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西方智典+智慧书+英雄宝镜+处世智慧+道 >

第40章

西方智典+智慧书+英雄宝镜+处世智慧+道-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摆脱俗务,便为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忙碌。他所需要的外界的激励,大多源于自
然的现象,对人生事物的思考,以及古今中外人的事功,这一切只有这类优异分
子才能充分欣赏、理解和同情。

    正因为有这类优异分子,那些伟人才真正地生活过,由于这类优异分子的存
在,那些伟人被看成是伟大的。对于那些伟人及其追随者,其他的人只是道听途
说,一知半解。当然,睿智人士的这一特点意味着他比其他人多一层需要,他需
要阅读、观察、研究、沉思、练习,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空闲时间。

    两个生命

    伏尔泰说得好:“没有真正的需要,就没有真正的乐趣。”自然、艺术和文
学具有不同的美丽,这些趣味之所以为那些人欣赏,而跟另一些人无缘,就是因
为前者有这些需要。把这些乐趣奉送给无此需要、也不会欣赏的人,好比期望白
发苍苍的老朽沉溺于热恋一般。具有这些天赋的人生活于两个生命之中,一个是
自身的生命,一个是睿智的生命。后一生命而且会逐渐被看作真实的生命,前一
生命只是当作导致睿智生命的手段而已。其他人则把这类肤浅、空虚而充满困难
的自下而上的自身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目的。智者会让睿智的生命获得优待:由于
洞察力的知识不断增长,睿智生命就像缓慢形成的艺术品一样,需要持之有恒、
长久的强烈感情,一种越来越完整的同一性。与这一生命相比,专注于达成自身
安乐的生命,纵然范围可以加宽,但绝对无法深刻化,它毕竟只是拙劣的表演。
然而,一般人把这类卑下的自下而上的自身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目的。

    可能的乐趣来源

    第一类是维持和满足“生命力”——诸如从食物、饮料、消化、休息和睡眠
所得来的乐趣。世界上有若干种族就以这些作为他们典型的民族性的乐趣。

    第二类是从“体力”得来的乐趣,包括步行、跑步、摔跤、跳舞、斗剑、骑
马,以及类似的体能活动,有的当作运动,有的成为军事生活或真实战争的一部
分。

    第三类是满足“感受力”或感性所得来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体验、欣
赏诗文或音乐、学习新事物、阅读、静修、从事发明、搞哲学等等。

    大家都明白,我们所运用的能力越为高尚,它所给我们的乐趣就越大,因为
乐趣总是涉及我们如何运用能力,而“快乐”就在于“乐趣”不断地重复。在这
方面,感性所带来的乐趣,无疑会超过其他基本的两类。其他两类在牲畜中同样
地存在,甚至更为显著。让我们跟其他动物有所区别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感性。

    我们的智力包括感性的各种形式,充足的感性使我们能享有心智方面的乐趣,
即所谓“知性的乐趣”。感性越为充分,乐趣就越大。

    心境平静的来源

    不管友谊、爱情、婚姻是如何的亲密,一个人完全要靠自己照顾自己,大不
了可以向孩子求助。在业务上,或是在情谊方面,你与一般人越是不需要接触,
你的生活就越为理想。寂寞和独处固然有其各种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马上一
一感觉出来,至少我们能够看到它们的藏身所在;另一方面,与人交往就包藏着
阴险奸诈。在表面上我们可能获得愉快社交的消遣,带来的却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大祸害。年轻人应该很早接受训练以便能够独处,因为独处是快乐和心境平静的
一个来源。

    心灵的内在财富是真正的财富

    上天赋予充分智慧的人是最快乐的,所以主观因素比客观条件对我们的关系
更为密切。客观条件无论是哪种,对我们的作用都是间接的、次要的,而且必须
经由主观因素,才得着落——这一真理,鲁西安(Lucian)表达得最好:

    心灵的内在财富是真正的财富,

    其他一切都可能弊多于利。

    (《警言》第12章)

    具有内在财富的人,并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就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之开
花结果,也就是他得以享用自己的财富。总之,他需要在一生中的每天每时,能
够保持“真我”。如果他有天分给全人类留下他的独特思想,那么只有一个准绳
决定他是否快乐——他能否充分发展他的才智,完成他的作品,其他都不重要。
因此,古今的伟大人物,都把不受打扰的闲暇,看作跟自身那么同样有价值。

    伟大的天分

    伟大的天分意味着一种性质很敏锐的活动,也就是对每一种痛苦都特别敏感
;而且,这种天分包含极为强烈的性情,观念范围大而生动,这就使得拥有者在
情绪上相应地表现那么强烈,其超出一般人的程度简直是无从比较的。

    在这世界上,能导致痛苦的事物,比之能产生快乐的事物,要多得多。天分
高的人,容易跟他人和他人的所作所为疏远。因为天分越高的人,所能发现他人
的天分就越少,他人喜欢的各种事物,他都觉得肤浅无趣,到处可以感觉到的
“补偿律”。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到另外一个例子,这是我们时常听到的,那就是
:才智有限的人说到底是最为幸福的,说来也不无道理,虽然他的命运并不值得
羡慕。

