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81-疡科纲要 >

第3章

281-疡科纲要-第3章

小说: 281-疡科纲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乡 
浊稠浓,而色泽鲜明者,气火有余,宜投清理。即或脓质不稠,色白或黄,纯净莹洁者,亦 
必顺证。若脓色如青如绿,稀薄不浓者,则蕴之多日,蒸酿而质薄者也。其有脓中兼以瘀血 
,色紫成块,则血络亦腐,血自络出。积而成瘀也。有脓中杂见鲜血者,即络中之血与脓俱 
泄也。若脓血不分,形色不纯者,已有正虚邪盛之虑。若脓血不稠,色杂不一,或淡白如粉 
浆,或污浊如秽水,则正气不充,不能托毒透泄之象。日久迁延,多有变幻。而甚者则紫黯 
晦滞,如降香之磨汁,杂以污泥;如腐败之猪肝,捶为烂酱;或且气则腥秽恶臭,色则黑白 
难名,如井底之淤泥,如沟中之积污,是脓是血,是水是浆,不可方物者,则正气不存,血 
肉之质,已为异物,皆不治之证也。 

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九节·论溃疡之水
属性:溃疡流水,凡皮肤之病,皆湿盛也。如疥疮、天泡疮、黄水疮之属,奇痒异常,皆有水 
无脓,皆湿热之淫溢于肌腠者也。其水黄浊而粘,其毒甚炽,最易浸淫四窜,不独一人之身 
沾染此水,随即发粒痒搔,即他人沾之,亦易传染。而湿盛之人,感触其气,亦即同病,此 
湿疥、天泡疮等证,所以为流行病之一类。世俗之人,望而却步,诚非无因,是为疡疮水毒 
之滋蔓者。此外如游风湿注,湿 湿癣,旋耳疮、燕窝疮、阴 疮、肾囊风、坐板疮诸 
证, 
脓毒已泄,余肿未消,亦必化水外溢,而后肿势渐退,则其水不粘,或作淡黄色,或竟清沏 
如泉,渐渐从疮口溢出。必俟水尽复见稠脓,而始痊愈。则凡情势较巨,内攻较深者,无不 
有此一候。然为日无几,至多不过四、五日,而新肌渐满。是溃疡顺境,流水之必不为害者 
。若溃已有日,其脓清澈不稠,或仅见黄水,或竟流清水,绵延渐久,是其人正气不充,滋 
养力薄,必以养胃健脾,助其生化之源,庶乎水尽见脓,肌肉渐能填满。否则水愈多而正愈 
伤,殊非佳境。凡普通疡患,恒以溃脓为顺,流水为逆,职是故也。别有足部之疡,积湿蕴 
热,忽发红肿,情势坚巨,浮红光亮,按之随指陷下,一时不能即起。此证湿火若盛,化腐 
最易,即是阳发大毒,俗名水疔。宜于未腐之先,以铍针于光亮之处,刺八、九针或十数针 
( 
针 
盛之证,臂 手背,亦间有之,惟发于足跗两胫者最多,故俗有手发背、脚发背之名。 
有湿香港脚者,又不时频发,皆宜针之(此病吾吴俗名流火,湿热俱盛,每易腐烂,即所谓流 
水 
为 
久,水色淡黄,日久则为深黄,为青绿,粘稠异常,有如鸡卵之白。此水流尽,调治较易。 
此内溃成水之又一种也。若夫疔毒不聚,有水无脓,及脑疽、背疽,化脓不成,仅有黄水隐 
隐,则肿必大坚,毒易内陷,是为险证。苟非调治有方,使大毒化脓透达,颇有大命之厄。 
余如瘰 顽疮,时而有脓,时而流水,则亦以见脓为顺,见水为逆。流脓可冀成功,流水必 
难收效。而石疽、失荣、乳癖、乳岩胀裂之后,时而有水,时而有血,以及坏证之败浆,血 
水污浊,色晦臭腥者,则皆百无一治。此又疡患流水者之最恶候也。 

