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第9章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第9章

小说: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嗽证
属性:古人云。脏腑皆有咳嗽。夫嗽属肺。何为脏腑亦皆有之、盖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 
有自内 
而发者。风寒暑湿外也。七情饥饱。内也。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 
外邪。欲传脏腑。亦 
必先从其合而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 
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嗽。此自内而发者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 
重。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止在本脏。未即上攻。所以伤 
寒 
以有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久而复见。凡诸嗽。未审内外所感。并宜二陈汤。加杏仁五 
味人参各半钱。重饮水一二口而暂止者。热嗽也。呷热汤而暂停者。冷嗽也。治热嗽以小柴 
胡汤。加五味。冷嗽理中汤。加五味。皆已试之验。此出医余。 
诸嗽皆可佐以应梦观音散。而加喘者。以此于食前。吞下养正丹。 
壅嗽声重痰稠。或咳有血。以薄荷生胡麻各一撮。细嚼。煎苏子降气汤送下。 
感风而嗽者。恶风有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桂枝汤。加人参杏仁五味各半钱。 
应嗽多汗。体虚而又不胜热药者。橘苏散。 
感寒而嗽者。恶风无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宜杏子汤。 
若风寒俱感而嗽者。或恶风无汗。或恶风有汗。头痛身疼。塞鼻熏眼。涕疾稠粘者。小 
青龙汤。以上三药。伤寒太阳经有嗽者。皆可用。 
感暑而嗽者。自汗烦渴。或带寒。面垢。六和汤。加五味子一钱。 
感湿而嗽者。身体痛重。或汗或小便不利。此多乘热入水。或冒雨露。或浴后不解湿衣 
致 
此。宜白术汤。热嗽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缕。或带血腥 
臭。或坚如蛎肉。不若风寒之嗽。 
痰清而白。宜金沸草散。仍以辰砂化痰丸。或薄荷煎。八风丹。含化。热嗽于金沸草 
散中。加五味杏仁茯苓足成十品。入枣子一个同煎。功效尤胜。名旋复汤。 
有热嗽诸药不效。竹叶石膏汤。去竹叶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审是 
伏热。在上焦心肺间。可用。 
有热嗽失声。咽痛。多进冷剂而声愈不出者。宜以生姜汁。调消风散。少少进之。或只 
一味 
姜汁亦得。冷热嗽后。失声者尤宜。嗽而失声者。非独热嗽有之。宜审其证用药。佐以橄榄 
丸含化。仍浓煎独味枇杷叶散。热服。 
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热亦嗽。饮热亦嗽。饮冷亦嗽。宜金 
沸草 
散。消风散。各一帖和煎。或应梦人参散。或款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八风 
丹。或四和丸。含化。七情饥饱嗽。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 
宜顺为先。四七汤半帖。加桑白皮杏仁五味子人参阿胶各半钱。 
有嗽血痰。与食俱出者。此盖饮食失节。致肝气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浊道。肺清道 
清浊相干。宜二陈汤。加木香、杏仁、细辛、枳壳各半钱。 
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菀饮。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 
因病 
劳久嗽者。其证寒热往来。或浊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或浓。或时有血 
腥臭异常。语声不出者。补肺汤半帖。加杏仁、贝母、款冬花、阿胶、百合各半钱。煎去 
渣。调钟乳粉。咽痛者。更加桔梗半钱。热甚者。更加秦艽半钱。呕者。去地黄。加半夏如 
其数。气急者。加灵砂丹。或三炒丹。 
经年累月久嗽不已。服药不瘥。余无他证。却与劳嗽不同。宜三拗汤。仍佐以青金丹。 
脾胃如常。饮食不妨者。加味人参清肺汤。参粟汤。有暴嗽。服药不效者。或教之进 
生料 
鹿茸丸。大菟丝子丸方愈。此乃肾虚所致。有本有标。却不可以暴嗽为疑。遽补之非。然所 
以易愈者。亦觉之早故也。 
嗽而有血。见诸血门。嗽血证。 
时行嗽。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两日 
即轻 
记壬午秋。满城有此病。继时甲午年夏秋之交。此病又自南而北。得免者少。并呼为虾蟆 
瘟。用参苏饮。加细辛半钱。 

