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第12章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第12章

小说: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泻血色瘀者。为寒血。逐气走。冷气入客肠胃。故下瘀血。理中汤不效。宜黑神散。米 
饮调下。中用附子者佳。或用胶艾汤。加米煎。吞震灵丹。 
扑内损。恶血入肠胃。下出浊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黄茄为末。酒调下。 
有风入肠胃。纯下清血。或风湿入肠胃。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宜胃风汤胶艾汤。 
泻血或淡或浊。或鲜或瘀。亦宜胃风汤。吞驻车丸。或独泻血。或与粪俱出。当辨其色 
与所感施治。 
有腹痛者。乃是血不循理。故尔作痛。却无里急后重及缠坠等患。不可因痛认为血痢 
妇人因月事不通。血不循故道。从后分出者。当调其经。见妇人门。 
泻血过多。手足厥冷而眩晕者。当审其寒热施治。不可因眩晕而便用附子热药。寒血犹 
可。热血为害不少。 

卷之八·大小腑门
肠风脏毒
属性:(附痔漏肠痈) 
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脓毒。或在粪前。或在粪后。并宜米饮汤调枳壳散。 
下酒 
煮黄连丸。或枳壳散。或乌梅丸。此乃因登圊粪中有血。却与泻血不同。或用小乌沉汤和黑 
神散。米饮调下。粪前后有血皆可用。色瘀尤甚捷。 
脏毒者。蕴积毒瓦斯。久而始见。肠风者。邪气外入。随感随见。此三因方五痔脏毒肠风 
辨之 
甚详。脏毒肠风之血。出于肠脏间。五痔之血。出于粪门蚀孔处。治各不同。无择翁乌连汤 
治脉痔外无形。而所下血一线如箭。或点滴下不能已。此由脉窍中来也。其方已录千里镜 
血色清鲜者。以瓦松烧灰研细。米饮调服。宜 
减桂五苓饮。加茅花半钱。吞荆梅花丸。仍以侧柏叶同姜烂捣。冷水解下。侵些米饮佳。 
如血色淡浊者。胃风汤。吞蒜连丸。或乌荆丸。或棕灰散。仍以米饮调香附末。或三灰 
散。 
或久而不已。面色痿黄。渐成虚惫。下元衰弱者。宜黄 四君子汤。下断红丸。或十全 
大补汤 
或黄 饮。诸般肠风脏毒。并宜生银杏四十九个。去壳膜烂研。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 
每两三丸空心细嚼米饮下。痔漏证状颇多。自属外科。不复繁引。既血自内出。不可全仗 
外敷。宜只HT 散。吞钓肠丸。痔正发而血多者。亦宜自里托之。宜千金内补散。减桂之半。 
加鳖头血尤妙。 
肠痈即肠中生痈也。腹中 痛。其始发热恶寒。证状难辨。因下脓血。乃觉。或小腹痛 
满。或小便涩滞。或脓从脐出。宜千金内补散。太乙膏。 

