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153-轩卫生总微论方 >

第22章

153-轩卫生总微论方-第22章

小说: 153-轩卫生总微论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桔梗汤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请乙治。乙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肺汤补脾散为治。乙曰。 
此子咯血。肺虚也。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虚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不吐涎。则为甚便。盖吐涎 
能虚。又生惊也。痰实上次。亦能发搐。根据法只宜先下痰而后补脾肺。必涎止而吐愈。为顺治也。若先补肺为逆 
耳。乙所用药方。本集载之。此所谓识病之轻重先后为治也。 
者。比吐逆异也。吐者乃邪搏胃气。逆而上行。谷不能传化。随气出也。 者但气逆而欲吐。吐则谷 
无所出。故俗谓干呕也。 者乃儿因吮乳汁过多。胃满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谓之噫奶。当便与空乳令吮。即定。 
若频久吮之。亦能为病。 

卷九吐泻论(附)
泻论
属性:泻色白者。冷泻也。此由小儿肠胃虚弱。因解脱风冷干之。或因食寒饮冷。入于肠胃。冷气相搏。为下痢 
也。其色白面白。或腹痛者。并宜调中。若又伤风冷。前后重沓。冷甚则泻不止。而为泄注也。 
泻色赤者。热泻也。此由小儿肠胃本挟虚热。而风冷乘之。入于肠胃之间。热气相搏。而为痢下。故其色赤 
也。宜微下之。以导其热。后调其气。 
泻色乍赤乍白。或水或谷者。此冷热泻也。由小儿肠胃先因有冷。而复伤热。或先有其热。而复伤冷。肠胃 
宿虚。冷热交攻。而为痢下。宜调其冷热。和养其气。 
泻色黄赤红黑者。皆热也。赤黑者有毒。并微下之。然后调气。 
泻色青。发热有时。睡卧不安者。此惊泻也。小儿粪黄。脾胃土之本色也。色青者。肝木为风。肝木来刑脾 
土。宜早治之。不尔。则变 
脾风。而发螈 。则难治也。所谓粪青者。须才便下。便色青是也。若初下时黄。良久乃青者非也。小儿安者皆 
然。不可认为青粪也。若泻青色白。谷不化者。此谓冷也。宜温补脾胃。发散风冷。 
泻酿下色赤白。腹大。上青筋见。发稀饶啼。或吃泥土。时有蛔虫。此疳泻也。宜止泻退疳。(治方具于疳 
门之下)。 
泻多日。唇口及粪色皆白。粪颇多者。久因成冷。脾胃衰困。恐变脾风发痫。宜以药防备而温养。 
补助脾胃。 
泻于暑热时多患者。谓时热及饮食皆冷故也。不伤于热。必伤于冷。若伤热伏暑而泻者。则心藏烦热。必小 
便不利。清浊不分。泻色赤黄。宜利小便。解暑热。若小便快而泻者。冷泻也。色必青白。谷不化。宜温脾胃止 
泻。 
泻者不可急以热药止之。多变为痢而下脓血也。当审察冷热证候。详度缓急施治也。 

卷九吐泻论(附)
吐泻
属性:吐泻多病于春夏秋三时。惟冬时绝少者。盖吐泻皆因脾胃虚冷热所致。以冬时阳气在内。多食温暖。少饮水 
浆故也。设有患者。必因伤于乳食也。若春时病吐泻者。多因于风。夏时病者多因于热。秋时病者多因于冷。凡 
治吐泻者。必当参其时候。观其形证。察其温凉寒热。如此则无误矣。 

卷九吐泻论(附)
伤风吐泻
属性: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顿闷多睡。口中气粗而热。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宜散风补 
肺。如先已曾经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也。此由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更有五脏兼见之证。发散者。化大青 
膏服之。补脾者。后服益黄散。此钱乙所用药也。方在本集。 
伤风吐泻。身热多睡。能乳。呵欠顿闷。口中气热。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 
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钱乙用白术煎汤服之。然后发散风冷。亦用大青膏。又云。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 
也。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也。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呵欠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昏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 
先补脾。钱乙先用益黄散。后发散其风。用大青膏。此二病于春冬多也。 