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十节·论溃疡之血
属性:疮疡溃后,亦有偶尔见血之证,辨其形色,溯其源流,为因为果,有可得而言者。在刀 
针初动之时,脓随血溢,血色鲜明,其血从皮肉之针口而来,非脓中之本兼有鲜血也(此惟 
初 
,血本易溢,而啼哭则火升气升,且挟心肝两经忿怒之火,故其血更多。凡暑天热疖,小儿 
最多,用针必须俟其皮薄脓多为佳。早针则血多脓少,未必尽善。)有劳力伤经之疡,则其 
络 
溢,其血较多,是宜罨其针口以止之。盖本是络中流动之血,不宜听其横溢者也。亦有溃疡 
太巨,并其大络化腐,则一经震动,鲜血直流。泄之不宜,止之不易。此宜令其安睡勿动, 
而以手术其大络,则血能止。有溃后脓色不纯,与血混合,不白不赤,作桃花色者,则元气 
不足,血随腐溢,最宜清养。若至元气已败,则溃后脓不成脓,血不成血,污浊垢腻,是败 
浆之不可救药者也。别有血瘤,不宜妄针。若不知而误针之,其血不止,最易偾事。亦有溃 
疡初本无血,忽然鲜血喷溢者,或则动作过度,震伤大络,苟能静摄,亦尚无伤。或则大怒 
伤肝,血随气涌,凉血清肝,亦易有效。此外有血箭,有血痣,有肌衄,有大衄,皆血之无 
故自溢者,虽非痈疽之类,而皆是外证,治疡者亦不可不知。要之无故血溢,皆由气火奔腾 
,以致血络迸裂。是宜大剂清心肝之火,镇而抑之,庶几龙相安潜,而汹涌波涛,于以大定 
。诚非杯水车薪,所能救此燎原之祸者也。 