卷之八·大小腑门

属性:(附痢后风脱肛) 
痢疾古名滞下。以气滞成积。积成痢。治法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故谓无饱死痢病 
也。 
痢疾不问赤白而知为冷热之证。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先用粟壳饮。调五苓散。进感应丸 
若觉手足厥冷则为阴。当用暖剂。须常识此。 
凡痢初发。不问赤白。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既起而腹内复急。宜用 
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吞感应丸。或苏合香丸。吞感应丸。 
赤痢血色鲜红。或如蛇虫形。而间有血鲜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三十粒 
五苓 
散加木香半钱。粟米少许。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丸。热甚服上项药未效。宜白头 
翁汤。 
若赤痢发热者。败毒散加陈仓米一撮煎。 
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药所下愈多。去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 
豆蔻 
木香各半钱。若感暑气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引饮。腹内攻刺。小便 
不通。瘀血频并。宜香薷饮加黄连一钱。佐以五苓散。白汤调服。不愈则用蜜水调。感暑成 
痢。疼甚而食不进者。六和汤藿香正气散各半帖。名木香交加散。 
白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此属冷痢。先宜多饮除湿汤。加木香一钱。吞感应丸。继进 
理中汤。亦有下如鱿色。或如腊茶色者。亦宜用前白痢药。 
赤白杂者。宜胃苓饮加仓米一撮煎。吞驻车丸。 
凡治痢须先逐去积滞。去已多。三五日后。自可兜涩。不问赤白。俱宜水煮木香丸。或 
水煮 
木香饮。真人养脏汤。或断下丸。如白痢久而虚甚者。养脏汤加熟附。赤痢加黑豆一小撮。 
白痢加干姜一钱。赤痢亦可加黄连一钱。新下者不必加此。在人活法。 
禁口痢者。有得病即不能进食者。或因冷药并药过多不食者。却不可拘于赤痢难用热药 
之说。当以温中进食为先。宜治中汤。加木香半钱。或缩砂一钱。 
休息痢。因兜住太早。积不尽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调理。以致时止时作。宜四君子汤。 
加陈皮一钱。木香半钱。吞驻车丸。只缘兜住积滞。遂成休息。再投去积。却用兜剂。 
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积血。致肠胃虚空。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宜蓣 
连饮 
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痢后调补。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异攻散。恶甜者。 
生料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各半钱。诸病坏证。久下脓血。或如死猪肝色。或五色杂下。频出 
无禁。有类于痢。俗名刮肠。此乃脏腑俱虚。脾气欲绝。故肠胃下脱。若投痢药则误矣。六 
柱饮为稳。或可冀其万一。 
痢后风。因痢后下虚。不善调将。或多行。或房劳。或感外邪。致两脚酸软。若痛若痹 
遂 
成风痢。独活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风汤。将多以生樟即骨碎补。俗呼为胡孙姜 
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节白芷南星萆 煎汤熏洗。 
脱肛一证。最难为药。热则肛门闭。寒则肛门脱。内用磁石研末。每二钱。食前米饮调 
下。外用铁锈磨汤温洗。 
下痢小便不通者。黄连阿胶丸为最。 

卷之九·虚损门
五劳
属性:五劳者。五脏之劳也。皆因不量才力。勉强运为。忧思过度。嗜饮无节。或病失调理。 
将积 
久成劳。其病头旋眼晕。身疼脚弱。心怯气短。自汗盗汗。或发寒热。或五心常热。或往来 
潮热。或骨蒸作热。夜多恶梦。昼少精神。耳内蝉鸣。口苦无味。饮食减少。此皆劳伤之证 
五脏虽皆有劳。心肾为多。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则痨生。治劳之法。当以调心补 
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剂。惟当温养滋补。以久取效。天雄附子之类。投之太多。适足以发 
其虚阳。缘内无精血。不足当此猛剂。不可因有热。纯用甜冷之药。以伤肾气。独用热药者 
犹釜中 
无水而进火也。过用冷药者。犹釜下无火而添水也。非徒无益。又害之耳。宜十全大补汤。 
或双和散、养荣汤、七珍散、药令建中汤。皆可选用。间进双补丸。若有无故身体瘦软。绝 
无力气。别无他证。此平日作劳太过。血气虚而筋失养。宜劫劳散或和气汤。倍芎归。又有 
言语读诵。过耗神气。致成虚损。是为叫呼走气。宜于十全大补汤等药选用。 
虚人老人病中忽一旦语言不出。扣之不应。此不是哑风。久欠药力到。补调功成。自复 
应矣。 
气虚人多不得寝。亦有痰多。胆经伏涎。欲寐不得者。不可例作虚治。妄补则痰愈盛。 
有于坐卧之中。似欲得人按捻。意方始安者。此亦虚证也。诸发及有寒热者。已各见 
本门 
审知因虚劳得之。并宜用前药。未效用十四味建中汤。渴而不胜热药者。七珍散加木香五 
味子各七分。热多。黄 鳖甲散。或人参散。独五心发热。将欲成劳者。茯苓补心汤。外虽 
恶热。内自畏寒。盛夏不可单衣。大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正元饮、参附汤。 
饮食减少。畏食而呕者。难独用前滞甜药。须斟酌用前快脾之剂。缩砂陈皮药却不可少 
如 
药令建中汤内有陈皮半夏细辛却可用。仍下鹿茸橘皮煎丸。如不呕不畏食。用前十全大补汤 
双和散等药。亦当少加快脾之剂。以为之防。 
有患精血不足。明知当补肾。方欲一求之归 等药。其人素减食。又恐不利于脾。方欲 
理脾 
气。则不免用疏刷之药。又恐愈耗肾水。全一举而两得之功。莫若鹿茸橘皮煎丸为第一。故 
曰。精不足。补之以味。又曰。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道家交构心 
肾。以脾为黄婆者。即此意。若肾元大段虚损。病势困笃。则肾不容少缓。又不拘于此说。 
要知于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澄茄之类。于壮脾之中。参以北五味。黄 之属。此又临时审病 
用药之活法。劳疾久而嗽血。咽疼无声。此病自下而传上。若不嗽不痛。久而溺浊脱精。 
此为自上传下。皆死证已。 
有面色如故。肌体自充。外看如无病内实虚损。俗呼为桃花蛀。宜看其何证。于前药审 
而用之。 
有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虫。古名瘵疾。难以医之。 
外有因动作劳力。或发寒热。或身疼气短。或劳倦嗜卧。乃一时发劳。却非五劳者比。 
宜和气饮。详见诸痛门身体痛证。 
有嗽咳痰多者。名曰劳嗽。与风寒壅热之嗽不同。此乃有本有标。本在肾而标在肺。可 
与前 
诸药第一段求之。选用加五味杏仁阿胶贝母款冬花之属。嗽而加以喘者。于前药更加磨沉香 
仍吞灵砂丹。或三妙丹。详见嗽门。嗽而有血者。详见血门嗽血证。 

