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吾国与吾民 >

第33章

吾国与吾民-第33章

小说: 吾国与吾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思想的枢要;似也在鼓励诗的写作;她认为诗是文艺中至高无上的冠冕。中国教育重在培育万能的人才;而中国学术重在知识之调和。十分专门的科学;像考古学;是极少的;而便是中国的考古学家;也还是很广达人情;他们还能照顾家务;弄弄庭前的花草。诗恰巧是这样形式的创作;她需要普通的综合的才能;易辞以言之;她需要人们全盘地观念人生。凡失于分析者;辄成就于综合。
  还有一个重要理由;诗完全是思想染上情感的色彩;而中国人常以情感来思考;鲜用分析的理论的。中国之把肚皮视作包藏一切学问知识的所在;如非偶然;盖可见之于下述常用语中;如“满腹文章”或“满腹经纶”。现在西洋心理学家已证明人的腹部为蓄藏情感的位置;因为没有人的思维能完全脱离情感。著者很相信我们的思考;用肚皮一似用头脑;思考的范型愈富于情感;则内脏所负思想的责任愈多。邓肯女士说女子的思想;谓系起自下腹部;沿内脏而上升;男子的思虑则其自头脑而下降。这样的说法;真是说的中国人;很对。这确证了著者的中国人思想之女性型的学理(见第一部第三章)。又以吾们在英语中说;当一个人作文时竭力搜求意思之际;叫做“搜索脑筋”以求文思;而中国语叫做“搜索枯肠”。诗人苏东坡曾有一次饭后;问他的三位爱妾:我腹中何所有?那最黠慧的一位叫做朝云的却回答说他是满腹不合时宜的思想。中国人之所以能写好诗;就因为他们用肚肠来思想。
  此外则中国人的语言与诗亦有关系。诗宜于活泼清明;而中国语言是活泼清明的。诗宜于含蓄暗示;而中国语言全是筒约的语旨;它所说的意义常超过于字面上的意义。诗的表白意思宜于具象的描写;而中国语言固常耽溺于“字面的描摹”。最后;中国语言以其清楚之音节而缺乏尾声的子音;具有一种明朗可歌唱的美质;非任何无音调的语言所可匹敌。中国的诗是奠基于它的音调价值的平衡的;而如英文诗则基于重音的音节。中国文字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复归为二组;其一为软音(平声)音调拖长;发声的原则上为平衡的;实际则为高低音发声的。第二组为硬音(仄声);包括上去入三种发声;最后之入声以p、t、k音殿者;在现行国语中已经消失。中国人的耳官;被训练成长于辨别平仄之韵律与变换的。此声调的韵节虽在散文佳作中亦可见之;不啻说明中国的散文;实际上亦是可唱的。因为任何具完备耳官的人;总能容易地在罗斯金(Ruskin)或华尔德?彼得(WalterPeter)的散文中体会出声调与韵节的。




八诗(2)



  在盛唐诗中;平仄音节的变换是相当复杂的;例如下面的正规格式:
  一、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三、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五、平平仄仄平平仄
  六、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每一句的第四音以下有一顿挫;每二句自成一联;中间的二联必须完全对偶;就是每句的字必须与另一句同地位的字在声韵与字义方面;都得互相均衡。最容易的方法欲了解此协调的意义;即为想像二个对话者对读;每人更迭地各读一句;把每句首四字与后面三字各成一小组;而用两个英文字代入;一字代表一组;则其结果可成为如下一个轮廓的款式:
  (A)Ah;yes?
  (B)But;no?
  (A)But;yes?
  (B)Ah;no!
  (A)Ah;yes?
  (B)But;no?
  (A)But;yes!
  (B)Ah;no!
  注意第二个对话者常想对抗第一个;而第一个在第一组中常连续第二个语气的线索。但在第二组中;则变换起来。感叹符号与询问符号乃表示有二种语气不同的“是”与“否”。注意除了第一联的第二组;其他各组在声调方面都是正式对偶的。
  但是吾们对于中国诗的内在技术与精神;所感兴趣甚于韵节的排列式。用了什么内在的技巧;才能使她至于如此神妙的境界?她怎样用寥寥数字在平庸的景色上;撒布迷人的面幕;描绘出一幅实景的画图;益以诗人的灵感?诗人怎样选择并整理其材料;又怎样用他自己的心灵报道出来而使她充溢着韵律的活力?中国的诗与中国的绘画何以为一而二、二而一?更为什么中国的画家即诗人;诗人即画家?
  中国诗之令人惊叹之处;为其塑形的拟想并其与绘画在技巧上的同系关系;这在远近配景的绘画笔法上尤为明显。这里中国诗与绘画的雷同;几已无可驳议。且让吾人先从配景法说起;试读李白(七○一——七六二)诗便可见之: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这么二句;不啻是一幅绘画;呈现于吾们的面前;它是一幅何等雄劲的轮廓画;画着一个远游的大汉;跨着一匹马;疾进于崇高的山径中。它的字面;是简短却又犀利;骤视之似无甚意义;倘加以片刻之沉思;可以觉察它给予吾人一幅绘画;恰好画家所欲描绘于画幅者。更隐藏一种写景的妙法;利用几种前景中的实物(人面和马头)以抵消远景的描写。假若离开诗意;谓一个人在山中登得如此之高;人当能想出这景色由诗人看来;只当它绘在一幅平面上的绘画。读者于是将明了;一似他果真看一幅绘画或一张风景照;山顶真好像从人面上升;而云气积聚远处;形成一线;却为马首所冲破。这很明显;倘诗人不坐于马上;而云不卧于远处较低的平面就写不出来。充其极;读者得自行想像他自己跨于马背上而迈行于山径之中;并从诗人所处的同一地点;以同一印象观看四面的景色。
  用这样的写法;确实系引用写景的妙法;此等“文字的绘画”显出一浮雕之轮廓;迥非别种任何手法所可奏效。这不能说中国诗人自己觉察此种技术之学理;但无论如何;他们确已发现了这技巧本身。这样的范例;可举者数以百计。王维(六九九——七五九);中国最伟大的一位写景诗人;使用这方法写着: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
  当然;设想树梢的重泉;需要相当费一下力。但适因这样的写景法是那么稀少;而且只能当高山峡谷;经过隔宵一夜的下雨;在远处形成一连串小瀑布;显现于前景的几枝树的外廓时;读者才能获得此配景的印象;否则不可能。恰如前面所举李白的例句;其技巧系赖在前景中选择一实物以抵消远处的景物;像云、瀑布、山顶和银河;乃聚而图绘之于一平面。刘禹锡(七七二——八四二)这样写着: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这种描写技巧是完美的;隔墙头而望山巅;确乎有似数点探出于墙头的上面;给人以一种从远处望山的突立实体的印象。在这种意识中;吾们乃能明了李笠翁(十七世纪)在一部戏曲里这样写:
  已观山上画;再看画中山。
  诗人的目光;即为画家的目光;而绘画与诗乃合而为一。
  绘画与诗之密切关系;当吾人不仅考虑其技巧之相同性;更考虑及他们的题材时;更觉自然而明显;而实际上一幅绘画的题旨;往往即为采自诗之一节一句。又似画家绘事既竟;往往在画幅顶部空隙处题一首诗上去;也足为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关于这些详情;下面吾们论述绘画时;当再加以详论。但这样的密切关系;引起中国诗的另一特点;即其印象主义倾向的技巧。这是一种微妙的技巧;它给予人以一连串印象;活跃而深刻;留萦着一种余韵;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它提醒了读者的意识;但不足以充分使读者悟解。中国诗之凝练暗示的艺术和艺术的含蓄乃臻于完美圆熟之境的。诗人不欲尽量言所欲言;他的工作却是用敏捷、简括而清楚的几笔;呼出一幅图画来。
  于是兴起一种田园诗派;一时很为发达。它的特长是善于写景和使用印象派的表现法。田园诗派诗人的大师为陶渊明(三七五——四二七)、谢灵运(三八五——四三三)、王维(六九九——七五九)和韦应物(七四○——八三○)。不过作诗技巧在大体上跟别派诗人是融和的。王维(即王摩诘)的技巧据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为他同时又为大画家。他的《辋川集》所收的殆全是一些田园的写景诗。一首像下面的诗;只有深体中国绘画神髓者;才能写得出:




