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7-医学入门 >

第210章

577-医学入门-第210章

小说: 577-医学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入。 
x惊哑不语x 用密陀僧一味为末,茶调服一匕许。有因入山被虎蛇所逐,惊气入心络不语,服此立效。 
x血自皮肤溅出x 用煮酒瓶上纸,碎揉如扬花,以手捏在出血处即止。 
x咽塞呻吟不食x 昔华佗见一人病咽塞,食不下,呻吟,令取蒜齑并大酢三升饮之,果吐蛇一条而愈。 

外集·卷七治法
水火分治
属性:此子和以脏腑分湿火,比之以肥人寒湿生痰,瘦人热火生燥,以形体分言者尤精。 
肝胆由来从火治,三焦胞络都无异; 
火内阴外阳,主乎动也。凡动皆相火之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出于龙雷 
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然雷非伏不能鸣,龙非蛰不能飞,海非附地不能波。鸣、飞、波,皆动为火也。 
人之火,寄于肝肾。肝属木,肾属水,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 
阴而下也,故皆从火治。然人火同天也,而以为元气之贼者,人生恒动于欲,相火扇起,煎熬真阴,阴虚则病, 
阴绝则死。此戴人及东垣明言,不独张子和然也。 
肺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 
肠胃属湿,谓其水谷之海,停湿聚水之乡,实而不满。脾动胃化,上输清气,此经先得其湿。金肺清高, 
何属湿论?以其清气上升,则在天为云,在人为气;浊气下降,则在天为雨,在人为湿。 
肾与膀胱心小肠,寒热临时旋商议∶ 
心劳则伤其血,肾劳则损其精,精血一伤,水火偏胜,阴阳两虚,寒热时作。若胆与膀胱,实而不满, 
出而不入,伤寒寒热,皆从此经而出。言其治无定法者,以其寒热交差,治法不一也。 
恶寒表热小膀湿,恶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四经有热有寒时,攻里解表细 
消息,里热里寒宜越竭,表热表寒宜汗释。湿同寒,火同热,寒热到头无两说,六分分来火热寒,寒热中停真 
浪舌。热寒格拒病机深,亢则害兮承乃制。 
气之来也,既以极而成灾;则气之乘也,必以复而得平。物极则反,理之自然。姑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则 
肾水虽心火之所畏,亦不过防之而已;一或有亢,即起而克胜之矣。余脏皆然。以人事言之,我与彼亢,则彼必 
害我;我能承之,则彼反为我所制矣,此借喻耳。本论运气胜复,详《素问·六微旨论》。 
紧寒数热脉正邪,标本治之真妙诀。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当解表时莫攻里,当攻里时莫解表,表 
里如或两可攻,后先内外分多少。 
治湿无过似决川。 
火常有余,水常不足。然火有余者,邪火也。若真火护卫形骸,灌溉脏腑,得之则生,失之则死,衰之则病, 
即真阳也,岂能有余?水不足者,真水也。若邪水泛溢经络,为肿痛麻痹,痰痢疮毒,宜止下分消,犹如决川。 
其间精枯血竭,潮热虚弱,乃真水不足,心火独炎,宜滋阴补肾,最忌渗利。此治水之折衷也。 
此个筌蹄最分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夺醯鸡笑天小。 

外集·卷七治法
标本分治
属性: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不知标本,是谓妄治。 
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中湿土坐,厥阴从 
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 
将火湿分,掣开轩岐无缝锁。 

外集·卷七治法
标本论
属性:天阳无圆,气上外升,生浮昼动,轻燥六腑;地阴有方,血下内降,杀沉夜静,重湿五脏。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 
本。各脏腑之经络,在外为标,在内为本。更人身之气为标,血为本。以病论之,先发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 
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虽病有十数,证皆去矣。谓如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亦先治轻病,后治重病。如是则邪气乃伏,盖先治本故 
也。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治大小便,次治 
中满,谓尤急也。又如先病发热,加之吐利大作,粥药难入,略缓治热一节,且先定呕吐,渐进饮食,方兼 
治泻;待元气稍复,乃攻热耳。此所谓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也。(推其至理,先治其标,亦先治其本也。) 
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吐泻之外,其余皆先治其本,不可不慎也。假令肝受火之邪,是从先来者为实邪,实则 
泻其子也。然非直泻其火,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火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 
邪,虚则补其母,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又《经》云∶工为标,病为本。但标本已得,邪气乃 
服。(治疗不相应者,谓之标本不得。)谓医工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大法)。若反理到行,所为 
弗顺,岂惟治人,而神气受害。病者当去故(医)逆理之人,宜就新(医)明悟之士,乃得至真精晓(之医) 
以全已也。此二法乃治病之至理,诚医之良规也。 