卷之九·虚损门
盗汗自汗
属性:眠熟而汗出者。曰盗汗。又名一寝汗。不分坐卧而汗者。曰自汗。伤风伤暑。伤寒伤湿 
痰 
嗽等自汗。各载本门。其无病而常自汗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胃气不固。荣血漏泄。 
宜黄 建中汤。加浮麦少许。煎黄 六一汤或玉屏风散。或身温如常而汗出冷者。或身体冷 
而汗亦冷。别无他病。并属本证。 
有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此方已载二百四十九肾逆散之下。有气不顺而自汗不止 
须理气。使荣卫调和。小建中汤加木香。 
有病后多汗。服正元饮诸重补剂不愈。惟八珍散宜之。有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 
思虑 
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只宜一条用药。仍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名曰心汗。青 
桑第二叶焙干研末。空心米饮汤调下。最治盗汗。 
若阴汗惟密陀僧和蛇床子研末。扑之立止。 
若服药汗仍出者。小建中汤加熟附子一钱。不去皮。或正元饮。仍以温粉扑之。大汗不 
止。宜于诸药入 牡蛎粉一分。并吞朱砂丹。或茸朱丹。 
常自汗出。经年累月者。多用黑锡丹。久病及大病新愈汗出者。亦可用此。若不宜热补 
须 
交济其阴阳。自愈。当以灵砂丹主之。凡此皆非为他病而止病于汗者设。非谓有兼病者也。 
若服诸药。欲止汗固表里。并无效验。药愈热而汗愈不收。可只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 
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宜用大黄 汤。加炒酸枣仁半钱。有微热者。更加炒石 
斛半钱。兼下灵砂丹。 
汗出如胶之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难治。漏风颇汗。出诸中门中风 
证。 
应汗多而发虚热者。不当泥于热。宜用收敛之剂。汗出而有邪热者。其人若不渴。小柴胡 
汤加桂枝半钱最良。 
治心虚多汗不睡。 猪心一个。破开带血。用人参二两。当归二两。装入心中煮熟。去 
二味药。只吃猪心。不满三四日。其病即愈。 

卷之九·虚损门
眩晕
属性:痰饮头风七气失血中酒等病。皆能眩晕。已各见本证。今独举不兼他病见眩晕者。是皆 
虚损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