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12章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12章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鉴〕赵良曰。肾主水。 
骨与之合。故脉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与之合。血虚则脉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为水 
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湿。久变为热。湿热相蒸。是以历节发出黄汗也。 
〔尤〕案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 
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 
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 
案寸口脉沉以下。止即为肝二十二字。脉经。移于下文 
味酸则伤筋之首。文脉贯通。旨趣明显。盖古本当如是矣。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沈〕此诊趺阳。则知胃家内湿招风为病也。趺阳脉浮。浮为风邪入胃。滑为水谷为病。此显脉浮而滑 
者。乃素积酒谷湿热招风。为谷气实。然内湿外风相蒸。风热外越。津液 
随之。故汗自出也。 
〔程〕亦历节之脉。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程〕少阴肾脉也。胗在太溪。若脉浮而弱。弱则血虚。虚则邪从之。故令浮弱。风血相搏。则邪正交争 
于筋骨之间。则疼痛如掣。 
〔尤〕趺阳少阴二条合看。知阳明谷气盛者。风 
入必与汗偕出。少阴血不足者。风入遂着而成病也。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自。原本作血。今根据诸本改之。) 
〔魏〕盛人者。肥盛而丰浓之人也。外盛者中必虚。所以 
肥人多气虚也。气虚必短气。气虚必多汗。汗出而风入筋骨 
之间。遂历节疼痛之证见矣。 
〔尤〕缘酒客湿本内积。而汗出当风。则湿复外郁。内外相召。流入关节。故历 
节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条观之。汗出入水者。热为湿郁也。风血相搏者。血为风动也。饮酒汗出当风者。风 
湿相合也。历节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为从虚所得。则一也。 
诸肢节疼痛。身体HT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HT 。赵本。作 。沈 
尤金鉴同。魏作HT 。案此当作 。脉经。作 瘰。非。) 
〔魏〕湿热在体。风邪乘之。而历节成矣。于是掣痛之势如脱。甚不可奈。湿上甚而为热。热上甚而引 
风。风上甚而耗气冲胸。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皆风邪热邪湿邪。合为患者也。主之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 
桂枝防风麻黄生姜之辛燥。治风治湿。白术甘草之甘平。补中。芍药知母之酸寒苦寒。生血清热。是风湿热三 
邪。并除之法也。其间加附子。走湿邪于经队中。助麻桂为驱逐。非以温经也。况此方。乃通治 
风湿热三邪之法。非 为瘦人出治也。肥人平日。阳虚于内者多。非扶助其阳气。则邪之入筋骨间者。难于轻 
使之出。用附子于肥人。尤所宜也。勿嫌其辛温。而云不可治血虚内 
热之证也。瘦人阴虚。火盛之甚。加芍药。减附子。又可临时善其化裁矣。 
案历节。即痹论所谓行痹痛痹之类。后世呼为痛风。(丹溪有痛风论。见于格致余论。知是元以降之称。) 
三因直指。称白虎历节风是也。(白虎病。见于外台。引近效云。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乍歇。其 
疾如虎之啮。故曰白虎病。此即历节风也。而别为一证恐非。)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所发。痛久则邪盛正弱。身体即 羸也。痹气下注。脚肿如脱。上行则头眩短气。扰胃则温温欲吐。表 
里上下皆痹。故其治亦杂揉。桂麻防风。发表行痹。甘草生姜。和胃调中。 
芍药知母和阴清热。而附子用知母之半。行阳除寒。白术合于桂麻。则能祛表里之湿。而生姜多用。以其辛 
温。又能使诸药宣行也。与越婢加术附汤。其意略同。沈氏则谓脾胃肝 
肾俱虚非也。温温。金鉴。改作 。不必然。(详见于伤寒论证义。) 
x桂枝芍药知母汤方x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 
(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两炮。二两赵作一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案千金外台。防风汤七升。作一斗。二升。作三升。) 
外台古今录验。防风汤。主身体四肢节解。疼痛如堕脱肿。案之皮急。头眩短气。温温闷乱如欲吐。 
即本方。去麻黄。 
x千金防风汤x 主疗与外台同。 
于本方。无麻黄附子。有半夏杏仁芎 。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 
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四属。程作四肢。此条程魏接下乌头溥为一条。非。) 
〔徐〕此论饮食伤阴。致营卫俱痹。足肿胫冷。有类历节。但当以发热别之也。谓饮食既伤阴。然味各 
归其所喜。政酸为肝之味。过酸则伤筋。筋所以束骨。而利机关。伤则缓漫不收。肝气不敛。故名曰泄。咸为 
肾之味。过咸则伤肾。肾所以华发而充骨。伤则髓竭精虚。肾气痿惫。故名曰枯。肝肾者人之本也。肾不荣。而 
肝不敛。根销源断。故曰断泄。饮食伤阴。营先受之。乃营气不通。营卫本相根据。营伤卫不 
独治。因循既久。营卫俱微。三焦所以统领内气。而充贯四肢者也。失营卫之养。而无所恃以为御。御者摄也。 
四属之气。不相统摄而断绝。四属者。四肢也。元气既惫。身体羸瘦。足尤在下阳气不及。肿大胫冷。荣中 
气郁。则热而黄汗。然此皆阴分病。非历节。历节挟外之湿邪。而重且痛也。唯外邪必发热。故曰假令发热。 
是表分亦有邪。从肌肉而历关节。使为历节。 
〔尤〕虚病不能发热。历节则未有不热者。故曰假令发热。便 
