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

第50章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第50章

小说: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天,未见好转。入院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萎顿,痛舍面容,表情淡漠。右下腹可摸到一个9x7厘米大小之包块,腹壁紧张、压痛,有反跳痛,肌肤甲错,右下肢拳曲而卧,脉象沉细,舌尖光、苔根薄黄腻。体温38℃,白细胞总数18,600/立方毫米,中性81%,、血压3159/80毫米汞柱。辨证:湿热夹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证属肠痈(西医诊断:阑尾周围脓肿)。治法:和营化瘀,排毒消肿。方药:炒桃仁9克栝萎仁9克冬瓜子仁9克丹皮6克归、尾9克赤芍6克银花9克连翘9克炙甲片6克皂角刺9克伸筋草9克水煎服,外敷金黄膏。12月21日

(二诊):两剂药后,大便得解,右小腹痛势见轻,腹壁紧张得缓,压痛减轻,热势已挫,略思纳食,舌苔根薄腻渐化,脉象弦滑。宗前方加败酱草9克苡仁12克3剂。12月24日

(三诊):药后右下腹包块明显缩小,疼痛不甚,右足已能伸直,体温37.4℃,胃纳转馨,舌苔薄布,脉细滑。治宗前方加减。生苡仁12克冬瓜子仁9克当归9克赤芍9克栝萎仁9克丹皮9至败酱草9克陈皮6克银花9克水煎服。12月27日

(四诊):3剂后包块已摸不到,治愈出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肠痈相当于急性阑尾炎,仲景立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后世所宗法。

例一即大黄牡丹汤证,此方功能泻热消瘀、散结消肿。曹氏抓住患者脉证俱实,故敢放胆施治,获得痊愈。

例二为肠痈合并周围脓肿,辨证为湿热挟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治以三仁汤为主,方用丹皮、桃仁、归尾、赤芍活血散瘀,冬瓜子、苡仁、败酱草排脓消肿,萎仁润燥通肠:银、翘清热解毒;并用山甲、憎371一皂刺以攻其坚,比二药有消、托两种作用,轻者能消,消之不可则托,促其自溃排服。总之,此案虽以三仁汤为主,实亦探合了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贩酱散的多数药味,方治颇有精义。

(十七)肝痈邵某,右胁下硬隐痛,肿大如拳、寄予胁下,身体瘦弱,胁肋下皮肉菲薄,扪其皮外、缓力按之则累然大块,指下易得,诊为肝痈。穿刺为紫色血水,大便四五日未解,饮食少进,舌苔黄腻,小便黄赤。治以清肝热,凉血行瘀,泻火败毒。方药:粉丹皮15克生地黄15克青柴胡9克生黄芩12克夏枯草9克生大黄12克桃仁9克当归尾9克甘草梢9克净银花30克服药后,次日已能乘车来诊,面有笑容,患处肿胀已消其半,以手扶之疼痛减轻。原方药未变,药量各减3克,再服一剂。第三日,肿消痛减,前方去归尾、草梢,加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广陈皮9克,兼扶脾气。至第四日,肿消平复,改服调理脾胃之剂,兼清余邪,再进4剂,饮食渐加而愈。

(余无言:外科学中两个开刀问题和治疗报告,《新中医药》12:24,1955)

【评按】肝痈相当于肝脏肿。元·朱震亨认为;“肝痈始发,期门穴必隐痛”。此案治以清肝泻火、凉血行瘀为主,证方精契。如配合外治,可用芙蓉叶研极细末,凡士林调涂患部,外以消毒敷料盖贴,有消肿止痛作用。

