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第17章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第17章

小说: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三棱 蓬莪术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 藿香 桔梗 肉桂(不见火) 益智仁 香 
附(炒。各一两半) 甘草(七钱半。炙) 
每服五钱。水煎服。 
散聚汤(三因) 
半夏(汤泡七次) 槟榔 当归(各七钱半) 陈皮 杏仁(去皮尖炒) 桂心(各二两) 茯 
苓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脐) 川芎 枳壳(去穣。麸炒) 浓朴(姜制) 吴茱萸(汤浸。各 
每服四钱。姜三片。水煎服。大便不利。加大黄。 
通气汤(千金增入)治胸满短气噎。 
半夏(八两) 生姜(六两) 橘皮(三两) 吴茱萸(四十枚) 一方用桂二两。无橘皮。 
上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四磨汤(济生) 
人参 槟榔 沉香 乌药 
上四味。各浓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温。空心服。 
苏子降气汤(和剂) 
当归 甘草(炙) 前胡(去芦) 浓朴(去粗皮。姜制。各一两。) 肉桂 陈皮(各三两) 
苏子 半夏曲(各五两) 
每服五钱。姜枣水煎服。 
甘豆汤(三因) 
甘草 乌豆(等分) 
水煎服。 
沉香降气汤(和剂) 
沉香(二钱) 缩砂(四钱) 香附(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空心沸汤点服。 
独活寄生汤(三因) 
独活(三两) 桑寄生(如无。以续断代) 细辛 牛膝(酒浸) 秦艽 茯苓 白芍药 川 
芎防风(去芦) 甘草(炙) 桂心(不见火) 人参 熟地黄 当归 杜仲(炒断丝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煎。温服。 
附子八味汤(活人) 
附子 干姜 白芍 茯苓 甘草(炙) 桂心(各三钱) 人参(三钱) 白术(四钱) 
每服四钱。水煎服。又方。去桂心。加地黄(二钱) 
蠲痹汤(济生) 
当归 赤芍 黄 羌活 片子姜黄(各半两) 甘草(炙。五钱) 
每服四钱。水煎。温服。 
四物汤(和剂)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等分) 
每服四钱。水煎服。 
芎归汤(和剂) 
当归 川芎(等分) 
每服三钱。水煎服。 
茯苓补心汤 
即参苏饮、四物汤并用。 
小乌沉汤(和剂) 
香附子(二两) 乌药(一两) 甘草(二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 
补肺汤(和剂) 
钟乳(碎如米粒) 桑白皮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人参 白石英 五味子 款冬花 
肉桂 紫菀(洗。去心各二两) 
每服四钱。姜五片。枣一枚。粳米三十粒。水煎服。 
胶艾汤(和剂) 
阿胶(炒成珠) 芎 甘草 当归 艾叶(各八分) 白芍药 熟地黄(各一钱) 
水酒各半盏。煎服。 
乌芎汤(和剂) 
山茱萸(去核) 茯苓(各三两) 防风(四两) 细辛(一两半) 干姜(炮。五钱) 附子( 
炮。去皮脐。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服。 
芎辛汤(三因) 
生附子(去皮脐) 生乌头(去皮脐) 天南星 干姜 细辛 川芎(各一钱) 甘草(炙。 
七分) 
姜七片。芽茶一撮。水煎。临卧服。 
甘桔汤(和剂) 
苦桔梗 甘草(等分) 
水煎。食后服。 
如圣汤(和剂)治痰热。利咽喉。治咽中有疮。咽物不下。咳嗽咯血。肺痿气促。小儿疮 
疹。毒攻咽喉肿痛。 
麦门冬(半两) 牛蒡子(炒) 桔梗(一两) 甘草(生用。一两) 
为细末。沸汤调。入竹叶煎。尤妙。细细服之。 
泽KT 汤(千金增入)治上气其脉沉者。 
泽KT (三斤细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 半夏(半升) 生姜 紫菀 
