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医学入门-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苓汤加半夏、槟榔。水呕,心下怔忡,先渴后呕者,赤茯苓汤;先呕后渴者,猪苓汤;
水入即吐者,五苓散。
腥臊熏心多瘀血;
腥气、臊气熏炙,恶心呕吐,杂以涎血,此脓血聚于经中,所谓呕家有痈脓,不
须治,脓尽自愈。四物汤倍赤茯苓、牡丹皮;虚者,八珍汤加陈皮。
客风翻翻暑渴烦,
风邪在胃,翻翻不定,或郁酸水,全不入食者,不换金正气散、麦天汤、安脾丸
,不宜轻用参、术,补住邪气反甚。惟久病肋痛者,木克土也,方敢用六君子汤加青皮、芍
药、柴胡、升麻、川芎、砂仁、神曲。治水热者,小柴胡汤加青黛、姜汁,蒸饼为丸服。暑
吐烦渴,黄连香薷散、六一散加砂仁,或枇杷叶散、钱氏白术散。
气虚痞满虫痛切。
久病胃气虚弱,全不纳食,闻食气则呕者,四味藿叶汤,或四君子汤去茯苓,加
香附、参、 ;胸痞短气者,调中益气汤;胃虚寒痰作呕者,增半汤。虫吐,时常恶心,胃
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暂止,饥则甚者,胃中有蛔也,二陈汤加苦楝根、使君子、白术、
乌梅,或用锡灰、槟榔等分,米饮调服亦可。凡吐菜汁者,死。此是乍然呕吐,非翻胃
比也。又船晕大吐,渴饮水者,多死,惟童便饮之最妙。
x呃逆x
呃逆分不足有余,
不足,因内伤脾胃及大病后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软;有余,因外感胃燥及大
怒、太饱,多面红,肢热,便闭。有余可治,不足者危。
不足火炎阴气虚;
火乃元气之贼。人之阴气根据胃气而养,胃土受伤,则木气侵之,阴火所乘,不得
内守,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乃虚之甚也。膏粱湿热者,十味小柴胡汤,吞单黄柏丸,
或调益元散;胃火善食者,小半夏汤加山栀、黄芩吐之;火盛者,益元散加黄连、黄柏;自
利,更加参、术、白芍、陈皮。久病滞下及妇人产后,从脐下逆上,夜分转甚者,皆属阴虚
,四物汤加知、柏、陈皮、竹茹。
劳役伤脾故有此,
贫苦大劳火动,浊升清陷者,补中益气汤,或合生脉散加黄柏、附子少许;挟
房劳者,琼玉膏;肾气不归元者,九味安肾丸。
久病寒搏火为辜;
极是危证。脉数为火刑金,必死。凡伤寒吐下及杂病久,每呃逆者,皆火欲上行
,
为胃中寒邪所遏,故搏而有声,俱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汤、理中汤倍参。久者,三香散
,或木瓜根煎汤呷之。中虚昏聩脉结者,炙甘草汤救之。
有余饱食(填寒胸中)失升降,
二陈汤加枳壳、砂仁。
痰郁何由得泰舒?
痰闭于上,火动于下,无别证,忽然发呃从胸中起者,芩连二陈汤,或只陈皮
、半夏,姜煎服,或人参芦煎汤吐之。停痰,或因怒郁瘀热者亦宜。盖参芦泻肺,肺衰气降
,而火土复位矣。七情气郁者,木香匀气散,用萝卜煎汤下,苏子降气汤。
阳证失下多潮热,
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宜寒药下之,大柴胡汤。阳极脉微将脱者,宜凉膈散、解
毒汤,养阴退阳,不可大小。
汗吐下后(胃)热未除;
小柴胡加橘皮、竹茹,或橘皮竹茹汤、单泻心汤。
有余涌(吐)泄(平人食物太速
,饮水入肺,
喜笑太多,亦属有余。食呃、笑呃,以纸捻鼻嚏,或久闭气可止。水呃,小陷胸汤、小青龙
汤去麻黄,清之利之而已不足补。)
补有温平凉莫拘。
凡汗、吐、下、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脾胃阴火上冲者
,当平补;挟热者,宜凉补。《局方》率用丁、附温暖助火,损不足而益有余,宜乎呃逆之
必死也!
