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185-麻疹阐注 >

第5章

185-麻疹阐注-第5章

小说: 185-麻疹阐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参。麦冬。竹叶之类。或安神丸。牛黄镇惊丸。俱可用。 
导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叶 
安神丸 治麻后壮热搐掣。 
黄连 当归 茯神 石菖蒲(各一钱) 全蝎(七只酒洗) 
共为末。捣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灯心汤下。 
牛黄镇惊丸 治惊神效。 
天竺黄(一两) 胆星(一两) 雄黄 琥珀 僵蚕(各五钱) 
全蝎(三十只) 牛黄(一钱五分) 珍珠(一钱五分) 麝香(三分) 冰片(三分) 
各研细末听用。再用麻黄。蝉蜕。天花粉。各三钱。防风。麦冬。银花。甘草。款冬花。 
钩藤钩。各五钱。共煎浓汁。去渣。加蜜再煎。百沸成膏。和前药末。捣匀为丸。朱砂 
水飞三钱。金箔三十张为衣。 

卷三
麻后急慢惊风
属性:急惊者。内热痰壅。腹胀便闭。脉数有力。法当驱风豁痰清火为主。宜用荆芥。防风。薄荷 
。前胡。桔梗。杏仁。粘子。僵蚕。蝎梢。黄芩。知母。栀子。木通之类。慢惊者。脾胃损 
伤。中气不足,其脉沉迟无力。宜用醒脾饮加减。或六君子汤。 
加全蝎。姜蚤之类。牛黄镇惊丸亦可用。虚寒甚者。附子理中汤。 
醒脾饮 治慢脾神效。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广皮 半夏 木香 天麻 胆星 藿香 
加姜枣陈米 
六君子汤 
人参 焦术 茯苓 广皮 炙草 法夏 
附子理中汤(见前) 

卷三
麻后眼病
属性:麻后眼如红肿赤胀是风火上攻。宜用防风。荆芥。桔梗。黄芩。桑皮。地骨皮。生地。丹皮 
。甘菊。栀子。连翘。甘草。蝉蜕。决明等药。如有星障。加木贼。蒺藜。杏仁。羚羊。青 
葙子。蔓荆子。谷精草。密蒙花之类。红肿突出者。用川连。石膏。大黄以泻之。目生翳障 
者 
。宜用清热退翳汤。或羚羊角散。或通神散。密蒙散。加减治之。如双目畏明。由水亏也 
。宜用六味地黄丸。加甘菊。当归。石决明之类。若小儿兼面青骨瘦者。宜服健脾肥儿丸 
。如眼皮外翻。以泻黄散加 草。服之即愈。 
清热退翳汤 
栀子 胡连 木贼 赤芍 生地 
羚羊 胆草 柴胡 蝉蜕 甘草 
甘菊 蒺藜(生) 灯心 
羚羊角散 
羚羊 黄芩 草决明 车前子 
升麻 防风 黄 大黄 
通神散 
白菊花 绿豆皮 谷精草(各一两去根梗) 
加蒙花甘草亦名菊花散。共为末。每服一二钱。 
密蒙散 
蒙花 青箱子 决明子 车前子(各一钱) 
共为末。羊肝一片。破开。掺药在内合好。湿纸裹煨热食之。 
泻黄散 
石膏(煨五钱) 栀子仁(生一两) 生甘草(三两) 
防风(二两酒微和炒) 枳壳(三钱炒) 草(四两酒蒸晒) 
共研细末。壮人每服三钱。弱人一钱。小儿七八分。白滚汤下。 
肥儿丸 
人参(二钱五分) 焦术(五钱) 茯苓(三钱) 黄连(二钱五分) 
胡连(五钱) 使君子肉(四钱) 神曲 
麦芽 楂肉(各三钱五分) 炙草(一钱五分) 芦荟(二钱五分煨) 
共为末。黄米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粒。米汤下。 

卷三
麻后脱肛
属性:麻后脱肛。有实有虚。一由大肠积热。下攻脱肛。肿硬疼痛。或时下血。或粪细小。唇赤齿 
燥。其腹坚实。其脉洪数有力。宜甘桔升麻汤。加枳壳。蒌仁。黄芩。山楂。白芍。滑石。 
元参。丹皮。黑荆芥之类。一由气血两虚。不能内守。遂致脱肛。面青唇淡。指梢或冷。精 
神倦怠。其脉沉细无力。宜补中益气汤。加羌活。白芍。煨姜主之。或四君加黄 升麻。或 
四物加黄 升麻。或血热肠风。加黄柏。荆芥。槐花。斟酌用之。虚甚者。十全大补。加升 
提药。 
甘桔升麻汤 
元明粉(三钱) 杏仁 当归(各二钱五分)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升麻(七分) 
或加蒌仁。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 白术 当归 柴胡 
升麻 炙草 广皮 加姜枣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草 
四物汤(见前) 
二灵散 
龙骨( 五钱) 木贼(烧存性二钱五分) 
共为细末。敷肛自敛。干燥者清油调涂。 
洗法 
五 子(八个) 川椒(二十粒) 葱五根 泔水煎洗。 