为历节。后水气篇中又云。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盖即黄汗历节。而又致其辨也。 
〔鉴〕名曰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文相属。必是传写之讹。 
案平脉法。林亿注。四属者。谓皮肉脂髓。成注亦同。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脉经作疼。痛不可屈伸。是。) 
〔沈〕此寒湿历节之方也。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此风少寒湿居多。痹于筋脉关节肌肉之间。以故 
不可屈伸疼痛。即寒气胜者。为痛痹是也。所以麻黄通阳出汗散邪。而开痹着。乌头驱寒而燥风湿。芍药收 
阴之正。以蜜润燥。兼制乌头之毒。黄 甘草。固表培中。使痹着开而病自愈。谓治脚 
气疼痛者。亦风寒湿邪所致也。 
x乌头汤方x 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节。(尤本治上有亦字。程金鉴删治以下九字。案此后人所添。今从之。) 
麻黄 芍药 黄 (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 
升即出乌头○案甘草原本及赵程魏金鉴并欠两数俞徐沈尤并云三两未知何据) 
上五味。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张氏医通云。乌头善走入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 
必以乌头治之。然以蜜煎。取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 
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兼制乌头燥热之毒。千金大枣汤。治历节疼痛。 
于本方。去芍药附子。加乌头大枣生姜。 
x矾石汤x 治香港脚冲 心。( 赵作冲。程本金鉴。不载此方。至篇末五方并删。) 
矾石(二两○杂疗方作半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此方杂疗救卒死篇。无浆字。千金翼浸下。有洗字。) 
〔尤〕香港脚之病。湿伤于下。而气冲于上。矾石味酸涩性燥。能却水收湿解毒。毒解湿收。上冲自止。 
案千金论香港脚云。魏周之代。盖无此疾。所以姚公集验殊不殷勤。徐王撰录。未以为意。外台苏长史 
云。晋宋以前。名为缓风。古来无香港脚名。由此观之。此方亦是宋以前人所附。非仲景原方明矣。程云凡仲 
景方经。证在前而方在后。未有方在前而证在后者。固然。 
x附方x 
x古今录验续命汤x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原注〕 
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案外台风痱门。载古今录验。西州续命汤。即是。冒 
昧下。有不识人三字。千金名大续命汤。而西州续命汤。主疗与此同。无人参有黄芩。分两亦异。主疗与姚同。)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芎 杏仁(四十枚 千金用芎 三两。外台麻 
黄三两。芎 一两。余各二两。杏仁与本方同。俞本芎 一两五钱。非)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 
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 
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浮。外台作洪。) 
〔沈〕灵枢云。痱之为病。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甚则不能言。不可治。故 
后人仿此而出方也。 
〔尤〕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 
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为复气之需。乃攻补兼行之法也。 
案汉贾谊传云。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病。师古注。辟足病。痱风病也。圣济总录云。痱。字书病痱而 
发。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楼氏纲目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 
半身无气营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 
也。知是痱。即中风之谓。脉解篇。喑俳。即喑痱也。徐则谓痱者痹之别名。此说本喻氏法律。尤误矣。外 
台本方煎法后云。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汪为东晋人。而 
其言如此。正知此亦仲景旧方。原本失载。宋臣因而附之也。 
虞氏医学正传云。金匮要略本方。有石膏当归。无附子防风防己。愚案本方。石膏当归。固不可无。 
而附子防风防己。尤不可缺。此恐传写者之脱简耳。简案续命汤。千金外台所载。凡数十方。唯外台。风身 
体手足不随门。古今录验。小续命汤方中。附子石膏并用。虞氏之言。不可从。 
王氏古方选注云。古今录验者。其方录于竹简。从古至汉。始刊于金匮附方中。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 
功。案十六国春秋。有卢循。遗刘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续命汤。又欧阳修有细为续命丝之句。可征二字之谓延年矣。 
x千金三黄汤x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 
恶寒经日。不欲饮食。(千金贼风门云。仲景三黄汤。拘急。作拘挛。○三因云。 
兼治贼风。偏风。猥退风。半身不遂。失喑不言。)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 (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 
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心热。千金作心中热。千金翼。一枚下。有此仲景方。神秘不传。八字。) 
〔魏〕亦为中风正治。而少为变通者也。以独活代桂枝。为风入之深者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