(一作紫参) 白前(各五两) 黄芩 甘草 桂心 人参(各三两) 
上九味。内泽KT 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铁刷汤(和剂) 
桔梗(二两半) 甘草(一两半) 陈皮 良姜(各一两二钱) 干姜 茴香(各八钱) 香附 
(六钱) 肉桂(四钱。不见火) 
上除桂皮。余炒通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不拘时。点服。 
指迷七气汤(直指) 
青皮 陈皮 桔梗 蓬莪术 辣桂 藿香 益智仁(各一两) 香附(一两半) 甘草(炙 
三钱) 半夏(三钱) 
每服五钱。加姜枣。水煎服。 
枳实理中汤 属诸痛门胁痛。 
即理中汤加枳实。 
大建中汤 属诸痛门腰痛。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 黄 肉桂 半夏 附子(炮。 
去皮脐) 麦门冬 肉苁蓉 
加姜枣。水煎服。 
紫菀茸汤(济生)属诸嗽门嗽证。 
紫菀茸 款冬花 百合 杏仁(去皮尖) 阿胶(蛤粉炒) 经霜桑叶 贝母(去心) 蒲黄 
(炒) 半夏(各一两) 犀角(镑) 甘草(炙) 人参(炙。各五钱) 
每服五钱。姜五片。水煎服。 
三拗汤(和剂) 
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节) 杏仁(不去皮尖) 
每服五钱。姜五片。水煎服。以衣被覆盖睡。微汗为度。 
人参清肺汤(和剂) 
地骨皮 人参 阿胶(麸炒)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去粗皮) 知母 乌梅(去核) 
甘草(炙) 罂粟壳(去蒂盖蜜炙) 
每服五钱。加枣子。水煎服。或临卧服。 
参粟汤(和剂) 
人参 款冬花 罂粟壳(醋炙等分) 
水煎。加阿胶一钱。乌梅一枚。临卧服。 
苏沉九宝汤(简易) 
麻黄 薄荷 陈皮 官桂 紫苏 桑白皮 杏仁 甘草 大腹皮 
姜三片。乌梅半个。水煎。临卧服。 
神秘汤(三因) 
陈皮 桔梗 紫苏 五味子 人参 
水煎服。 
丁附汤 
即治中汤加丁附。 
温中汤 
即理中汤加丁香。 
新法半夏汤(和剂) 
砂仁 神曲 陈皮 草果仁(各一两) 半夏(汤泡。去滑四两) 甘草(二两。半生半炒) 
白豆蔻仁 丁香(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先用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入炒盐汤。不拘时点服。 
大半夏汤(三因) 
半夏(汤泡二两) 人参(二两) 
上作四服。水三盏。蜜二盏。搅匀入药。煎六分。不拘时服。又方。加生姜七片。 
二生汤(济生) 
附子(生。去皮脐) 半夏(生用。各等分) 
每服四钱。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温服。入木香尤佳。 
附子粳米汤 
上用姜汁。炮附子二钱。切作片。煎汤。煮粳米粥一盏。不拘时食。以效为度。 
寒热门汤类。 
清脾汤 
青皮(去穣) 浓朴(姜制) 白术 草果仁 柴胡 茯苓 半夏 黄芩 甘草(炙) 
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未发先服。忌生冷油腻物。 
七枣汤 
附子(一枚。以盐水泡浸。如此七次。去皮脐) 一方用川乌代附子。以水调陈壁土为糊 
浸七次。 
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碗。姜七片。枣七枚。煎七分。临发日早服。 
柴朴汤(阙) 
柴胡桂姜汤(活人) 
柴胡(二钱) 栝蒌根(一钱) 桂枝 黄芩(各八分) 牡蛎( ) 干姜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穿山甲汤 
穿山甲 木别子(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服。 
果附汤(济生)独寒证用。 
草果仁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加姜枣。水煎服。 
养荣汤(和剂)独热证用。 
白芍(一钱半) 当归 陈皮 黄 桂心 人参 白术 甘草(各八分) 熟 五味子 
茯苓(各五分) 远志(二分) 
加姜枣。水煎服。 
春泽汤 潮热证用。 
即五苓散加人参。 
橘皮竹茹汤 