卷三
麻疹达权
属性:万密斋曰。凡出 自起至收。但看右手寸关脉。洪大有力。虽有别症。亦不为害。此即阳症 
得阳脉之义。张景岳云。若细软无力。则阳症得阴脉矣。脉症不相合。当知变通。速救元神 
。宜用温补托法。参酌用之。若执麻 为阳毒。而概用清凉。则死必不免矣。冯楚瞻曰。病 
之实者邪气实。非真实也。病一退而正气必虚。乃真虚也。今医徒守古人疹多实热之论。以 
有形有余之药。攻无形多变之虚。不知阳毒之有余。实由阴血之不足。舍其实在之 
虚。攻其无形之毒。势必愈热烦躁。而增泄泻喘促。甚至不起者多矣。 
全真益气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炒) 附子(三钱澹) 五味(八分研) 熟地(八钱) 麦冬(三钱) 牛膝(二钱) 
冯氏立此方。治麻 见点之后。壮热昏沉。喘嗽烦躁。口渴不食。泄泻吐蛔。或头面先没 
。额热身烙足冷等症。无一不效。 
更有向患阴虚久嗽。寸强尺弱。麻疹隐伏。但脉宜于地黄汤。而不宜于疏表者。冯氏竟照脉 
立方。用六味地黄汤。 
康熙乙亥年间。斑疹大发。甚危。诸医或用表托。或用清解。俱莫能疗。有身体俱见。而面 
上隐隐退缩。有身面俱见。面赤壮热。喘嗽烦躁。不食泄泻者。要知皆阳外越而阴内竭。中 
气弱而肺气伤。其火之有余。乃由水之不足。昧者概云麻 余毒。不知实系气血大伤也。其 
脉寸强尺弱。或细数无力者。并以全真益气汤去人参。一二剂而愈。 
薛氏发热作渴。用人参麦冬汤。倦怠发搐。用和肝补脾汤。喻嘉言以人参败毒散治斑症。吴 
鹤皋以参 桂附治斑。皆法之变也。医不达权。安足语此。惟脉洪大有力。人强气壮者。 
方用正治。 
张景岳曰。十喘九虚。若本非火症。又非外邪。或以大泻大汗而致者。必皆气脱之候。宜补 
其 
元气。使以气促作气喘。则大误也。盖喘者。邪阻清道也。 
促者。真气不足也。故曰促者断之机。切勿以 家之促悉认为实火。而不 
知虚火之为害也。 
徐东皋曰。 家有胃气原弱。因泻痢而发者。发或未透。随现随隐。因之邪气渐入于胃。泄泻不已出而复 
没。加之喘促。则必危矣。急宜先补脾胃也。 

卷四
谢心阳子家传
属性:心阳曰。痘之发也。因天行时气。由父母胎毒。本乎五脏先天之症也。至于 子之发。亦因 
天行时气。与伤寒相似。即所谓发斑伤寒也。自人受形而后。肥甘炙爆熏灼于胃腑。胃腑清 
洁。其发也轻。胃腑垢腻。其发也重。此后天之症也。当发时。身热面赤。咳嗽。耳后筋红 
若 
青紫者重。眼睛水淋淋。总以表发升散为主。夫 本乎胃腑。传于肺家。与肝肾无涉。亦有 
用黄连而得效者。诸火皆统于心故也。其起初发散之药。必用升麻。干葛。前胡。桔梗。薄 
荷。防风。荆芥。蝉蜕。粘子。连翘。苏叶。亦可用。消食用谷芽。出不快。点子模糊。要 
用麻黄。切不可用羌活。以其性燥。切不可用柴胡。以其为少阳胆经药。 子自肺胃两经 
。与肝胆经无涉。若用柴胡。将胃火引入少阳。 后不无目疾。所谓引邪入门也。至山楂。 
枳壳。麦芽三味。 中必用之药。然枳壳。山楂。治小儿乳疳。见点一二日。不骤用者。以 
其味酸。酸则敛。 子以表发出透为主。若出到脚踝。则二味在所必用也。书云。寒凉过盛 
未免有冰伏之患。故黄芩一味。不用于见点之初。而用于将剂之际。经云。胃火不清。不用 
石膏之故。则发而为牙疳。口烂目痛。目赤。肺火不清。不用大黄之故。则热入大肠。流而 
为泄泻下痢。此 后之症。皆由 前治不得法耳。 