卷九吐泻论(附)
伤食吐泻
属性: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泻也。凡吐乳泻黄赤者。伤热乳食也。若吐乳泻青白 
者。伤冷乳食也。并宜微下之。后和胃气。虚者以缓化滞药渐磨化之。 
吐泻在初生三日内。壮热不乳。大便乳不消化。或白色者。是伤乳。当微与下。后和胃气。虚者以缓化滞 
药渐磨化之。 
吐泻在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身温凉。不思乳。大便青白。乳不消化。此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泻 
其所实者。而补其脾胃虚者也。 
吐泻有兼藏证者。兼肺则睡露睛喘气。兼心则惊悸饮水。兼脾则困倦饶睡。(吐泻乃脾胃之本病)兼肝则呵 
欠顿闷。兼肾则不语畏明。 
昔钱乙治冯承务子五岁。吐泻壮热。不思食。乙见儿目中黑睛少。白睛多。面色 白。乙曰。此子必多病。 
面色 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肾虚也。本怯而虚。故多病也。纵长成。必肌肤不壮。不耐寒暑。易虚易实。 
脾胃亦怯。更不可纵于酒欲。若不保养。不过壮年也。面上常无精神光泽。如妇人之失血也。今吐泻不食。壮热 
者。微有伤食也。又虚怯则不可下。下之虚。入肺则嗽。入心则惊。入脾则困倦。入肾则加虚。但当以药磨化 
之。为微有食伤也。若重伤则须下之。不下则成癖也。若实食在内。乃可下也。下毕补脾必愈。随其虚实。无 
不效者。乙所用药。其方在本集载之。 

卷九吐泻论(附)
冷热吐泻
属性:吐泻在五月中以后。身壮热者。此热也。小儿脏腑中十分中九分热。此因伤热乳。或胃热入内。吐乳不消。 
泻深赤色。宜与解热。钱乙用玉露散。 
吐泻在六月中以后。身大温而似热。脏腑中六分热。四分冷也。 
呕吐乳食不消。泻色黄多白少似褐。或食乳。或不食乳。宜少补脾。而大解热。钱乙少用益黄散。多用玉露散。 
更宜审察冷热。如儿大热。泻色赤黄者。此热多。根据五月中后治之。昔钱乙治广亲北宅四大王宫五太尉。六月中 
吐泻。米谷不化。众医用温药。一日而加喘吐不定。乙曰。当用凉药治之。谓伤热在内也。众医皆言吐泻多而 
米谷不化。当补脾胃。何得用凉药。王信众医。又用补脾温药。乙曰。不可服。此三日外必腹满身热。饮水吐 
逆。三日外一如所言。谓六月热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饮。热伤脾胃。即大吐泻。他医又行温药。即上焦 
亦热。故喘而引饮。三日当死。众医不能治。复召乙。乙见有热证。以白虎汤三服。更以白饼子下之。一日减药 
二分。二三日又与白虎汤二服。四日用石膏汤。及旋复麦门冬黄芩脑子牛黄天竺黄茯苓。以朱砂为衣。竹叶汤下 
五丸。热退而愈。乙所用方。本集载之。 
吐泻在七月中以后。身温。脏腑中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昏睡露睛。唇 
白。多 而不渴。钱乙于食前令多服补脾益黄散。于食后少服解热玉露散。更宜相度冷热。若身大温。泻后黄 
者。根据六月中以后为治也。昔钱乙治广亲七大尉七岁吐泻。是时七月。其证全不食而昏睡。睡觉而闷乱。哽气干 
呕。大便或有或无不渴。众医疑睡。作惊治之不愈。乙曰。当先补脾而后退热。与使君子丸补脾。石膏汤退热。 
次日以水银硫黄二物末之。生姜水调下一字。乙曰。凡吐泻。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补。八月内十分补而无一分 
下。此皆是脾虚泻。医妄治之。至于虚损。下之即死。故只当补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缓。已又留温胃益脾药止 
之。有一李医问曰。何食而哕。乙曰。脾虚不能食。津液少即 逆。又曰。何泻青褐水。乙曰。肠胃至虚。冷极 
故也。乙治而愈。其方本集载之。 
吐泻在八月中以后。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 泻青褐水。钱乙只用益黄散补脾。不可下。 
吐泻所论冷热时月。此钱乙以中原之地言也。今较之江浙。则气候不同。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 
温暖。六月入伏之后才热。七月热盛。八月热尚未退。虽冬月晴多便暖。虽夏月阴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热时 
候。便为定论。经所谓东西南北之异地。温凉寒热之异宜。况每岁寒热。自随时令早晚。难以拘定月日也。候之 
者 
乘其至也。谓至其热则从热治。至其温则从温治。至其寒则从寒治。至其凉则从凉治。此乃随四时之气。各适其 
宜。 
吐泻于夏秋大热之时。伏暑伤冷。则心藏烦躁。小便不利。清浊不分。阴阳二气相干。名曰气乱。乱于肠胃 
之间。名曰霍乱。其证乘热伤冷。气逆而喘。腹胁胀满。身热脉乱。头痛体疼。如伤寒之状。上即大吐。下即大 
泻。重者四肢厥冷。脚胫转筋。法当调顺其气。分别清浊。升降阴阳。若只伏暑吐泻者。则小便不利。其证虽与 
上证稍同而轻。非霍乱比。泻色赤黄。此但只名伏暑吐泻。不为霍乱也。治霍乱吐泻。若热多而渴者。五苓散。 
寒多不渴。而心腹身体疼痛。及烦躁渴不能饮者。可服理中汤。寒甚腹痛转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汤加附子。汗 
出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并四逆汤。以上诸证。并可与香薷散服之。以他药不能 
疗此证也。治伏暑吐泻。若小便不利。与五苓散利小便。及与香薷散解伏暑。坯莲散救生丹止吐。 
吐泻不拘何时。则令脾胃虚弱。多致生风。而为脾风慢惊也。以脾土衰而肝木来刑故尔。当先补脾胃。不 
令困弱。则风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泻已定未定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新久。宜煎钱乙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多即愈好。不尔即津 
液内耗。而引饮不止。内生其热。外邪相干。则证变百端。以成他病。渐至危困也。 

