阳日益盛也。是为因劳而虚。因虚而病之由然也。(虚劳 
必起于内热。终于骨蒸。有热者十有七八。其一二虚寒者。必邪热先见。而其后日久。随正气俱衰也。)夫脉大 
者。邪气盛也。极虚者。精气夺也。以二句揭虚劳之总。而未尝言其大在何脉。虚则何经。是在主治者。随五 
劳七伤之故。而谛审之。岂数言可尽者乎。 
〔鉴〕李 曰。平人者。形如无病之人。经云。脉病患不病者是也。劳则体疲于外。气 
耗于中。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余。而内不足 
之象。脉极虚则精气耗矣。盖大者。劳脉之外暴者也。极虚者。劳脉之内衰者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重虚也。 
〔魏〕仲景再为验辨之于色于证于脉以决之。男子面色薄即不泽也。此五脏之精夺。而面色失其光润也。 
然光必在面皮内蕴。润必在面皮内敷。方为至浓。若夫见呈耀。则亦非正浓色矣。今言薄。则就无光润者言 
也。其人必患消渴。及诸失亡其血之疾。因而喘于胸。而悸于心。卒者。忽见忽已之谓。 
〔沈〕阴血虚。而阳 
气则盛。虚火上潜。津液不充则渴。气伤而不摄血。则亡血。虚阳上逆。冲肺卒喘。心营虚而真气不敛。则 
悸。 
〔尤〕脉浮为里虚。以劳则真阴失守。孤阳无根。气散于外。而精夺于内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脉经。作时时目瞑。) 
〔鉴〕此复申虚极为劳。以详其证之义也。脉虚沉弦。阴阳俱不足也。无寒热。是阴阳虽不足。而不相 
乘也。短气面白时瞑兼衄。乃上焦虚。而血不荣也。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乃下焦虚而气不行也。凡此脉证。 
皆因劳而病也。故曰。此为劳使之然。 
〔程〕白为肺色。鼻为肺窍。气既不能下化。则上逆于头。故目为之 
瞑。迫于血而鼻为之衄也。内经曰。劳则气耗。其类是欤。 
案本篇。标男子二字者。凡五条。未详其意。诸家亦置 
而无说。盖妇人有带下诸病。产乳众疾。其证似虚劳而否者。不能与男子无异。故殊以男子二字别之欤。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 
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脉经。酸上有足字。行下有少阴虚满四字。酸削。巢源 
作 。外台作 削。) 
〔徐〕脉大既为劳矣。而更加浮。其证则手足烦。盖阴既不足。而阳必盛也。 
〔魏〕邪本阴亏阳亢。内生 
之焰也。然亦随天时为衰旺。春夏者阳时也。阴虚之病必剧。秋冬者阴时也。阴虚之病稍瘥。火盛于上。则 
必阳衰于下。邪火炽于上焦。邪寒凝于下焦。阴寒即内迫。阳精自外出。为白浊。为遗精。为鬼交。皆上盛下 
虚之必致也。精既出夺。必益虚寒。腿脚酸软。肌肉瘦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