卷四
辨诀
属性:凡 。五液兼见者顺。二三液不见者逆。一液不见者死。汗为心液。泄为肾液。涕为肺液。 
吐为脾液。泪为肝液。盖 发于阳。火毒炎灼。五液属水。水能制火。所以轻也。如大便闭 
结。肾液枯也。遍身干燥。心液竭也。鼻扇无涕。肺液亏也。目无眵泪。肝液少也。干呕无 
物。脾液燥也。五液不足。 后必成余毒。肾无液者小痢。心无液者发热。肺无液者咳嗽。 
肝无液者目翳。脾无液者牙疳。 

卷四
致五液法
属性:心主汗 凡 已出未出。鼻扇。面青气喘。此邪毒犯肺。肺叶张也。急服麻黄取汗。水柳 
煎 
汤熏洗最妙。又生葱一握。芫荽一握。煎汤五七沸。住火。稍温。洗儿头额太阳面颊。次洗 
手足毕。即将渣敷贴。热者互换。儿熨不可太热。恐伤儿肌。又胡荽四两好。酒糟八两。煎 
法擦法同前。又绵纱不拘多少。煎汤乘热。先熏后洗。次则刮之。如刮痧之法。额角。天庭 
。头项。腰膊。皆可。刮红再洗仍频饮此汤以取汗。 
肝主泪 皂角搐鼻取泪。令儿哭。 
脾主吐 鲜虾汤生葱汤发吐。 
肺主涕 皂角末搐鼻取嚏。 
肾主泄 虾汤笋汤发泻。 

卷四
子初发表主方
属性:防风。荆芥。苏叶。薄荷。前胡。桔梗。干葛。蝉蜕。连翘。谷芽。甘草。葱白七个。灯心 
一丸。 
见点一日方 
升麻。葛根。荆芥。防风。前胡。薄荷。桔梗。甘草。蝉蜕。粘子。连翘。谷芽。灯心一丸 
。见点之日。 子隐于皮肤之际。当用麻黄。舌胎白。有口气。断用生石膏以清胃火。 
则 
子自然透出。切不可因石膏寒胃而不用。若见舌胎白。反以为寒胃而不能放胆用石膏。胃 
火不能清。不但 子出不快。当时就有鼻扇。胸满。气粗之患。日后又有牙疳。口烂。目痛 
。目赤之害。总以胃火不清。上炽于口牙。牙为胃所属也。又上炽于目。胃脉起于目内 。 
故胃火寻到本经来也。夫富贵之家多食肥甘。一见舌胎白。有口气。须重用石膏。若贫贱之 
家。不吃甘甜之物。胃火到牙。牙不受。到目。目不受。胃火无从发泄。直上至于头顶。红 
肿高起寸许。或医月余不效。仍宜大用石膏。合荆芥。防风。清火败毒药。再加鹿角屑。盖 
鹿之所运者在角。直至巅顶。故用之而效。 
见点一二日方 
干葛。前胡。荆芥。防风。薄荷。桔梗。蝉蜕。粘子。连翘。甘草。谷芽。灯心一丸。 
点 
子不透。仍用升麻。隐于皮肤。可用麻黄。点子焦紫干枯。当用黄连。羚羊角。葶苈子。马 
兜铃。有痰火。用花粉。杏仁。 
见点二三日方。 
干葛。荆芥。防风。前胡。桔梗。蝉蜕。粘子。元参。知母。山楂。枳壳。黄芩。麦芽。嗽加枇 
杷叶。去毛蜜炙。舌白有口气。用生石膏。加炒糯米。盖石膏寒胃。糯米温胃。用以相救。 
又有用石膏兼用升麻。取其升阳以发散之。舌尖红。用黄连。栀子。有食。用枳实。萝卜子 
。有痰。用川贝。花粉。杏仁。气粗用苏子。 
见点三四日方 
前胡荆芥。防风。根生。元参。知母。石斛。山楂。枳壳。黄芩。麦冬。桑皮,杏仁。见症 
加减如前法。 
见点五六七日方。 
昔人出 子。一日子午两潮。三日已消。不必服药。近今或五六七日不消。身壮热竟似发斑 
伤寒。一火毒未净。一表里未清。用荆芥。防风。薄荷。黄连。知母。元参。生地。连翘。 
山楂。枳壳。栀子。见症加减如前法。 

卷四
子消后方
属性:( 前以发散出透为主消后以滋阴清胃为主) 
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