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第5章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第5章

小说: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剂。苟或当下而不下。则热毒转深。遂致失下。不可救疗。岂可一以下药宜迟为说。 
又发汗法。但欲遍身 不欲如淋漓。下之法。进一服后。如人行十里许未通。方进次 
服。 
已通之后。服不必尽剂。伤寒用药。不可轻易解表。虽当用麻黄桂枝。亦且先用芎芷朴术。 
如和解散。芎芷香苏饮加苍术之类。攻里虽当用大承气。大柴胡。且先用小承气。小柴胡。 
又阴证虽合用四逆汤。且用理中汤。欲用真武汤。且用三白汤。庶不失古人重敌之意。若证 
候已危。不可失机。勿拘此说。 
伤寒有阴证而头或疼。未有正阳证而头略不疼者。有阴证而反发热。未有正阳证而身不 
热者。有阴证而或小便自赤。未有正阳证而小便不赤者。此当正法也。 
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感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若入里而重。 
则是 
正伤寒。初感用药。与前项太阳证亦同。今病患往往恶言伤寒。不知轻则为感。重则为伤。 
又重则为中。有其病而讳其名。甚为无义。特以俗呼为大病。故讳言之耳。 
曾人发热畏寒。身疼头痛。医谓太阳证。以五积散表之。六日后。发渴谵语。大便自得 
病 
竟不通。用小柴胡汤。继以大柴胡汤。得利后。忽四肢逆冷。舌卷囊缩。气息喘急。面里睡 
卧。用真武汤。利不止。而病如故。遂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方得利止。手足稍温。当夜 
帖然。次日忽又发热。谵语口渴。小便赤痛。又经六七日。大便仍复不通。再用润肠丸。通 
得大便。而诸证不减。后来只用温胆汤。加人参及减桂五苓散。久而渐愈。此病用凉药则阴 
胜。随手辄变。皆是用之过也。若四逆之后。阳证仍复。医苟不审。再用大柴胡承气之属。 
必又复为阴。所以终收功于温胆汤五苓散。以平稳故也。故出为用药太过之戒。 
春病曰温。夏病曰热。不出此诸证。但因时而异其名耳。其时有不正之气。感袭于人。 
因得 
时气之名。今俗总呼为伤寒。只是天气尚热。古人有用热远热之戒。桂枝汤宜加黄芩。名阳 
旦汤。五积散宜加石膏升麻知母。其真武汤。乃阴证之先剂。或未敢遽用熟附。则不若生附 
为 
稳。或半生半熟。若其人多痰。附子尤宜生用。寻常感冒。和解散、香苏饮。或可加苍术 
不换金正气散。普贤正气散。对金散子。养胃汤。皆是面手表散之剂。解肌热。及上焦热 
参苏饮。败毒散。百解散。十神汤。□□□太阳有风与寒之不同。三阳有正证合病之不同 
不可不别。 
北人初得病。以苍术麻黄。并用相半。为发汗第一义。才觉壮热。便用防风通圣散。南 
北殊俗。其禀受素实故也。 
曾记一老成人言。感冒服发汗药。得汗证候尽除。只身热未退。再用熟药。而热仍在。 
表里都无别病。温凉汗下。俱所不可者。宜进养正丹四五十粒。 
病愈后。别无他证。只微热未尽除。其人脾气久虚。欠调理。脾主肌肉。故生余热。燥 
补不可。宜用理中汤。加蜜一匙头许煎。 
元是阳证。因汗下大过。遂变成阴。盒饭作阴证治。却不可。谓其先初是阳。拘拘于阳 
传阴之说。乃是三阳坏证。转为阴也。此为阳之反。而非阳之传。 
有虚人感冒发热。才得一日。热不为久。又不为重。便见谵语。此乃虚不禁热。不可遽 
用十分冷剂。 
三阴头痛。非是正病。然阴盛隔阳者。亦有头疼。以其病本在阴。而阳又为阴所病。故 
亦见阳证也。 
有元是阳证。因冷剂太骤。遂见下利不止。而诸阳证仍在。略不少衰。此当以暖药固其 
下洞 
稍定。又宜随证治之。不可用热。初病是阳经见头疼。以次阳传入阴。头略不疼。不可便 
谓不疼为阴证。须问其得病之初。头疼与否。 
有汗下而热不退。多用凉肌药。而又不退。动至半月。或兼旬者。乃是阳气离经。不能 
复还 
客于皮肉之间。病此甚众。此当调补收敛之。不可用辛热重剂药。又病六七日。候至寒热 
作汗之顷。反太躁扰。复得汗而解。盖缘候至之时。汗已成而未彻。或者当其躁扰。误用冷 
剂。为害非轻。不可不审也。 
有微恶风。微发热。起居饮食自如常。但不甚清快。又不可过用表剂。若投以和解、养 
胃、 
清金之类不效者。宜神术散。有阳证下后。热退脉平。而神思恍惚。昏昏不知痛痒处。不省 
人事。如痴如喑。不可谓其为虚。妄投补剂、只一味参汤。或不药自愈。 
阳证身热。而胸膈痞塞者。减桔梗枳壳之半。前胡柴胡足其数。 

