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185-麻疹阐注 >

第3章

185-麻疹阐注-第3章

小说: 185-麻疹阐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凉。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闭。麻 汇补曰。虚者宜用补肺化痰之药。如人 
参。阿胶熟地。蛤蚧。核桃肉。纳气归元。实者宜用白虎汤。减羚羊泻白散。加减治之。活 
人书曰。时医每见喘急。不将麻毒外出。发表清火。而徒用苏子顺气等药。不反耗其血气而 
致变。曰有 毒痰喘甚者。宜用栝蒌仁。桔梗。花粉。海石。金沸草等药。消痰清火。如痰 
逆壅盛者。可用牛黄珍珠散。气虚者加人参立应。楼全善曰。鼻孔掀开。黑如烟煤。或鼻尖 
连人中生疮枯焦。或鼻干胸高者。皆肺绝也。急则三日。缓则十二日。死于丙丁日火克金 
也。至于发直如麻。头汗如油。鼻煽如炉。腹胀如鼓。面青唇黑者。死更速。 
三拗汤(见前) 
羚羊泻白散 
生桑皮 地骨皮 甘草 羚羊角 
珠黄散 
珍珠 牛黄 
等分为末。灯心汤冲服。 

卷二
咳嗽
属性:麻疹发自脾肺。故多咳嗽。若咳嗽太甚者。当分初没治之。初起咳嗽。此为风邪所郁。以升 
麻葛根汤加前胡桔梗苏叶杏仁治之。已出咳嗽。乃肺为火灼。以清金宁嗽汤主之。 
廉按云治之。不必加减也。云主之。当随症加减也。 
升麻葛根汤(见前) 
清金宁嗽汤 
橘红 前胡 甘草 杏仁 桑皮 川连 蒌仁 桔梗 浙贝 

卷二
喉痛
属性:疹毒热盛。上攻咽喉。轻则肿痛。甚则汤水难下。最为可虑。表邪郁遏。疹毒不能发舒于外 
。致咽喉作痛者。元参升麻汤主之。里热壅盛。或疹已发于外。而咽喉作痛。以凉膈消毒 
饮主之。 
元参升麻汤 治表郁喉痛 
荆芥 防风 升麻 粘子 元参 甘草 
凉膈消毒饮 
荆芥 防风 连翘 薄荷 黄芩 栀子(生) 甘草 粘子 芒硝 大黄(生) 
加灯心 

卷二
失音
属性:失音者。乃热毒闭塞肺窍而然也。疹初失音者。元参升麻汤主之。疹已发而失音者。加减凉 
膈散主之。疹没后声哑者。儿茶散主之。 
元参升麻汤 见喉痛 
加减凉膈散 
薄荷 栀子(生) 元参 连翘 甘草 桔梗 麦冬 粘子 黄芩 
儿茶散 
硼砂(二钱) 孩儿茶(五钱) 
共为细末。凉水一盏。调药一匙服之。 
廉按喉痛。可于元参升麻汤内。再加射干。山豆根。其余随症加减。疹后失音而至不能出声 
者。名哑 。多不治。宜用甘。桔。元参。粘子。蝉蜕。射干。黄芩。花粉。杏仁。卜子。 
沙参。麦冬。川贝。竹肉。山豆根之类。或以竹沥八匙。姜汁二匙冲服。再用丹参茯神。石 
菖蒲。麦冬。花粉。桔梗。陈皮。甘草。诃子肉之类。痰盛。加川连蒌仁。羚羊或牛黄散吹 
入终不开声者。不救。若但声音低微不清。与此不同。养阴润肺自愈。又有其声哑嗄。默睡 
不食上唇有疮。则虫蚀其肺。下唇有疮。则虫蚀其肛。上下不定。名为狐惑。此由内热生虫 
。水谷久虚。虫无所食。故内食脏腑及肛。而外见唇口也。此候最恶。治宜黄连化 丸主之 
。便结桃仁承气汤加减服之。先用苦参煎汤洗之。后用末药敷治。京山郭某有子患此疹向系金 
竺天医治。病既大危。令其生邀余看视。其声哑嗄,呛饮。上下唇内。及舌上。舌根。喉间 
。俱有疮。其脉软微。余决为不治。果死。 
牛黄散 
牛黄 青黛 黄柏 硼砂 雄黄 冰片 
共为末。先用薄荷汤。漱咽后次入神效。 
黄连化 丸 治狐惑疮。 
黄连(二钱) 芦荟(一钱二分) 干蝉(一钱二分) 芜荑(一钱五分) 川楝子肉(一钱) 
加槟榔。雄黄。青黛。黄芩。胡连 
共为末。用乌梅洗净去核。捣膏和丸米汤下。或杏仁汤下。 
清热黄连犀角汤 治狐惑。 
犀角(二钱磨冲) 黄连(一钱) 木香(三分研冲) 乌梅(四个) 
桃仁汤 治狐惑 唇口生疮。声哑不出。 
桃仁 槐子 蕲艾(各三钱) 
枣十个。水二钟。煎至一钟。分二次服。 
狐惑疮末药 
川连 黄柏 青黛 槟榔(各一钱) 雄黄 杏仁 使君子肉(各一钱五分) 
石膏(五钱) 芜荑 松花(各七分) 枯矾(五分) 
共研细末。先用香油调成块次用凉水调薄涂疮上数次自愈。亦可加兰香叶烧存性研末。共调 
。此方再加胡连。芦荟化虫丸。可治鼻疳。 