x膈噎x
三焦枯槁成膈噎,
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疏》云∶膈有拒格意,即隔食反胃也。《玉
机》云∶噎塞大便不通,通幽汤。故以膈噎为题。《局方》以噎近咽,膈近胃,而遗下焦,
又妄分十膈五噎,皆非经旨。病因内伤,忧郁失志及饮食淫欲而动脾胃肝肾之火;或因杂病
,误服辛香燥药,俱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其槁在上焦贲门者,食不能下,下则胃脘当
心而痛,须臾吐出乃止。贲门,即胃脘上口,言水谷自此奔入于胃,而气则传之于肺也。其
槁在中焦幽门者,食物可下,良久复出。幽门与中脘相近,言其位幽僻,胃中水谷自此而入
小肠也。其槁在下焦阑门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阑门脐下,拦约水谷,分入膀胱、大肠
而为粪溺。是大小肠、膀胱,乃气血津液流通之道路也。
阳火上升有虚热;
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能便,膀胱热结则津液
涸。三阳热结,脉必洪数有力,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复
出,乃阳火上行而不下降也。实火,黄连解毒汤加童便、姜汁,或益元散入姜汁,澄白脚为
小丸,时时服之,温六丸尤妙。甚者,陶氏六一承气汤、人参利膈丸。虚火冲上,食不入者
,枳梗二陈汤加浓朴、白术及木香少许,或古萸连丸;渴者,钱氏白术散;大便闭者,导滞
通幽汤,或参仁丸、麻子仁丸。当噎未至于膈之时,便宜服此防之,膏肓之疾,岂可怠忽!
间有身受寒气,口伤冷物,以脾胃火衰,膈上苦冷,肠鸣,脉必滑微,宜暂用丁香煮散、五
膈汤、五噎汤、单附子散以劫之。若不求其本,偏认为寒,概用辛香燥药,必至烁阴不救。
为痰为积本七情,
古云∶膈噎神思间病,惟内观养之。盖七情火郁,熏蒸津液,为痰为积,积久则
血愈衰。《针经》曰∶怒气所至,食则气逆不下;劳气所至,为膈噎、喘促;思气所至,为
中痞,三焦闭塞,咽嗌不利。痰饮脉滑或伏,二陈汤、古参夏汤、化痰丸、栝蒌实丸,或用
黄连、吴萸、贝母、栝蒌仁、牛转草,水煎;食积脉滑而短,枳术丸加黄连、陈皮、半夏,
或狗米平胃丸、虎脂平胃丸,或用保和丸二钱,加姜炒黄连三钱、山楂二钱为丸,麻仁大,
胭脂为衣,每六十丸,人参煎汤,入竹沥下。七情郁结,脉沉而涩,饮食喜静,胸背痛者,
四七汤、温胆汤;痞满烦闷,微嗽,二便不利者,分心气饮、四磨汤,或木香、槟榔二味等
分为末,白汤下;伤神不睡者,十味温胆汤、朱砂安神丸;腹胀肠鸣者,木香匀气散;有积
聚者,阿魏撞气丸;恶闻食气者,五膈宽中散。
气血两虚多口沫;
沫大出者,死。气虚不能运化生痰者,脉必缓而无力,四君子汤;大便闭,加芦
根、童便;气虚甚者,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酒毒,加甘庶汁;单人参汤、人参膏尤妙。
血虚不能滋润生火者,脉必数而无力,四物汤加童便、竹沥、姜汁;大便闭,加桃仁、红花
;有瘀血,加牡丹皮、韭汁;防生虫,加驴尿;血虚甚,加干姜;血燥,加牛、羊乳汁,不
可以人乳代之,盖人乳反有七情、饮食之毒火故也;气血俱虚者,八物汤主之。
金水二脏须扶持,
血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气有养,阴血自生,津液传
化合宜,何膈噎之有?肾气丸主之。
益阴养胃是总诀。
不问虚实,俱以益阴养胃为主,庶免后患。通用二陈汤加童便、竹沥、姜汁、
韭汁;有热,加土炒芩、连、栝蒌、桔梗;七情,加香附、川芎、木香、槟榔;不纳食,加
麦芽、神曲;热结食反上奔,加大黄、桃仁;气虚,合四君子汤;血虚
,合四物汤。杂方∶烧
