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7-医学入门 >

第111章

577-医学入门-第111章

小说: 577-医学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雨行湿,汗透沾衣,多腰脚肿痛。有自内得者,生冷酒面滞脾,生湿郁热,多肚腹肿胀。西 
北人多内湿,东南人多外湿。 
内外又分上下中。 
湿在上宜微汗,在中、下宜利二便或升提。 
初入身沉(重)多困倦, 
或肢节痛,或一身尽痛,甚则湿聚为痰,昏不知人,为直视,为郑声。 
上熏喘咳(茯苓汤)目如蒙。 
首位高气清,湿熏则如有物以蒙之也,单苍术膏妙。 
着脾(浮黄)肿胀(满或脐下硬,退黄丸)大便泄, 
术附汤、三白汤、渗湿汤。 
着肾脚腰小便浓。 
湿,下先受之,故腰脚挛痛,独活寄生汤、当归拈痛汤、肾着汤、 
青娥丸。 
治外微汗通经络, 
微汗,防己黄 汤,或羌活胜湿汤;无汗者,五苓散加苍术;通经络,神仙飞步 
丹、乳香黑虎丹。 
治内渗(小便)利(大便)为妙工。 
渗剂,五苓散。黄,加茵陈一倍;身痛,加羌活一倍。湿盛膨胀者,又当以车前 
、木通、葶苈利水行气为君,而以参、术、茯苓为佐;或以二术为君,而以利水药为佐。湿 
郁肢胀,或遍身浮肿者,皆自内而出也,量虚实利之,不敢利者,退黄丸妙。 
四气相兼(兼中兼感)湿热甚, 
除湿汤。兼风,合桂枝汤,或古防风汤、败毒散;兼寒,合五积散,或古姜附汤 
;兼暑,合五苓散。大抵百病兼风,则必恶风、有汗、眩晕;兼寒则必恶寒无汗或挛痛;兼暑则 
必面垢烦渴;兼湿则必肿满沉倦。四气互相兼并,唯寒湿、湿热为病,湿热尤多。以尿赤有渴为湿 
热,多黑瘦膏粱之人;以便清不渴为寒湿,多肥白淡食之人。昔有专用五积治寒湿,防风通 
圣散治湿热,宜哉! 
清热燥湿兼补中。 
此治湿热法也。凡内伤劳役、七情、饮食,以治脾亏火动,肺金受 
伤,则木旺侵 
脾,令饮食不化,郁为痰积,甚则腹胀浮肿。实者下之;虚者补脾利湿消导,兼以清热,清 
燥汤是也。湿胜筋痿,热胜筋缩者,尤宜。 
通用(内外湿热)燥脾并升散, 
燥脾枳术丸、大安丸、单苍术丸、升阳除湿汤。通用二陈汤,或平胃散加桑白皮 
为主。湿在上焦,加羌活、苍术微汗;有热,加黄芩。中焦湿,加猪苓、泽泻渗利;热,加 
黄连。下焦湿,加升麻、防风升提;热,加防己、黄柏、龙胆草。肥人多湿,加苍术、滑石;瘦人多 
热,加芩、芍。沉困,加参、术,又四制苍柏丸,三精丸。 
实者大便方可攻。 
元气实而湿热甚者,导水丸或除湿丹、舟车丸。 

外集·卷四杂病提纲
外感
属性:燥有内外属阳。 
明外因时值阳明燥令,久晴不雨,黄埃蔽空,令人狂惑,皮肤干枯屑起。内因七情 
火燥,或大便不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劳竭精,或饥饱劳逸损胃,或炙爆酒 
酱浓味,皆能偏助火邪,消烁血液。 
总来金被火相刑; 
六气,风、热、火属阳,寒、燥、湿属阴。但燥虽属秋阴,而反同风热火化。盖 
火盛则金被热伤,木无以制而生风,风胜湿,热耗津。入肝则筋脉劲强、紧急口噤,发为风 
痫,或手足瘫痪偏枯,或十指反而莫能搔痒,或为雀目内障;入心则昏冒僵仆,语言謇涩; 
入脾则隔满不食,或善饥而瘦,或伤积变为水肿腹胀;入肺则毛焦干疥、 
郁咳嗽;入肾则津液竭而烦渴,及骨蒸秘结。总皆肺金所主,阳明 
与肺为表里也。 
皴劲渴秘虽风热,表里俱宜润卫荣。 
表病皮肤皴揭。四物汤去川芎,合生脉散加知、柏、天花粉,或单天门冬膏。如 
筋挛不能运动者,大秦艽汤。里病消渴,活血润燥,生津饮。燥结,因肝木自旺,或肺风入 
大肠者,曰风燥,搜风顺气丸。因脏腑积热,或久病郁热者,曰热燥,四顺清凉饮、当归龙 
荟丸。因脾胃伏火,便闭不食者,曰血燥,四物汤加大黄、桃仁,或为丸服;大便偏秘者, 
导滞通幽汤;小便偏秘者,导气除燥汤。阴虚火燥者,曰虚燥,单黄柏丸、补阴丸、肾气丸 
。劳役气虚燥者,补中益气汤。通用四物汤去芎为君,天、麦门冬为臣,栝蒌为佐,升麻、 
红花、甘草为使。风,加秦艽或牛膝;热,加黄芩;血,倍生地;渴,加天花粉、五味子; 
闭结,加大 
黄、郁李仁、麻仁;气虚,量加参、 ;阴虚,加知、柏。大抵宜甘寒润剂,忌辛香动火及 
一切发汗之药。经曰∶燥者润之,养血之谓也。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润则血旺,而气 
液为之宣通,由内神茂而后外色泽矣。然积液固能生气,积气亦能生液。常用气虚者琼玉膏 
,津虚者单五味子膏,血虚者地黄膏。凡病遇天燥,亦宜量加此等润剂。 