(十八)肾痈柳姓,女。血分为湿热所郁,久而发为肾脏痈,腰肾及少腹左部胀痛,小溲时状若血淋,大便秘燥,舌黯无苔、边缘赤润,宜化瘀内消之。赤小豆(布包,煎)30克紫黄地丁冬12克生杜仲9克川芎4.5克炒丹皮9克生橘核12克当归尾12克炒二丑各6克乌药(土炒)9克生枳实4.5克栝蒌12克血余炭9克延胡索9克菟丝饼(盐水炒)4.5克犀黄丸4.5克(化服)黄土汤煎药,3剂。复诊:进服前方化瘀内消之剂,血少,腰痛减,少腹仍胀,小便浑浊,黄带颇盛,脉滑数,再加分清搜湿之味。原方加川萆薢12克、石苇12克,海金砂(布包煎)9克,西瓜翠衣用克(鲜),车前子(包煎)9克,去当归、川芎、栝蒌、血余炭、枳实。嘱服4剂。三诊:血止,溲清,腰痛已息。少腹微有下坠之意,颜面不似前苍黄,舌苔白薄,脉弦而沉。生牡蛎(包,先煎)24克子木通9克杜仲(盐水炒炭)9克阿胶珠3克紫丹参9克大腹绒45克川萆薢12克败龟板(包,先煎)6克桑寄生24克真血竭(包,先煎)6克甘草1.5克改用白水煎药,服6剂,并嘱常服猪肾。

(孔嗣伯整理:孔伯华医案,《中医杂志》8:547,1958)[评按]此案辨证,血分为湿热所郁。作为内痈之一,治当以内消为主,又须清除病理中的湿热和瘀滞,故于方中参入化瘀、清热、利湿诸法。分析前后数诊,可以看出孔氏治此病还借鉴了淋证治法,所拟诸方虽以祛邪为主,亦有顾护扶正之品。首诊方加用犀黄丸,意在消痈解毒;用黄土汤煎药者,寓有崇土制湿之意,方义颇堪玩味。

(十九)胆囊炎李某,女。患胆囊炎,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鼓肠暧气,脉弦大。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6克,川军6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连服7剂,食欲见佳,鼓肠、嗳气均大减。再进原方4剂,胁痛亦轻,唯微热来迟,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岳美中医案集》)[评按]此例为慢性胆囊炎。大柴胡汤原治少阳热邪来解、阳明里热变盛的病理,岳氏以此方和解少阳,泻下热结。在用法上重用生姜以制呕恶;加金钱草以利胆清热,滑石利尿泄热,鸡内金克化积热,方药增损合宜。此方用以治阳实黄应及胆结石亦属对证。

(二十)胆结石

例一陈姓,男,旅苏,吴兴乡友,年约三十余,身体强壮。发病时突然寒战、发高热,剧痛、呕吐。初吐黄绿水,后无物可吐,痛时患者呈惊怖颜貌,甚至以指头探压舌根,促其呕吐,痛苦万状,脉弦滑数,黄症色鲜明,面目如装金,舌苔黄腻,便秘。断为阳明实症,用大柴胡汤,大黄加至12克,元明粉12克,开水泡浸顿服。另以熊胆1.2克分二次吞服,时值夏令,嘱多吃西瓜,小便增多,大便已通,黄疸稍减,一日服药后泻下稀粪,系下干搪磁痰盂内,忽听到一阵撒石子声,便后捡得结石20余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绿豆,短圆形、菱形不等,外面黄色,剖视内面墨揭或兼灰白色。此后逐次以原方加减,服药两个月,比

例一直保持联系,三、四年来曾复发。(叶橘泉述,徐培记录:我对胆结石辨证治疗的体会,《江苏中医》3:38,1961)

例一徐某,女,43岁。初诊于1973年5月。患者有胆道残余结石,先后手术3次,第1次于1952年作胆囊切除术,1964年复发;1967年底作第二次手术(总胆管取石),1968年复发;延至1973年4月又作手术(手术时查到右侧肝管尚有结石,T管引流有不少泥沙样结石)。以前发作时,常出现黄疸,发热,右上腹、剑突下作痛。目前体质虚弱,神疲肢软,脘腹时有闷胀感,大便日行二、三次,带溏泄。苔薄腻,脉濡缓。证属病久体虚,脾气健运失司,肝胆不和,失于疏泄。治拟健脾益气,疏肝利胆为法。党参12克白术9克云等9克积壳9克木香9克元胡粉4.5克(分冲)制军9克虎杖15克生山楂12克金钱草30克1975年4月:经服前方出入治疗达2年,未见发作过。与两年前相比,症状改善如下:1.体重增加,气色好转,食欲增加,每日进食1斤以上,大便每月1次、成形。2.右上腹闷胀不舒感消失。3.以前遇冷或疲劳时容易发病,现在即使受凉或工作疲劳亦未发病,而且去冬未穿棉袄,说明体质增强。再守原意出入。*375——党参12克白术9克淮山药9克枳壳9克陈皮”9克元明粉4.5克(分冲)虎杖12克生山楂12克制军9克延胡索12克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