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十一节·论疡科之外感六淫
属性:风火暑湿燥寒,天之气也。人在气交之中,强者弗能为害,弱者即留而为病。此五运六 
气之交乘,宜乎外感之病为独多。治内科学人,无不知时病为一大纲,而外疡亦何莫不然。 
诚以气化之偏,时邪之胜,其袭入经络脏腑者,则为内病,而袭于肌腠筋肉者,即发外疡。 
殊途同归,理无二致。而谓治外疡者,可不与时推移,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耶。试以诸疡 
之系于六气者,约略言之,则头面疮疡,发颐时毒,腮颧颔颊诸痈,牙槽骨槽诸肿,皆风淫 
所胜也。诸疔暴肿,阳发大痈,咽喉口舌诸疳, 肉翻花诸候,皆火淫所胜也。而长夏郁蒸 
,秋阳酷烈,暑湿热三气之中,疡患尤多,则热淫所胜。流金铄石之时,血肉之躯蕴毒,成 
痈酿脓作腐,尤其易易。况乎地气溽润,天气炎 ,湿热互蒸,疮痍满目,比屋皆然, 
故也。惟燥令既行,气候凝肃,疡患独少。而津枯液耗者,每有肌肤皴揭,血燥风生之患, 
则又皮肤病之因于燥淫者也。若夫寒淫所胜,气滞血凝,则又有附着骨节之大疽,及寒袭经 
络之脑背疽,皆宜温经宣络,以化寒邪者。林屋山人阳和一汤,若为是证而设,最为合辙。 
独惜其所着之全生集,乃反以通治乳疽乳岩,骨槽瘰 ,则皆有肝胆经之郁热伏藏者。率尔 
操觚,贻祸巨矣。要之凡治疡患,苟有六淫为病,必先撤其外淫之邪,而痈肿乃有消散之望 
。所以疮疡大证,时邪流注,多有寒热缠绵,数日不解,而疡肿随以发现者,苟非寒止热除 
,不独已发之痈肿必不能退,亦且继续而生,纠缠不已。此非深明乎内科理法,泄化其在经 
络之感邪,则疮证全无把握。必至外邪俱解,身热已清,舌苔不浊,胃纳加餐,及不治疡而 
疡亦自已。若专科家惟以外治为能事,则病虽不重,而亦多变幻无穷。此亦疡患中之最多数 
,而必不能专治其外疡者也。迨脓溃之后,其毒已泄,以身热自止为顺。盖外疡得脓,犹如 
伤寒得汗,汗后而热不已者,是坏伤寒。即脓后而热不已者,为坏疡病。于此而补偏救弊, 
随证斡旋,则无一不以内证为主,殊非笔墨之所能曲尽其微者矣。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一节·诸脉总论
属性:脉学渊微,非悟彻神化之机,必不能心与神归,见微知着。初非仅仅于浮、沉、迟、数 
、大、小、滑、涩之间,辨其迹象而已。可谓尽诊察之能事,得脉理之精神者也。然为初学 
言之,亦不能不先迹象而遽谈化境,惟能审其真理,观其会通,乃有得心应手之妙,而拘拘 
于古人之成说无当焉。所以古今医学诸家,据脉辨证,未尝不极其详备。形描摹形迹者,有 
时而失之呆滞;高谈玄理者,有时而失之凿空。且有自古相承,久经定论,而一按其实在之 
情形,反觉不能切合病机者,则理想之辞,拘泥太甚,而不自知其不适于实用也。如必详析 
辨论,求其坐可言而立可行,未免梗塞难终,言之辞费。此非自为专书,不能详尽。寿颐不 
揣愚陋,辑有《脉学正义》一篇,尚能阐发一二,以补古人所未及。然大率皆为内科言之, 
于外疡不能兼及。兹为疡科计,则证发于外,而脉见于里,亦自有彼此附应,历验不爽之理 
。姑就各种脉象之切合于外疡者,详其形态,溯其源流,以定吉凶,以别疑似。颇觉世传治 
疡诸书,容有未尽明言其底蕴者,虽曰信手拈来,不无挂漏,或有一得之见,即在此中。请 
举所知,以告同嗜。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二节·浮沉之脉
属性:浮沉者,脉之浅深也。脉显在上,轻手可得,谓之浮。脉隐在下,重手始得,谓之沉。 
以禀赋言之,则体质壮盛,气血充实者,其脉有余,轻按易得,有似于浮;体质孱弱,气血 
衰微者,其脉不及,轻取不见,有似于沉。以形质言之,则瘦人肉少,寸口 瘠者,脉道 
显 
者 
之 
之脉皆细软,必近于沉。以天时言之,则春生夏长,气泄于外,脉亦为之浮显;秋收冬藏, 
气敛于中,脉亦为之沉着。以人事言之,则劳力奔走,饮醇酒之余,气血奋张,其脉无不浮 
露;而凝默寡言,安居静坐之候,情志泰然,其脉无不沉静。此皆恒常之脉象,各随其人之 
气体动静,而相与推移。窃谓凡二十八种脉象无一不当作如是观,必不能仓猝下指,而即知 
其若者主某病,若者主某病者也。即以病脉之属于浮沉者而言,昔人每谓浮脉主表属腑属阳 
,沉脉主里属脏属阴。约略读之,鲜不谓此以表里内外阴阳,分别论证,必无不妥。抑知浮 
主表而沉主里,亦尚是理想之论断,笼统之泛辞,已不能切中病情,确合事理。而浮脉属阳 
,沉脉属阴,浮脉主腑,沉脉主脏,则颇有语病,未可拘执矣。盖浮脉之可以诊得表病者, 
惟表邪最盛时为然;而外感之轻者,脉必不浮。若夫身热甚厉之病,脉必洪大滑数,以其热 
势方张,所以亦见浮象。此则气火俱盛而轻按即得,虽似于浮,实非浮脉之正旨。病此者表 
里俱热,必不当以其脉之浮,而只知其为表病也。又风热之外感者,其脉浮,是为浮脉主表 
之一证。然肝阳恣肆,为眩晕,为头痛者,气火升腾,其脉亦浮。则病本内因,亦非表证矣 
。若谓浮脉属阳,而沉脉属阴,亦只可以论其常。若阴盛于内,阳格于外,则脉且浮大,而 
重按无根,岂得概谓之阳证。又热结于里,气道不通,则脉亦沉着而凝涩不流,岂得概以为 
阴证。至谓浮主腑病,沉主脏病,则宋金以前本无是说,而自明季以来,编入四言脉诀,几 
于无人不读。(四言脉诀,本宋人崔氏所着,而明人多有改本,浮脉主表属腑之说,尚非崔 
氏 
遂 
脏之表。若以全体言之,腑亦深藏于里,安得谬以为在表。岂可误认此表之一字,而竟谓病 
在腑者,其脉当浮。假使腑病可作表病,而脉为之浮,则经络之病,肌肉之病,皮毛之病, 
其脉又当若何。此理之必不可通,而亦事之万不能有者。然今之医者,多读脉诀,固无不知 
有浮脉主表,属腑属阳之八字,可见俗书误人真是不小。究之浮脉主表,沉脉主里,尚是含 
混言之,或无不可,若必谓浮主腑病,沉主脏病,胶执太甚,最是不通。 
颐谓古今脉书,所称某脉主某病者,无不有是有非,得失互见。学人必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