八诗(3)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流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鹜复下。
  ——《栾家濑》
  这里吾们又逢到暗示问题。有几位现代西洋画家曾努力尝试一种不可实现的尝试工作;他们想绘画出日光上楼时的音响。但这种艺术表现的被限制问题却给中国画家部分地解决了;他们用联想表现的方法;这方法实在是脱胎于诗的艺术的。一个人真可以描绘出音响和香气来;只要用联想表现的方法。中国画家会画出寺院敲钟的声浪;在画面上根本没有钟的形象;却仅仅在深林中露出寺院屋顶的一角;而钟可能地表现于人的面部上。有趣的是中国诗人的手法;在以联想的暗示一种嗅觉;实即为画面上的笔法。如是;一个中国诗人形容旷野的香气;他将这样写:
  踏花归去马蹄香
  如把这句诗用作画题;则没有别的表现香气方法比画一群蝴蝶回翔于马蹄之后更容易显出;这样的画法;足证中国画之与诗的相通;而宋时固曾有这样一幅名画。用此同样联想表现的技巧;诗人刘禹锡描写一位宫女的芳香: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蜒飞上玉搔头。
  这寥寥数行;同时双关地提示给读者玉簪的香美与宫女本身的香美;美和香诱惑了蜻蜒。
  从这样的印象派联想的表现技巧;又发展一种表现思想与情感的方法;这吾人称为象征的思考。诗人之烘托思想;非用冗长的文句;却唤起一种共鸣的情绪;使读者接受诗人的思想。这样的意思;不可名状;而其诗景之呈现于读者则又清楚而活跃。因是用以引起某种意想;一似某几种弦乐在西洋歌剧中常用以提示某种角色之入场。逻辑地讲;物景与人的内心思想当无多大联系关系。但是象征的与情感的方面;二者确实有联系关系。这作法叫作“兴”;即唤起作用;在古代之《诗经》中即用之。例如在唐诗中;盛朝遗迹;亦用象征的方法;千变万化地歌诵着;却不说出作者思想的本身。如是;韦庄的歌诵金陵逝去的繁华;有一首《金陵图》;你看他怎样写法: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延袤十里的柳堤;已够引起同时人的回忆;那过去的陈后主盛时的繁华景象;如重现于目前;而其“无情最是台城柳”一句;烘托出人世间的浮沉变迁与自然界的宁静的对比。用此同样技巧;元稹描摹其对于唐明皇、杨贵妃过去的繁荣的悲郁;却仅写出白发老宫女在残宫颓址边的闲谈;当然不写出其对话的详情的: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刘禹锡的描述乌衣巷残颓底惨愁景象;也用同样的笔法。乌衣巷盖曾为六朝贵显王谢家邸的所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最后而最重要的一点;为赋予自然景物以拟人的动作、品性和情感;并不直接用人性化的方法;却用巧妙的隐喻法;如“闲花”;“悲凤”;“朱雀”;诸如此类。隐喻本身并无多大意义;诗;包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