外集·卷四杂病提纲
外感
属性:火因内外分虚实。 
外因邪郁经络,积热脏腑,此为有余之火;内因饮食情欲,气盛似火,此为有余 
中不足,阴虚火动,乃不足之火。大要以脉弦数无力为虚火,实大有力为实火。 
性暴无常主病多; 
火病死人甚暴,变化无常,一动便伤元气,偏胜移害他经。《内经》病机十九条 
而属火者五,刘河间推展五运为病,属肝者,诸风之火;属脾胃者,诸湿痰火;属心肺者, 
诸热实火;属肾者,诸虚之火;散于各经,浮游之火;入气分,无根之火;入血分,消阴伏 
火。故曰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 
实火渴闭热无间, 
实火内外皆热,口渴,日夜潮热,大、小便闭。 
虚热有间口无何; 
虚火潮热有间,口燥不渴。 
泻实补虚升且降, 
实火,因外感邪郁在表者,九味羌活汤;半表里,小柴胡汤;入里,大承气汤; 
燥渴,白虎汤;因金石炙爆者,黄连解毒汤、防风当归饮、三黄丸、大金花丸;狂者, 
黑奴丸。虚火气虚火盛,因劳倦伤胃,无力身热,宜保元汤,补中益气汤加芍药、黄柏,或四君 
子汤渗之。如大病及吐泻后,身热如焚,命门脉脱,为阳衰之病,宜以辛热温养其火,则热 
自退,附子理中汤、霹雳散主之。血虚火动,因伤色欲,午后发热,宜四物汤、滋阴降火 
汤、加味逍遥散、肾气丸、人中白散;若肾水受伤,生地、玄参煎膏主之;相火旺甚,气从 
脐下起者,正气汤、坎离丸;如气从涌泉穴起入腹者,虚极难治,四物汤加白马胫骨,降 
阴火以代芩、连,或人中黄亦好。外用附子末,津调涂足心。亦有湿热郁者,饮食郁火,因 
内伤生冷及饮食不化,抑遏阳气于脾土,四肢热如燎,以升散之剂发之,升阳散火汤、火郁 
汤、泻阴火升阳汤。七情五志火起,宜随各经调之。大怒火起于肝,则手掉目眩,清肝汤 
加龙胆草,古茱连丸;醉饱火起于胃,则痞塞肿满,泻黄散、戊己丸、单石膏丸;悲哀火起 
于肺,则气上贲郁,泻白散加黄芩、葶苈,单黄芩丸,单苦参丸;房劳火动于肾,则骨蒸潮 
热,大补阴丸、滋肾丸、单黄柏丸;心火,轻则烦热痛痒,单泻心汤,重则自焚面青,发躁 
,脉绝暴死,故曰五志之火,动极不治。总论虚火可补,实火可泻;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 
而升之。君火正治,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相火反治,不可以水湿折,惟从其性 
而伏之。即如实火发狂,宜三黄、硝黄正治;虚火发狂,先与姜汤,然后补阴,其火自降。 
凡火盛不可猛用凉药,必酒炒过,或兼温散甘缓。又有可发汗者,风寒生冷郁也。 
君相民皆静且和。 
五行惟火有二,心为君火,一身之主;肾为相火,游行于身,常寄肝胆胞络三焦 
之间。又膀胱为民火,亦属于肾,此皆天赋不可无者。若五志之火,则由于人,是以内伤火 
多,外感火少,噫!火不妄动,动由于心。静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 