卷二
牙疳
属性:廉按。牙疳为麻后之大症。此编不见者。见于外科牙部也。口臭生疮。为牙疳之兆。白虎汤 
。清胃散。主之。戴元礼用甘桔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若兼泄泻。脾虚有湿者。加味连 
理 
汤。外以姜柏散抹之。阴虚者。甘露饮主之。经曰。上牙疼阳明受热。下牙疼肾虚不能制火 
。大抵胃热即血热。治宜凉血清胃。各根据经络加引经药。上正四牙属心。加川连。麦冬。下 
正四牙属肾。加黄柏。知母。上边四牙属胃。加葛根。川芎。下边四牙属脾。加升麻。白芍 
。上左尽牙属胆。加连翘。胆草。下左尽牙属肝。加柴胡。栀子。上右尽牙属大肠。加枳壳 
。大黄。下右尽牙属肺。加黄芩。桔梗。上下牙床肿。凉膈散加石膏。知母。升麻 
。内床 
曰齿。外板曰牙。牙齿肾之标。若齿缝疏豁。动摇脱落。六味地黄丸主之。口糜者。口中糜 
烂或时出血。宜清心脾胃。三经之火。兼润大肠。用金花消毒饮为主。化毒汤。清胃散俱可 
用。阴虚有火者。犀角地黄汤加麦冬。元参。或甘露饮主之。至若脉弱热微。唇白形寒。口 
中不臭。下利。不思饮食。此由脾虚火炎。宜用理中汤。外以上桂末吹之。牙宣者。口臭龈 
肿。牙缝出血。欲成牙疳也。宜清胃化毒等方加侧柏叶。或白虎汤加升麻。青黛。栀子。连 
翘。元参。丹皮。或用益元散。冷水调服。如阴虚火旺。用甘露饮牙疳者。上下齿腐烂也。 
此 
由阳明火毒。其症最危十死七八。必须内外兼治。内服犀角地黄汤。加葛根。川连。石膏。 
大黄。外以玉阿散。黄龙散调治。至于身体大热。面目浮肿。环口青黑。今日方见黑点。明 
日即至穿腮。落齿。鼻崩。唇脱。不能饮食而死。名曰走马。喻其速也。外面患处用猪肉贴 
之。吹口丹调治。或灸唇下陷中承浆穴。岐伯曰。口臭可治。鼻臭不医。鼻梁上发红点如珠 
不治。上唇龙门牙落者死。蒂中红肿。难于饮食者死。总之此症皆当以石膏重剂治之。必胃 
强能食。堪胜重剂。否则难治也。切忌冰麝。余有女学生金某之女。年二十余。见疹六七日 
俱已收没。惟鼻梁上一点未收。其色如珠。上唇龙门牙微痛。身亦微微潮热。前医以参麦六 
味 
汤治之。历五六日渐甚。其弟至余斋中乞方。余曰。此症甚危。非数日可愈余至其家。按脉 
。右寸关独强弦。余亦有余。余饮以白虎承气汤。兼生地。白芍。丹皮。黄芩。麦冬等药。 
连服十六大剂。其初所下者。如泄泻。或红或黑。至是始吐紫血数碗。鼻梁红点随散。齿痛 
亦愈。其人困倦已甚。奄奄若无生气。举家旁皇。余曰无畏。其病已愈。但补其元气可也。 
余饮以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麦冬。归身。白芍数剂。元气稍复。去人参。麦冬。服归芍六 
味汤五十剂而愈。此症若非用如此重剂。则必不救。然非余之学生。及其家之相信。余亦不 
敢担抬。甚矣。医之难也。然而认症不的而误药之。则又为杀人之刃矣。冯楚瞻曰。脉微无 
力脾虚。口不臭者。宜用理中汤之类。阴虚胃热。宜甘露饮加石膏。羸瘦阴虚者。六味地黄 
丸加犀角。总宜凭脉用药。勿执定麻为阳毒。盖诸病皆有始中终之殊也。牙床腐烂无脓血者 
不治。口臭涎秽穿腮破唇者不治。通口色白者不治。黑腐不脱牙落无血者不治。吹药涎从外 
出者生。涎毒内收者死。 
清胃散 治牙痛牙宣。口臭口疮。 
黄连 石膏 升麻 生地 丹皮 连翘 元参 甘草 粳米 
出血加侧柏叶 
白虎汤 统治牙症。见前。 
甘桔汤 
甘草 桔梗 
黄连解毒汤(见前) 
凉膈散(见前) 
加味连理汤 治麻后口臭。脾虚泄泻。 
黄连 干姜 人参 茯苓 白术(炒) 
姜柏散 
干姜 黄柏 
等分为末。干搽口内。温水漱口。 
甘露饮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黄芩 甘草 钗斛 茵陈 枳壳 枇杷叶 
金花消毒饮 治口糜。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清胃化毒汤 治麻后热极口疳。 
石膏 连翘 元参 银花 丹皮 芥穗 防风 花粉 广皮 山楂 甘草 地骨皮 
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 丹皮 白芍 
一方加黄连。黄芩。大黄。 
理中汤 
人参 白术(炒) 炮姜 甘草 
益元散 即六一散加辰砂五分。 
玉阿散 治走马牙疳。 
猫屎 
在屋上日晒雨淋风吹白色者。 存性。不拘多少。配冰片青黛少许。研为细末。敷上神效。 
如无真青黛。用靛青花水飞净代之。又一方。用蜗牛连谷 存性。研末吹患处立愈。 
缪氏黄龙散 治走马牙疳。 
黄牛粪尖(雄者佳)。 
存性。研末。每钱加冰片一分。擂匀。吹入牙根自愈。 
猪肉贴法 先用黄连煎浓汁。将生精肉切薄片投入黄连汁内片时。以猪肉贴患上。拔出积 
毒。猪肉干黑再易。换过数次即效。 
吹口丹 治穿腮落齿。鼻崩唇烂。神效。 
醋齐草(捣汁) 青草鹅屙(调汁) 
将二汁。同放于麻蚬谷内。于炭火上 过数次研末。加冰片。 子。尤妙。 
生 汤 治穿腮落齿唇脱鼻坏。 
黄 (三钱生) 粘子(三钱) 僵蚕(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五分) 
不拘帖数。神效。 
六一散 
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共研细末。冷水调服。不拘数目。 
搽牙散 治余毒攻牙。腐烂欲死者。 
木鳖子( 存性为君) 川贝(为臣) 月石(为佐) 白砒(少许制) 
共研细末用米汤拭净患处搽上。制砒法。用白砒入枳壳内。用线缠住。入好酒一盏煮去砒 
毒。 