卷之二·诸伤门
伤暑
属性:伤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热烦闷。或头疼发热。神思倦怠殊甚。所谓暑伤气。而不 
伤形。是也。但身体不痛。与感风寒异。宜香薷饮。六和汤。香薷汤。 
呕而渴者。浸冷香薷汤。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呕不止者。枇杷叶散。去茅根。吞来 
复丹。呕而痰。却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汤。或消暑饮。 
泻而渴者。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帖。名胃苓饮。间进来复丹。此丹本非治 
泻之药。惟施之暑泻则宜。然泻甚亦不可用。泻定仍渴。春泽汤。或缩脾饮。伤暑心头痞闷 
人皆谓暑毒攻心。不知有暑即有痰。痞闷者痰为之也。 
盛暑涂中。仓卒无水。渴甚。急嚼葱头二寸许。抵饮水二升。 
泻而复痛。有积者。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气饮。匀各半帖。若泻虽无积。其腹痛甚。生 
料 
五苓散。加木香七分。或六和汤。加木香半钱。或不加木香。止与二药。煎熟去滓。调下苏 
合香丸。 
又有不渴而腹干痛者。六和汤煎熟。调苏合香丸尤宜。 
泻而发热者。胃苓饮。泻而发渴者。胃苓饮。兼进缩脾饮。泻渴兼作未透者。汤化苏合 
香丸。 
吞来复丹。或研来复丹作末。白汤调下。已透者。香薷饮。感冒外发热者。六 
和汤、香薷汤、香薷饮。身热烦者。五苓散。或香薷汤。加黄连一钱。热而汗多。畏风甚者 
生料五苓散。热而渴者。五苓散。兼进缩脾饮。 
暑气攻里。热不解。心烦口干。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饮。加黄连一钱。若大渴不止。辰 
砂五苓散。吞酒煮黄连丸。 
暑气攻里。腹内刺痛。小便不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 
冒暑饮酒。引暑入肠内。酒热与暑气相并。发热大渴。小便不利。其色如血。生料五苓 
散去官桂。加黄连一钱。五苓散去桂。吞酒煮黄连丸。 
暑气入肠胃。而小便艰涩不通者加味香薷饮。仍佐以三黄丸。 
暑气入心。身烦热而肿者。宜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饮。加黄连一钱。 
伤暑而伤食者。其人头疼背寒。自汗发热。畏食恶心。噫酸臭气。胸膈痞满。六和汤、 
倍砂仁。 
若因暑渴。饮食冷物。致内伤生冷。外伤暑气。亦宜此药。暑偏要入心者。心属南方离 
火。 
暑气所入。各从其类。小肠为心之腑。利心经暑毒。使由小肠中出。五苓散。利小便。为治 
暑上剂也。 
有伤于暑。因而露卧。又为冷气所入。其人感暑复感冷。自汗怯风。身疼头痛去衣则凛 
着 
衣则烦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并宜六和汤。内加扁豆砂仁。一方用藿香一方用紫苏。正治已 
感于 
暑。而复外感于风寒。或内伤生冷。以藿香紫苏。兼能解表。砂仁扁豆。兼能温中。然感暑 
又感冷。亦有无汗者。只宜前药。若加以感风。则断然多汗。审是此证。宜生料五苓散。内 
用桂枝为佳。市井中多有病。往往日间冒热经营。夜间开窗眠卧。欲取清凉。失盖不觉。用 
药所当详审。有此证而发潮热。似疟。犹未成疟者。六和汤。养胃汤。各半帖。相和煎。有 
此证而鼻流清涕。或鼻孔热气时出。六和汤加川芎半钱。羌活七分。 
有因伤暑。遂极饮以冷水。致暑毒留结心胸。精神昏愦。语音不出。煎香薷汤。化苏合 
香丸服。 
有因伤暑。用水沃面。或入水洗浴。暑湿相搏。自汗发热。身重。小便不利。宜五苓散 
伤暑而大汗不止。甚则真元耗散。宜急收其汗生料五苓散倍官桂。或加黄 如术之数。 
此亦古法也。伤暑自汗。手足厥冷者。煎六和汤。调苏合香丸。 
伤暑自汗。手足时自搐搦者。谓之暑风。缘已伤于暑。毛孔开。而又邪风乘之。宜香薷 
饮。或香薷汤。并可加羌活一钱。痰盛者。六和汤半帖。和星香散半帖。 
暑月身痒如针刺。间有赤肿处。亦名暑风。末子六和汤。和消风散。酒调服。暑风而加 
以吐泻兼作者。六和汤。藿香正气散。各半帖。加全蝎三个。 
有毒暑客于上焦。胸膈痞塞。汤药至口即出。不能过关。或上气喘急。六和汤浸冷。调 
入麝香少许。 
伏暑烦渴而多热痰者。于消暑丸中。每两入黄连末二钱。名黄连消暑丸。或二陈汤。或 
小半 
夏茯苓汤。并可加黄连一钱。暑气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内外俱热。烦躁自汗。大渴喜冷。 
宜 
香薷饮加黄连一钱。继进白虎汤。若服药不愈者。暑毒深入。结热在里。谵语烦渴。罔顾去 
近衣。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当作热病治。可于伤寒阳明证求药。 