卷十吐泻方治
治吐方
属性:x木瓜丸x 
治自生下便有吐证。此因初生时。拭掠口中秽液不尽所致。 
干木瓜末 麝香 腻粉 木香末 槟榔末(各一字) 
上研匀。面糊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服。 
x塌气丸x 
治啼哭未定。便令食乳。气逆停滞。心胸满闷。气急吐逆。 
巴豆(三个去皮分为十片) 胡椒(十个) 丁香(十个) 青橘(十个汤浸一宿不去穣每个入巴 
豆一片胡椒一个丁香一个以麻缕缠之余并同) 
上用酽米醋一碗。煮药至醋尽为度。取出细切焙干。同为细末。粟米糊和丸粟米大。每一二岁儿三二丸。三 
四岁儿四五丸。饮下。日三服。此药利胸膈。然后复进观音散一二服补气。食前。 
x和胃膏x 
治哭啼饮乳。气逆噎塞。及胃虚气不升降。胸膈痞满。吐逆不时。 
人参(去芦) 藿香叶(去土) 水银 枇杷叶(先炙去毛生姜汁涂炙令香熟)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 
(炙半两) 肉豆蔻(面裹煨熟) 硫黄(研细入铁铫同水银一处拌匀于火上炒不住手研如泥放冷各半两) 
上同为末。次将硫黄水银炒匀入之。再研匀细。炼蜜和膏。每一岁儿桐子许。生姜枣汤化下。量大小加减。 
亦治人番胃。服一皂子许。 
x白附子丸x 
治伤风冷吐逆。及治粪青下泻。 
白附子(一分末) 蝎梢(一分研) 舶上硫黄(半两研细) 
上先将半夏半两。汤洗净。生为末。生姜自然汁和剂。捻作饼子。小钱大。沸汤内煮至熟。取出研成膏。 
入三味药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