卷之六·诸嗽门
哮喘
属性: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 
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则发。一时暴感。并于前嗽药中。加桑白皮。则续 
加仍吞养正丹。间进青金丹。风寒喘嗽。宜九宝汤。若干喘不嗽。不分久远近发。宜苏子 
降气汤。或神秘汤。吞养正丹。重则四磨饮。或六磨饮。吞灵砂丹。或应梦观音散。吞养正 
丹。尤宜。 
喘而服药不效者。利导之。宜神保丸。大便已溏者。不可用。 
不嗽而气自急。有二证。须用分别。有外邪迫肺。而气急者。病初得。气不急。必兼外 
证。 
此谓之喘。若用耗气除邪之药。则元气愈脱。而气愈上奔矣。宜于虚损门气急痰证求之。气 
急。而膈间更有刺痛处。宜分气饮。治嗽与喘。用五味为多。但五味有南有北。生津止渴。 
润肺益肾。治劳嗽者。宜用北五味若风邪在肺。宜用南五味。不若二者兼用。 

卷之六·诸嗽门
呕吐
属性:(附恶心) 
呕与吐之辨。已于伤寒论之。然证亦不一。有寒呕。有热呕。气呕。痰呕、吐食呕、吐 
血、 
吐蛔、恶心、干呕。除热呕吐血外。近世呕吐二字。皆通用。然却无甚利害。理亦自不妨。 
并小半夏茯苓汤。或二陈汤。或理中汤。多加生姜煎。生姜呕中之圣药。大痛色如青菜叶者 
死。 
寒呕。中脘停寒。饮食喜辛热。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陈汤。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汤加 
枳实 
半钱。不效。则温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或丁附汤。并须冷服。盖冷遇冷则相入。庶不吐 
出。有痰饮。粥药到口即吐。人皆谓其翻胃。非也。此乃痰气结在咽膈之间。宜先以姜苏汤 
下灵砂丹。俟药可进。则以顺气之药继之。 
外有吐泻及痢疾。或腹冷痛。进热剂太骤。以致呕逆。宜二陈汤。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钱 
甚 
则入沉香少许。寒、热、气、食、痰、血六呕。外有漏气走哺。漏气者。上焦热。食必先吐 
而后下。汗出身。胃热走哺者。下焦热。气逆不续。大小便不通。呕吐不禁。 
热呕。见诸伤门。伤寒呕吐证。凡进热药愈增者。当于寒呕中求。热呕宜二陈汤。加黄 
连一 
钱气呕胸满膈胀。关格不通。不食常饱。食则常气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饮食而然。宜二陈 
汤。加枳实木香各半钱。或吴茱萸汤。不效。则丁沉透膈汤。及五膈宽中汤。 
食呕。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气。并饮食不节而生。大概治以理中为先。二陈汤。加 
枳实一钱。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汤或导痰汤。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发。俗谓之冷痫。或服新法半夏汤。或抓脾汤。外有热痰而呕 
者。 
宜小半夏茯苓汤。加竹茹如钱大。若呕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逆闷。谓之痰厥。宜姜附汤。 
以生附代熟附。 
吐蛔。乃胃寒所生。经云蛔者长虫也。胃中冷则吐蛔。成蛔厥。宜理中汤。加炒川椒五 
粒。 
槟榔半钱。吞乌梅丸。恶心干呕。欲吐不吐。心下映漾。人如畏舡。宜大半夏汤。或小半夏 
茯苓汤。或理中汤。治中汤。皆可用。呕吐。诸药不效当借镇重之药。以坠其逆气。宜姜苏 
汤下灵砂丹。须百粒作一服。俟药得效。却以养正丹。半硫丸导之。呕吐。津液既去。其口 
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为热。 
又有呕吐。诸药不效。又别无前项痰气等证。乃蛔在胸膈作呕。见药则动。动则不纳药 
药 
出而蛔不出。虽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药。或于治呕药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见椒。则头 
伏故也。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加丁香。到口即吐。后去干姜。只参附。加丁木二香煎 
更磨入沉香。药立吐定。盖虚痰气凝结。丁附既温。佐以沉木香则通。干姜白术则泥耳。 