    人类的需求

    幸福研究大师伊壁鸠鲁把人类的需求分成三类。他的区分很精确。首先是自
然而必然的需求,例如食和衣。如果不能满足,便会导致痛苦,这类需求很容易
得到满足;第二类需求虽然合乎自然,但并不是必要的,例如满足我们的性欲。
我要补充的是,在戴奥基尼•;赖尔提斯的记述中,伊壁鸠鲁并没有说明是
满足哪些感官,因此我在这里所叙述的他的主张,比原文更为确定。这类需求比
较难于满足;第三类需求既非自然也非必要,这些需求包括奢侈、挥霍、讲究排
场和炫耀。这是没完没了的,非常难于满足。

    /* 68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二章处己之道(9 )

    财富的欲求界限

    要使用理性把我们对财富的欲求定出界限,纵然可以做到,但也是非常困难
的,因为没有一个绝对的或确定的财产数字,能拿来满足每一个人。这数字永远
是相对的,只是在他“所求”和他“所得”之间维持一个比例。要衡量一个人的
幸福完全依靠他得到什么,而不同时知道他希望得到什么,就好比只知道一个分
子式的分子,不知道分母,而要想得出它的数值,只会徒劳无功。一个人若是对
某些东西无希求,决不会觉得有所缺失,没有那些东西,他照样快乐。另一人比
他多一百倍的财物,只要有一件他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便会苦不堪言。事实上,
在这方面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平线,他所期望的只是他觉得可能得到的。
在他的地平线之内的每一件东西,如果他认为有信心可以得到,他会快乐,其间
要是发生阻碍,他就会觉得痛苦。在他地平线之外的东西,对他没有影响。

    财富的支配

    人们爱财是自然的,甚至是必然的。钱财像永不疲乏的海神,人们不管有什
么意愿,一时间决定要什么,他总是能立刻变成什么。

    我奉劝大家对于所赚来或是继承的钱财,应该小心保存。这一话题,我认为
是值得讨论的。人在一生开始之际,若有一笔钱能让自己独立,也就是无须工作
而能生活舒适(即使是足够个人而非全家),其益处是无法估计的。贫困像瘟疫
一样,紧紧地依附于人们的生活中,钱财能使人免于这一慢性病的侵害,它使我
们从自然命运的强迫劳动中解放出来。

    如果继承财产之人具有高度的智力,他又决心要从事跟赚钱不相配的事业,
这样的一笔遗产能达到最大的价值。人经由命运这么双重的赐赠,可以按天分而
生活,这样的人可以达到他人无法达到的成就,他的伟大作品可以促进大众的福
祉,给全人类增添光荣。另外有人可能会利用他的财富从事公益事业,这令人赞
佩。无数的人最终陷于贫穷,就是因为他们在有钱的时候,为了解除烦闷的压迫
感,大手花钱,以求得片刻的平静。

    适度的比较

    如果我们把自己在自己心目中的价值,和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作一个适度的
比较,对于促进我们的幸福将会大有帮助。在另一方面,别人对我们若有认识,
则发生在他们的意识中,并不在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只是我们在他们眼中所呈
现的人物,以及我们的形象对他们所引起的思想。但是这些对于我们并不是直接
的和立即的存在,只是对我们具有间接的影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受到那些
印象的指导。即使是这样,那些看法和行为对我们的影响,也只在于它们对我们
“心目中的自我”具有修正的作用。

    幸福的因素

    幸福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健康,其次就是维持独立生活和免于忧患的能力。一
方是前述的那些基本因素,另一方是荣誉、排场、勋位和名声。这之间无从比较
或补偿,不管我们怎样重视后者。若需要牺牲后者换取前者,没有人会犹豫的。

    当我们见到人们全力争取某些事物,费尽千辛万苦,冒险犯难,无非是为了
让人刮目相看;当我们见到不但官职、头衔、勋章的猎取,就是财富甚至知识和
艺术修养的获得,都是为了赢获人们更大的尊重——这些难道不是确凿的凭据,
证明人类的愚蠢已悲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吗?把他人的意见给以过高的评价,是
各处的通病。这毛病可能根植于人性的本身,或是文明和一般社会制度所导致的
结果。但不管其来源如何,它对于我们所作所为的影响太大,对我们的幸福造成
莫大的障碍。

    人的幸福主要存在于心境平安和满足,因此,如果我们能把人性之中的这一
冲动,减低至合理的程度,对于促进幸福将有极大的助益。这么做,我们应该能
够除去心腹中的一大祸患。但是,这是很困难的事,因为这一冲动是人性中自然
的和内在的悖谬。

    他人的意见

    我们对于他人的意见,无论是迎合我们的还是令我们痛苦的看法,都要认真
地考虑并适度地估计相对的价值,从而尽可能地减轻我们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敏感
性。因为不管是令我们高兴或是让我们沮丧的他人言词,都是诉诸我们的同一情
绪。如果不那么做,我们就成了他人看法之下的奴隶:

    渴望赞美的人,

    太容易因鸡毛蒜皮

    而变得抑郁或兴致冲冲。

    (贺拉斯《书函集》)

    人们判断一个人在社会上是否有用,并非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取决于他人
的看法。于是人们就千方百计地要让他人对自己有好感,把“他人的好感”看作
价值重大。这是人生中本有的内在特质,我们把它叫做荣誉感,而从另一角度又
可以称之为羞耻心。在他人面前,眼看别人就要就一件事做出对我们的看法,我
们的脸上就出现红晕,就是这种心理的缘故(让我们羞惭的事,包括我们明明知
道自己无辜,或是所谓过失并未涉及绝对的责任,只是自愿承担者而已)。相反
的是,当我们相信或了解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