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

第7章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第7章

小说: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也。常氏曰。素无热人。可与芍药附子汤。有热人。可与黄 建中 
汤。 
又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 
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又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 
三两新加汤主之。 
又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主之。 
又曰。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主之。 
又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 
草汤主之。 
又曰。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 
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又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又曰。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又曰。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 
气。与调胃承气汤。雍曰。虚者。芍药甘草附子汤。 
又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 
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 
苓散主之。 
又曰。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又曰。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又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 
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又曰。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 
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常器之云。素 
无热人。可与芍药附子汤。素有热人。可与黄 建中汤。 
又曰。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常云。可与麻黄 
杏子甘草石膏汤。 
又曰。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常 
云。可与半夏茯苓汤。 
又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 
姜豉汤主之。 
又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又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 
也。栀子豉汤主之。 
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又曰。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又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又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常氏云。可与小柴胡汤。 
又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常氏云。可小柴胡汤。 
又曰。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又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 。不得眠。常氏云。可犀角地黄汤。 
又曰。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 而振。常氏云。可与芍药地黄汤。 
又曰。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方 
本阙。常氏云。禹余粮石一味。火 散服亦可。雍曰。用禹余粮不用石。石乃壳也。 
又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常氏云。可服乌梅丸。雍曰。宜服理中丸。 
又曰。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 
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雍曰。此为病当先汗。 
而反先下之。故为逆也。若已汗而复下之者。不为逆也。或病当先 
下。而反先汗之。故为逆也。若已下而后汗之者。不为逆也。如太阳 
证。当汗。而反下之。少阴证。当下。而反汗之。皆为逆也。 

卷五
太阳经证治下九十一条
属性: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 
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 
汤。雍曰。此谓太阳证误下之者。 
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 
逆汤。雍曰。此太阳病而得少阴脉。故急当救里。 
又曰。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 
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 
复下之。常氏云。和表。用小柴胡汤。复下。用调胃承气汤。雍曰。汗 
出表和。则不必复下。 
又曰。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 。汗出而 
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千金云。宜桂枝汤。但阴脉微(一有而 
尺脉实四字)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一云宜大柴 
胡汤)。 
又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 
风者。宜桂枝汤。雍曰。邪风。在卫之风也。 
又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 
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 
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连其病必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 
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常器之云。亦与小柴胡 
汤。待其便坚。方可用调胃承气汤。 
又曰。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 
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 
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常氏云。可五苓 
散、小半夏橘皮汤。雍曰。出千金十八卷痰饮门。若证象阳旦小便难 
者。属桂枝加附子汤。(见前卷) 
又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 
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 
汗出而解。雍曰。柴胡汤证。误以他药下之者也。 
又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 
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 
柴胡汤下之则愈。雍曰。呕止小安者。勿服大柴胡也。 
又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 
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 
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千金曰。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也。 
又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内有热也。当以汤下 
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 
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又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 
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雍曰。外不解者。未可攻。先解其外。千金用桂枝汤。 
又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 
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又曰。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 
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 
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又曰。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 
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 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后不可 
火证中曰振而反汗出为欲解)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 
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多。大 
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常云。可与白虎 
加人参汤、五苓散、调胃承气汤。雍曰。常氏之意。谓火气入胃。胃中 
枯燥。故用白虎加人参汤解之。然须无表证。渴饮水者可服。有表证 
者不可服。以白虎解里热故也。小便不利者。固当用五苓散。然渴饮 
水者宜服。其大便硬者。用调胃承气汤。亦小便不利则可服。小便利 
者反不可服。振 反汗出者。若自下利。皆不宜服。若无上诸证而大 
便硬。或不通。谵语仍在者。然后可服。此一论证多。宜审之。若欲解 
诸证未生时势。须先去火邪。宜救逆汤。 
又曰。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 
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 
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 
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 
治。常氏云。可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五苓散、大承气汤。雍 
曰。救逆则可。阴阳俱虚。身体枯燥。大承气不敢用。小便不利。与 
五苓散。发黄者。茵陈蒿汤。 
又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又曰。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常氏云。可根据前 
救逆汤。 
又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常氏云。可根据前救逆汤、黄芩芍药 
汤。 
又曰。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常氏云。可根据前救逆汤。 
又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 
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常氏云。可根据前救逆汤。欲其有汗。宜柴胡桂枝汤。 
又曰。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 
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 
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雍曰。宜少与救逆汤。(活人书第十方) 
又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 
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又曰。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又曰。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常氏曰。可根据前救逆汤。 
又曰。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 
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 
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 
逆。常氏曰。可与小半夏汤、小温中汤。亦可与半夏干姜汤。(出金匮 
方)雍曰。活人书大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汤。皆可选 
用。 
又曰。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 
此为吐之内烦也。常氏曰。可与竹叶石膏汤。 
又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