卷之二·诸伤门
伤湿
属性:(附痹) 
伤湿为病。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小便秘涩。大便多泄。腰脚痹冷。皆坐卧 
卑湿。或冒雨露。或着湿衣所致。并除湿汤。 
又前诸证。而腰痛特甚。不可转侧。如缠五六贯重。皆由湿气入肾经。肾属水。从其类 
也。宜肾着汤。或渗湿汤煎服。 
小便秘。大便溏者。尚书。雨淫腹疾者是也。五苓散。吞戊巳丸。戊巳属土。土能克水 
因以得名。五苓乃湿家之要药。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义盖取此。 
伤湿而兼感风者。既有前项证。而又恶风。罔顾去衣被。或额上微汗。或身体微肿汗渍 
衣湿 
当风坐卧。多有此证。宜除湿汤。桂枝汤各半帖。和服。合微发汗。若大发其汗。则风去 
湿在。已得汗而发热不去者。败毒散。加苍术一钱。防风半钱。 
伤湿又兼感寒。有前诸证。但无汗。惨惨烦痛。宜五积散。和除湿汤各半帖微发汗已。 
仍复热而渴者。除湿汤半帖。和五苓散半帖。 
伤湿而兼感风寒者。汗出身重。恶风喘满。骨节烦疼。状如历节风。脐下连脚冷痹。 
不能 
屈伸。所谓风寒湿合成痹。宜防己黄 汤。五痹汤。详五痹。用药于风湿最宜。若因浴出。 
未解裙衫。身上未干。忽尔熟睡。致及肾经。外肾肿痛。腰背挛曲。只以五苓散一帖。入真 
坯少许。下青木香丸。如此三服。脏腑才过。肿消腰直。其痛自止。 

卷之二·诸伤门
伤酒
属性:伤酒。恶心呕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晕。头痛如破。宜冲和汤。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 
加 
干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汤。和缩脾饮。酒渴缩脾汤。或煎干葛汤。调五苓散。久困于酒。 
遂成酒积。腹痛泄泻。或暴饮有灰酒。亦能致然。并宜酒煮黄连丸。多饮结成酒癖。腹中有 
块。随气上下。冲和汤。加蓬术半钱。酒停胸膈。为痰饮者。枳实半夏汤。加神麦 各半钱 
冲和汤。加半夏一钱。茯苓七分。 
多饮酒积入脾。遂成酒黄。详见拾遗门疸证。 

卷之二·诸伤门
伤食
属性:伤食之证。胸膈痞塞。吐逆咽酸。噫败卵臭。畏食。头痛。发热恶寒。病似伤寒。但身 
不痛耳。治中汤。加砂仁一钱。或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