外集·卷七治法
求本论
属性:将以施其疗病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盖疾 不离阴阳二邪,风热火病属阳,湿燥寒病属阴。苟不求而 
治之,则阴阳邪气滋蔓而难制矣。(久而传变,不胜其众。)今夫厥阴为标,风木为本,风邪伤人,掉摇螈 , 
卒露强直之病生焉。少阴为标,君火为本,热邪伤人,疮疡暴下,水液混浊之病生焉。少阳为标,相火为本, 
火邪伤人,躁扰狂越,如丧神守之病生焉。善为治者,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火淫所胜, 
平以咸冷。以其病本于阳,故必求其阳而疗之。太阴为标,湿土为本,湿邪伤人,腹满身肿,诸痉强直之病生 
焉。阳明为标,燥金为本,燥邪伤人, 郁皴揭,诸涩枯涸之病生焉。太阳为标,寒水为本,寒邪伤人,吐 
利腥秽,诸寒收引之病生焉。善为治者,湿淫所胜,平以苦热;燥淫所胜,平以苦温;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以其病本于阴,故必求其阴而治之。如是而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盖天之三气,其气自上而下,在人足三阳经受之;地之三气,其气自下而上, 
在人足三阴经受之。太阳寒水证,其脉浮而紧。紧者寒水之本也,浮者太阳标也。发于三阳经,急以辛热之药, 
攻本之紧,估以甘寒轻剂,解标之浮。由经入腑,又当审脉之浮紧。若紧去浮在,是浮入腑也,以寒药解之; 
浮去紧在,是紧入腑也,以热药攻之;浮紧不去,是浮紧俱入也,仍以热药攻其本,寒药解其标。发于三阴经, 
急以辛热之药,攻本之紧,佐以甘寒重剂,解标之浮。由经之藏,又当审脉之浮紧。若紧去浮在,是浮入脏 
也,以寒药解之;浮去紧在,是紧入脏也;以热药攻之;浮紧不去,是浮紧俱入也,仍以热药攻其本,寒药解其 
表。少阴君火证,其脉沉而大。大者君火本也,沉者少阴标也。发于三阳经,则以辛寒之药,攻本之火;佐 
以甘温轻 
剂,解标之沉。发于三阴经,则以辛寒之药攻本之火,佐以甘温重剂解标之沉,少阳相火证,其脉浮而数; 
太阴湿土证,其脉沉而缓。本末同,故从本也。厥阴风木症,其脉沉而弦。阳明燥金证,其脉浮而短。本末 
与中不同,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抑论治法,各有其要,岂止于一端而已!其在表者,汗以发之;其在里者,下之夺之;其在高者,因而 
越之,谓可吐也; 悍者,按而收之,谓按摩也;脏寒虚夺者,治以灸 ;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血实蓄结肿 
热者,治以砭石;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气凝泣,病生于筋脉 
者,治以熨药。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终焉蠲其为病之邪者,无出于此也。昔者黄帝坐于明堂,受业于岐伯,传 
通于雷公,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纲纪万物,变化杀生,盖有不测之神,斡旋宰制于其间。病既本于此, 
为工者,奚可他求哉!又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求病机之说,与夫必求其本之理一也。 

外集·卷七治法
杂治赋
属性:纂《仁斋》及《编注病机》、《药性》等书。 
百病难逃乎八要, 
经曰∶病有八要。不知其要,病将安去?表、里、寒、热、虚、实、邪、正而已。 
治法必遵乎三法; 
新病去邪,大剂猛治;稍久去邪养正,宽猛兼治;久病药必平和,宽治缓治。 
正气在人,阳为表而阴为里,上古名言;邪气害人,表为阴而里为阳,仲景妙诀。实者脉盛、皮热、腹胀、 
前后不通是为五实,虚者脉虚、皮寒、气弱、泄利、少食。 
是为五虚。实者得汗便利则活,虚者糜粥入胃,泄止则生。凡言实者,皆指邪气;凡言虚者,皆指正衰。 
泄久五虚不治。 
新病多寒,久病反热。 
新病正气壮而属寒湿者多,久则五气衰而属湿热者多。即如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初病为寒,郁久则反 
热矣。惟初病过服凉药,久则为虚。 
内伤五邪,全要调停;外感六淫,须善汗发。 
五邪,正、微、虚、实、贼;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自火出, 
或外感风邪,久必归肝;或肾枯肝木妄动,血燥而为内风。故一切痹痛瘫痪等症,不可纯用风药。 
寒乃虚孽。 
诸阴为虚。《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伤寒多犯下虚之人,宜壮阳温散。 
暑耗气液精神,甘酸敛补常投(敛汗补虚;) 
湿伤皮肉筋骨,苦辛汗升暂咽。 
外湿宜汗。忌麻黄、干葛,宜羌活、苍术之类。经云∶土湿甚则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内湿宜渗, 
用猪苓,不效者宜升。经云;气升则水降。赋云∶春当散火升阳,夏须生脉益气。枳术丸、草蔻丸,宜可秋吞; 
异功散、浓朴温中汤,却堪冬饵。 
燥分实虚, 
实燥大便秘而腹胀急,宜量体通利;虚燥大便秘而腹不作胀,多属血虚,宜润之而已。 
火辨补泄。 
外感实火,宜分表里泻之;内伤虚火,宜分阴阳补之。赋云∶实火可泻,或泻表而泻里;虚火可补,或 
补阳而补阴。 
祛邪犹追盗蔻,歼魁而恕胁从;养正若待小人,正已而无过察。 
邪宜祛除,正宜安抚。痰不可吐尽,火不可降过,气不可耗极,血不可太补,湿不可利伤。过则剧,剧 
则变也。 
且如伤食积在肠胃,荡涤(下)自愈(也);停饮块居经络,消补兼行。口腹纵而湿热盛,燥脾 
土以复中气。 
内伤中虚,久则中寒。 
房劳过而相火动,滋肾水以固阴精。 
法当滋阴降火。但滋降过则损阳,中气愈虚,血无所化,则火愈盛而水愈涸矣。 
气有余而喘满痞塞,火轻可降; 
重者从其性而升之。 
血不足而吐衄怯痨,金分宜清。 
阴虚火动,火逼血而妄行,故宜清金。 
气病调气,而血有根据附;血病调血,而气无滞凝。 
赋云∶阳气为阴血之导引,阴血为阳气之根据归。但调气之剂,如木香、官桂、莪术、香附之类,以之调 
血而两得;调血之剂,如当归、地黄之类,以之调气而乖张。若瘀血滞气,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