例一为阳实证,患者年轻体壮,故叶氏用大柴胡汤加味方,和少阳、下热结。方内大黄加至12克以泻瘀热,另加元明粉以软坚导滞;加小量熊胆吞服以加强消黄作用。须予注意的是,此案根据季令特点加用食疗、西瓜恣食,有清热利尿之辅疗作用。这种结合时令的药疔、食疗治法,反映了叶氏在治疗方面的心思活泼之处。

例二既有胆石,复有胆囊炎,临床除脘腹闷胀外,症现神疲肢软,大便带溏,日行二、三次。辨证为病久体虚,脾失健运,肝胆不和、失于疏泄。证属虚实夹杂,正虚邪实。治以健脾益气、疏肝利胆法。顾氏在较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其用药的特点是:①用党参、山药、苓、术益气健脾;②柴胡、枳壳、郁金、川楝子、陈皮、木香、香附以疏肝理气;③元明粉、虎杖、生山楂、草蕉、金钱草以利胆消克;④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玉竹以柔肝养阴;⑤红藤、公英、蛇舌草、鹿含草以清里热、消炎。全案审证既细,方治的配合和治法的疏利、补益合用,均颇有精意。

(二十一)输尿管结石

例一施××,男,53岁,印尼华侨。1962年4月16日初诊:患者自述在两个月前开始右侧腰痛,尿血。经××医院调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相当于第三腰椎之下缘处,有约0.8X0。5厘米之结石阴影。同年3月,又进行泌尿系统静脉造影,结石下移至骨盆腔,估计距离输尿管口约5厘米,因来求诊。疏以猪苓汤治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12克滑石18克阿胶9克水煎服。5月2日复诊:前方服14剂,小便血止,尿转短赤,仍腰痛。一周前,腹部平片检查,结石位置未动。日改服下方:金钱草60克滑石15克石苇12克冬葵子9克海金砂12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茯苓9克水煎服。上方服近20剂,结克排出,诸症消失而全愈。(《岳美中医案集》

例二患者,女性,36岁。初诊日期:1962年5月29日。门诊号:204624。前天早晨,突然右侧腰及腹部发生持续性绞痛,痛点不向他处放射,尿次减少,短赤淋沥,尿道涩痛,小便时兼有下腹部胀痛,痛甚则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黄色苦水,已三天不欲食,食入即吐;发病当晚曾吐出蛔虫一条,三天未大便,痛时腹无包块,无畏寒发热、咳嗽等征象,月经正常。痛时用阿托品及吗啡注射可以缓解。既往无类似病史,有腹痛史2年。检查:白细胞略高,尿常规:蛋白少许,脓球0~2,红细胞(+)。调线检查:右肾、输尿管、膀眺平片所见,于第四腰椎右横突稍下方相当干输尿管部位,有一卵圆形豆大之阳性结石阴影。诊断为右侧输尿管结石,患者不愿手术。中医治疗经过:症如上述,脉弦滑,苔黄滑,小便刺痛、短赤而涩。根据脉证,系肾虚、膀胱气化不行,相火太旺,因此在肾与膀胱经脉所过之处,发生剧痛:由于气化不行,湿热蕴蓄,致积结而成石。治宜通淋化石,兼以疏肝。方药:白术9克茯苓12克车前子9克飞滑石(另包,分冲)9克广木香3克荔枝核9克乌药6克小茴香3克甘草梢6克每日服1剂,连服5剂。6月2日

(二诊):服上药第四天后,少腹疼痛减轻,但腰疼未减,少腹仍有胀痛;小便通利,涩痛减轻,小便中徘出黄白浑浊之蛋白状液体;舌苔黄而干燥,脉弦滑,此乃肝气郁滞不宣、湿热壅遏之故。更方如下:川萆薢15克茯苓9克牛膝6克盐炒杜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