卷之六·诸嗽门
吐血
属性:(见血门) 

卷之六·诸嗽门
停饮伏痰
属性:饮凡有六。悬溢交痰留伏。痰饮。特六饮之一耳。人病此而止曰痰饮者。盖停既久。未 
有不 
为痰。多因气道闭塞。津液不通。譬如沟渠壅遏。积淹停滞。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 
不有。若不疏决沟渠。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 
凡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为晕、心嘈、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 
、为 
壅闭。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如水冷。皆饮食所致。此即如水之壅。有瘀浊臭秽 
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并宜苏子降气汤。导痰 
汤各半帖。和煎。或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木香各半钱。吞五套丸。或以五套丸料。根据分两 
作饮子煎服。尤好。平居皆无他事。只有痰数口。或清或坚。宜二陈汤小半夏茯苓汤。痰多 
间进青州白丸子。和来复丹服。来白丸如和以八神来复丹。即名青神丸。此非特治痰饮。 
尤甚疗喘、嗽、呕、吐逆、翻胃。若服药未效者。二生汤。加木香半钱。若顽涎随气逆上 
不为药解。当自下部利之宜五膈宽中散。加半夏半钱。吞破饮丸。仍佐以半硫丸。恐大便复 
秘。饮利不尽。半硫丸当常服。若大便先不因药自利。及老人虚人。当利其小便。宜小半夏 
茯苓汤。改用赤苓而倍之。或导痰汤。加猪苓半钱。 
痰饮晕眩。及成饮厥者。宜别加木香二生汤吞青州白丸子和灵砂丹名青令丹或吞养正丹 
半 
硫丸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疼。两手软痹。医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 
姜黄各半钱。 
病痰饮而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牵掣。妄言作名。且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有 
卒然 
昏闷。口眼 斜。似中而实非中。四肢战曳。身如浮云。似虚而实非虚。皆痰饮所为也。又 
有肾虚寒。不能摄水。致邪水溢上。故作痰饮。宜八味丸。 

卷之六·诸嗽门
翻胃
属性:翻胃之病。所以重于呕吐者。呕吐食入即吐。翻胃则或一日半日食复翻上。不化如故。 
腹中 
非不欲食。不肯留。胃气不温。不能消食。食既不消。不为糟粕。而入大肠。必随气逆上。 
从口而出。故翻胃人胸膈多为冷气所痞。二陈汤。加丁香十粒。枳壳半钱。或治中汤。加枳 
壳砂仁各半钱。半夏一钱。入米与生姜同煎。 
若胃寒甚服药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汤。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钱。大便秘者。更加枳壳半钱 
若胸膈痞甚而翻。宜谷神嘉禾散。生附一钱。或丁沉透膈汤。五膈宽中散。加生附一钱 
仍 
以来复丹。升降其阴阳。通其隧道。半硫丸。亦可通之。隧道久不通。名结肠翻胃。半硫丸 
尤宜。百药无效。势危笃者。宜桂香。青金散以坠之。一法用胡椒一味。醋浸之。晒干。醋 
浸不计遍数。愈多愈好。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 

卷之六·诸嗽门
不喜食
属性:脾运食而传于肺。脾气不足。故不喜食。宜启脾丸。煮朴丸。若脾虚而不进食者。当实 
脾。 
宜鹿茸橘皮煎丸。若脾冷甚而不进食者。理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