外集·卷四杂病提纲
内伤
属性:调理脾胃湿与热 
脾性湿,主乎血,阴也;胃火化,主乎气,阳也。太湿则气滞,太干则血燥,湿 
热调停则能食能化,而气血生旺。苟或寒湿伤脾,则停饮难化,或不思食;燥热伤胃,则 
停食不消,或善食而瘦。由是脾胃不和,交相为病,胃变为寒,脾变为热。大概以脉浮缓 
而迟,或带紧为寒湿;脉浮缓而实,或细而数为燥热。又肥人多湿,瘦人多热,更参以饮食 
浓薄可也。 
且按心口疼不疼, 
劳伤,手按心口不痛;食伤,手按心口刺痛。 
食伤初寒久则热,劳倦初热久寒生。 
劳倦伤,初起热中,宜甘温补中;久变寒中,宜辛热温中。饮食伤,初起寒湿, 
宜辛燥消导;久为湿热,宜辛甘苦寒润之。 
热病(胸多)火痰(眩)晕吐 
痿(或大便闭),湿病肿胀泻难停;消补清热与燥湿, 
劳伤元气不足,宜补益;食伤邪气有余,宜消导;劳役饮食俱伤,补益消导兼行 
。其中或兼清热,或兼燥湿痰。补剂,补中益气汤主之。消导停食,枳梗二陈汤加山楂、麦芽 
,枳术丸。停饮,胃苓汤加半夏,化痰丸。清热,小调中汤、橘皮竹茹汤、凝神散、三黄 
枳术丸、保和丸。燥湿,二陈汤、六君子汤、理中汤、生胃丹、单苍术膏。 
乘胜虚实脉堪凭。 
脾胃为五脏主,风寒暑湿燥五气偏胜,亦能损伤。假令脉弦,风邪所胜,胃风汤 
黄建中汤、三白汤;脉洪,热邪所乘,泻黄散、清胃散、调胃承气汤;脉涩,燥邪所乘, 
八珍汤、钱氏白术散;脉沉细,寒邪所乘,益黄散、人参养胃汤丸、附子理中汤丸、补真 
丸;脉缓濡无力,或时隐伏,正气虚而损也,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脉缓太过,湿邪自甚 
也,平胃散。 

外集·卷四杂病提纲
内伤
属性:诸气皆因火作孽 
七气,喜、怒、忧、思、悲、恐、惊。又曰九气者,挟外感寒热而言也。人身阴 
阳正气,呼吸升降,流行荣卫,生养脏腑。惟七情火炎伤肺,闭塞清道,以致上焦不纳,中 
焦不运,下焦不渗,气浊火盛,熏蒸津液成痰,痰郁成积,初起宜四七汤、七气汤,辛温消 
散;稍久,宜二陈汤,加芩、连、山栀,或当归龙荟丸、木香槟榔丸,辛凉以折之。最忌辛 
香助火耗气之剂,虽木香亦好上升,必佐以知母、黄柏。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 
火,其热为甚,自觉其冷,非真冷也。 
间伤生冷与寒热; 
挟伤饮食生冷,呕逆积痛者,治中汤,加木香,或蟠葱散、丁香脾积丸。或七情 
后过饱,大实痛者,煮黄丸;因七情过饥,胃脘痛者,四君子汤,加木香。挟寒则腠理密而气 
敛于中,五积散;入里,四逆汤。挟风,分心气饮。挟风寒犯脑,羌活附子汤。挟寒湿,五 
苓散。五苓能升降诸气,通利三焦,非特分利而已。凡此热剂,明知口伤冷物,身受寒气而 
后敢用,亦变法也。高阳生专谓冷生气者,泥矣。挟暑热,则腠理开而汗泄于外,黄连香薷 
散加蓼根,或清暑益气汤,加木香。 
喜(乐)恐(惧)惊(吓)劳(动)散真元, 
喜动心,气散不敛,过则健忘,归脾汤;恐伤肾,精怯不升,过则下焦胀满,三 
和散、补中益气汤;惊伤胆,神乱不定,过则怔忡失志,妙香散、十味温胆汤。此三者皆令 
真元耗散,多见不足之证。又劳则喘息汗出,亦令气散,尤宜补益。 
怒(恼)忧(愁)悲(哀)思(虑)逸(静)滞结。 
怒伤肝,气上逆,过则呕逆,枳梗二陈汤、绀珠正气天香汤,热者柴陈汤。忧伤 
肺,其气聚,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