针丸、杵糠丸、紫金锭、霞天膏、神仙夺命丹、古阿魏散,或灵砂,烧酒下。凡五十岁后,
血枯粪如羊屎,及年少不淡薄饮食、断绝房室者,不治。
x关格x
与呕吐、膈噎、淋证参看。
关不小便格吐逆,
经云∶人迎脉大于气口四倍,名曰格;气口脉大于人迎四倍
,名曰关。
上寒下热中焦窒;
关,乃阳不下,以寒在胸中,塞而不入;格,乃阴不上,以热在下焦,寒而不
出。上下不通,三焦撩乱,中气不足,阴阳不能相荣,
故既关且格。中虚者,补中益气汤加
槟榔以升降之;中虚痰盛者,六君子汤去术,加柏子仁及麝少许;虚甚,吐利俱不得者,既
济丸。
吐提其气非为痰,
关格与噎秽稍异,胃中觉气有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宜二陈汤,
加木通,吐其横格之气,不必在出痰也。
或治下焦不可执。
古云∶关格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经云∶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言
火逆上而为呕吐,非膈上所生,独为关,非格也,大承气汤下之。若但吐而不得小便者,胃
苓汤。有膏粱积热,损伤北方真水者,滋肾丸主之。忌用淡渗利水之药,详前淋证。凡关格
见头汗者,死。
证虚柔实则刚,
阳极则为刚 ,多类风证,宜清热化痰祛风;阴极则为柔 ,多类厥证
,宜温补化痰降火。此丹溪胃实则为刚,虚则为柔,皆危证也。余详伤寒。
口噤不醒通身强。
病发则身强不醒,痫病发则身软时醒。 、痫相似,而实不同。
内外因皆挟痰火,
或外因风邪,或内因七情,皆必挟痰火而后发 。痰壅发 不醒,或只
手足搐
搦,左右动摇,宜祛风导痰汤,加竹沥、姜汁。风痰盛者,败毒散加防风、天麻、黄芩、全
蝎、生姜、薄荷,或通圣散加人参、柴胡,间服寿星丸,姜汁、竹沥下。火盛则遍身战掉,
犹火炎而旋转也。火能燥物,而使气液不足,宜四物二陈汤,加芩、连、知、柏、竹沥、童
便
,补而散之。实火则胸满,口噤切牙,脚挛,卧不着床,大便闭者,大承气汤下之,仍忌
风药。盖火为风燥之本,能治其火,则风自散,而燥自润矣。
郁闷诸虚甚则亡。
七情郁闷者,乌药顺气散、八味顺气散主之。诸虚绝无风邪,而筋脉挛急,角弓
反张者,乃
气血虚脱,无以主持养筋,此等尤不可纯用风药。经曰∶诸 强直,皆属于湿。湿极反
兼风
化制之,实非风也,虚也。故又有言曰∶虚为本,痰火外邪为标。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
竹沥,或六君子汤加黄 、附子、柴胡;血虚者,四物汤加防风、羌活,或大秦艽汤。
病比痫更重,甚则因而昏死者有之。
痫
痫与癫狂相似,但痫病时发时止,邪流五脏;癫狂经久不愈,邪全归心。
痫有阴阳只是痰,
内伤最多,外感极少。盖伤饮食,积为痰火,上迷心窍;惊恐忧怒,则火盛神不
守舍,舍空痰寒。丹溪云∶痫因痰寒心窍,发则头旋卒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强直
,叫吼吐涎,食顷乃醒。病先身热脉浮在表者,阳痫,属六腑,易治;病先身冷脉沉在里者
,阴痫,属五脏,难治。若神脱目瞪,如愚痴者,不治。
时师何必究五三。
痫久必归于五脏∶肝痫面青,摇头喜惊,作鸡鸣状;心痫面赤口张,摇头马嘶;
脾痫面黄下利,吐舌羊吼;肺痫面白吐沫,腹胀牛吼;肾痫面黑直视,如尸猪叫。此五痫,
病状偶类之耳,其实痰、火与惊三者而已。小儿风、惊、食三痫,见五卷。
痰挟火与惊多少,
肥人多痰,动则有声,沫出。风痰,星香散加全蝎三枚,姜煎服,或追风祛痰丸
、五生丸。惊痰,紫石散、惊气丸、抱龙丸、三痫丸、引神归舍丹、寿星丸;因怒者,
顺气导痰汤加菖蒲、辰砂;因忧思者,妙香散;食痰,醒脾散。瘦人火盛面赤者,防风当
归饮、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