橘皮 麦冬 赤茯苓 枇杷叶 半夏 竹茹(各一钱)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加姜。水煎七分。 
大小腑门汤类。 
地髓汤(得效)治淋证。 
牛膝净洗一握。水煎。去滓。加麝香少许。研调服。 
黄 六一汤(和剂) 
黄 (蜜炙六两) 甘草(炙。一两) 
加枣。水煎服。 
六神汤(三因) 治三消证。 
莲房 干葛 枇杷叶 甘草 栝蒌根 黄 (等分) 小便不利。加茯苓 
水煎服。 
同颖汤(阙) 
梅花汤(三因)三消。 
糯壳(旋炒作爆) 桑根白皮(浓者) 
等分。水煮。但渴则饮。 
荠龙汤(三因) 
荠茏 石膏(各一钱) 人参 茯神(去木) 磁石(煨碎) 栝蒌根 知母 干葛 黄芩 
甘草(各七分) 
水三钟。腰子一个。去脂膜。黑豆一合。煮钟半。去腰子黑豆。入药煎七分。食后温服 
八味汤(杨氏) 治溏泄。 
吴茱萸(汤泡) 干姜(泡。各一钱) 陈皮 木香 丁香 肉桂 人参 当归 
水煎服。 
参附汤(得效) 
人参(五钱) 附子(炮。一钱) 
水二钟。姜十片。煎八分。温服。 
六柱汤(活人) 溏泄。 
人参 茯苓 熟附子 木香 肉豆蔻 白术 
加姜枣。水煎服。 
十补汤 
即十全大补汤。四君子、四物汤、加黄 、肉桂。 
理物汤 交肠。 
即理中汤、四物汤并用。 
胃风汤(和剂)泻。 
白术 人参 茯苓 芎 白芍 当归 肉桂 
入粟米一撮。水煎服。 
养脏汤(和剂)痢。 
罂粟壳(去蒂盖。炙) 人参 当归 肉桂 诃子皮 木香 白术 肉豆蔻 白芍 
水煎温服。寒加附子。 
虚损门汤类。 
双和汤 
白芍(二钱) 地黄 当归 川芎 黄 (各一钱) 甘草(炙) 肉桂(各五分) 
加姜枣水煎服。 
乐令建中汤 
人参 黄 茯苓 当归 白芍 甘草 陈皮 半夏 桂心 细辛 前胡 麦冬 
加姜枣。水煎服。 
二十四味大建中汤 
人参 茯苓 黄 陈皮 半夏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黄 桔梗 柴胡 
阿胶(蛤粉炒) 柏子仁 秦艽 乌药 草果 乌梅肉 鳖甲(醋炙) 槟榔 五味子 地骨皮 木 
香官桂 
加姜枣。水煎服 
黄 建中汤 盗汗自汗。 
黄 (一钱) 白芍(二钱) 肉桂(八分) 甘草(炙。五分) 
加姜枣。水煎。去滓。入饴糖。再煎令溶服。 
大补黄 汤(魏氏) 
人参 茯苓 白术 黄 甘草 川芎 当归 熟地 防风 肉桂 山茱萸(取肉) 五 
味子 肉苁蓉 
加姜枣。水煎服。 
沉附汤(直指)虚炎短乏。 
沉香 附子 辣桂 荜澄茄 香附 甘草 
加姜。水煎服。 
归脾汤(济生)惊悸。 
人参 黄 白术 茯神 甘草 酸枣仁(炒) 木香 龙眼肉 
加姜枣。水煎服。 
滑石六一汤 
滑石(五两) 甘草(炙。一两) 
每服五钱。为末。白汤调服。 
干葛汤 
干葛(二钱) 枳实(麸炒) 栀子仁 豆豉(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胃苓汤 疸。 
即平胃散、五苓散并用。 
枳归汤(阙) 
菊花汤 眼。 
白蒺藜(炒) 羌活 木贼(去节) 蝉蜕(去头足) 菊花(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升麻煎(千金) 治膀胱热不已。口舌生疮、咽肿。 
升麻 玄参 蔷薇根白皮 射干(各四两) 大青 黄柏(各三两) 蜜(七合) 
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两沸。细咽。 
疮毒门汤类 
五香连翘汤。 
沉香 乳香 甘草 连翘 青木香 射干 升麻 桑寄生 独活 木通 丁香 大黄 
水煎。空心热服。以利下恶毒为度。 
妇人门汤类 
玄胡索汤(济生)经事不调。 
当归 玄胡索 蒲黄 赤芍药(各八分) 乳香 官桂(各二分) 没药 木香 甘草 姜 
加姜。水煎服。吐逆。加半夏、橘红各八分。有痰亦加。 
温经汤 
阿胶(蛤粉炒) 当归 川芎 芍药 人参 肉桂 甘草 牡丹皮 半夏 吴茱萸 麦门 
加姜。水煎服。 
小温经汤(简易) 血疼。 
当归(二钱) 附子(炮。一钱。) 
水煎服。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二·饮类
属性:三生饮(和剂) 中风。 
木香(一钱) 南星(生。一两) 川乌(生。去皮) 附子(生。去皮。各五钱) 
每服五钱。姜十五片。水煎服。 
草果饮(和剂) 
苏叶 草果仁 川芎 白芷 甘草 良姜(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