卷二
呕吐
属性:麻疹呕吐由于火邪内迫。胃气冲逆也。须以竹茹石膏汤和中清热。其吐自止。 
竹茹石膏汤 
法夏 赤苓 广皮 竹茹 甘草 石膏( ) 加姜 
廉按刘河涧曰。胃膈热盛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忌用升麻。服之必喘。须以竹茹。葛根。 
西河柳。陈皮。石膏。甘草。姜炒。黄连之类。若痰吐如丝。或成块吐清涎而有白沫者。俱 
宜清肺消痰降火为主。朱丹溪曰。呕吐药。忌栝蒌仁。杏仁山栀萝卜子。又按初时固宜疏表 
。但不可过用升提药。至于麻后呕吐。有实有虚。经云。胃虚则吐是也。胃实宜消食清火。 
胃虚用七味白术散。理中汤。 
七味白术散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炙甘 木香 藿香 葛根 
理中汤 
人参 焦术 炮姜 炙草 
甚者加附子。 

卷二
泻泄
属性:麻疹泻泄。乃毒热移入肠胃。使传化失常也。治者切不可用温热诸剂。疹初作泻者。以升 
麻葛根汤加赤苓猪苓泽泻主之。疹已出作泻者。以黄连解毒汤加赤苓木通主之。 
升麻葛根汤(见前) 
黄连解毒汤(见前) 

卷二
痢疾
属性:麻疹作痢。谓之夹疹痢。因毒热未解。移于大肠所致也。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与赤白相 
兼者。悉用清热导滞汤主之。不可轻投涩剂。 
清热导滞汤 
山楂 浓朴 甘草 枳壳 槟榔 当归 酒芍 条芩 (酒炙) 连翘 粘子 
青皮 黄连(吴萸炒) 引用生姜。 
廉按。泄泻则云切不用温热诸剂。痢疾则云不可轻投涩剂。其丁宁惩戒之意深矣。余看麻疹 
数十年矣。泄泻痢疾从不见有虚症。但窃意麻后日久。或有脾虚而作泻痢者。必其脉弱唇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