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

第32章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第32章

小说: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系因肝阴不足,肾气上逆,火扰神明,伤阴生痰,以致魂不随神而动。夜间属阴,心神当以守舍而入睡,其所以夜间动作、行步,乃魂亦有所主,并无神昏妄动之意。例一属于前者;例二属于后者,其病机相同之处在于有“痰”。前贤有云“怪病责之于痰”,而怪病之治亦当从治痰入手。例一证属肝火挟痰,蒙蔽清窍,治以豁痰平肝通窍之剂,方用温胆汤加减,神识不清者加白金丸(自矾、郁金),痰火偏盛者加礞石滚痰丸。

例二源于肝阴不足,龙雷之火升腾,方用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另加龙骨牡蛎养阴镇逆安神,效果均佳。

三、妇产科病类医寨

(一)月经先期、后期

例一王女,平素经先期,掌心热,阴虚肝热不能藏血也。地黄12克牛膝9克山药9克萸肉9克阿胶9克丹皮9克泽泻9克赤苓9克车前子12克炒续断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

(《章次公医案》)

例二李xx,女,27岁。初诊日期:1972年5月19日。主诉:月经后错、行经腹痛二年余。现病史:1970年底开始月经后错8、9天,色黑紫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下肢瘦软。结婚1年多未孕,测基础体温为单相型,西医诊断为无排卵性月经,妇科检查,子宫前倾前屈,大小、活动均正常。苔薄白,脉细缓。辨证:血虚肾亏,下焦寒冷。治法:养血补肾,温暖下焦。方药:当归9克炒白芍9克川芎3克熟地12克覆盆12克菟丝子12克山药15克巴戟天9克荔枝核9克7月5日复诊时称:于5~6月间共服上方20剂,6月27日行经,血量增多,基础体温为双相,说明已有排卵现象,月经周期正常,量中等,色正,血块减少,无腹痛。

(《刘奉五妇科经验》)

例三陈××,女,39岁。1973年5月24日初诊。1963年起月经后期,40余天一行,经量涩少,历程三天,伴有凝块,每行经前一、二天自觉寒热,腹痛恶心。现月经逾数天未行,寒热又作,少腹疼痛,腰酸,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辨证:厥阴气滞,寒温不化,营卫不调。治法:和血调营。方药:毛柴胡4.5克小桂枝6克

(后入)枯黄芩6克泡吴萸4.5克北干姜4石克香藁本6克元胡索9克煮半夏9克秦当归6克(后入)川芎6克淡茯苓12克京丹参12克。次诊:服3剂后,于5月30日月经来潮,量中等,未见寒热,今值经行第三天,少腹微痛,舌脉如上。上方加苏梗4.5克,香附9克,服3剂后,观察三个月,经期均无寒热发作。

(《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评按】月经先期多热,后期多寒。热证以清热凉血为主,寒证以温经为大法。

例一月经先期,章氏抓住“掌心热”的症候特点,诊为阴虚肝热,故治以滋阴补肝法。

例二为月经后期,常错后八九天而经色黑紫、有血块,西医诊为无排卵性月经。刘氏诊为血虚肾亏,下焦虚寒,治以养血补肾,温暖下焦法。方治标本兼顾,最后获得月经期正常

(有排卵)的满意效果。

例三月经后期兼有寒热,少腹痛,腰酸,诊为厥阴气滞,寒湿不化,营卫不调。治以和血调营,温寒行气。其方治即滑伯仁所说的“辛散苦温血药”对经行愆期和经前、经行寒热均有良效。清·宝辉认为:用行气药于散寒方中,其效倍捷(见《医医小草》)。从例三的治效,大致可以看到这个学术理论的实践性。

(二)痛经

例一林氏,20岁。据云每月经胱,预先胸骨、乳房胀痛,胃呆作呕,纳食不进。经将至,则小腹发剧烈疼痛,面唇脱色。病已三年,经中西医诊治未效。授以行气化瘀法。当归6克白芍6克香附6克延胡6克青皮3克乌药4·5克柴胡3克川楝6克丹参9克桃仁6克牛膝6克嘱于月经前七日,服药至行经时,诸疼如失……。

(《刘铁庵医案》)

例二蔡女正值经行,骤逢拂逆,从此经少而少腹胀痛。古人谓木不条达,正对此等症候而言。全当归9克白芍9克丹参9克柴胡9克云苓12克薄荷尖3克(后下)甘草2.1克生姜3片另:五灵脂、香附、莪术、肉桂各6克研未,每服1。5克。

(《章次公医案》)

【评按】:痛经以月经前后或行经中少腹部疼痛伴有腰酸痛为主症,临床又以气滞血瘀为常见病理。另有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情况,须根据不同的病闺、病理确立治法。

例一为气血瘀滞,肝气郁结,治以行气化瘀疏肝法,是痛经较常见类型的一种治法。

例二以“木不条达”为主要病机,治以逍遥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以疏肝调经养血,另以四药研未配合治疗,有温经法瘀之功,是为章氏的经验方,此案治法对读者权衡临证用药,颇有启发。

(三)经闭

例一梁××,女,30岁,门诊号:081868初诊(1973年4月3日):患者自述婚前经候正常,婚后因病服药不慎,遂至长期经候失调,初起月经2~3月或6~7月一次,经量或多或少。从1971年5月29日起,月经停止。初以为有孕,未加治疗,后经妇检证实为闭经。曾先后用人工周期法及服中药除痰湿、活血通经之剂,均未获效。患者闭经后身体渐见肥胖,时有头疼胸闷心跳。脉细弱,舌胖苔白。辨证:精血不足,血虚经闭。治法:滋养精血,调理冲任。方药:柏子仁丸加味。卷柏9克泽兰9克当归尾9克川续断9克淮牛膝9克熟地21克柏子仁15克水煎服3剂。

二诊(4月7日)。患者服药后,觉少腹微疼有经来之兆。继用前法去归尾,方药:柏子仁15克卷柏9克泽兰9克川续断12克淮牛膝12克熟地黄24克水煎服3剂。三诊

(4月9日)。眼前方一剂,月经已通,经色初鲜红,后浓浊,经量正常,脉转细缓,舌红苔白。月经通而经色鲜红,是挟热之象,遂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12克熟地黄24克川芎9克白芍15克丹皮9克条黄芩6克川续断9克炙甘草6克3剂。以后经前三日均服柏子仁丸以巩固,经调理数月,月经恢复正常。

(刘赤选:闭经,《新中医》4:23,1963)

例二刘x,女,29岁,门诊筒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5月17日。主诉:闭经半年之久。现病史:自十六岁初潮起,月经一直稀行,每年来月经1~3次,曾行人工周期治疗,停药后又闭经,现已闭经半年,结婚6年未孕。自觉胸闷不舒,烦急易怒,胃脘胀满,胃纳减少,少寐多梦,心慌气短,头晕,心烦热,口干,身体逐渐发胖,曾经妇科检查,除子宫较小外,未发现其它异常。舌质红,脉弦滑。辨证:阴虚胃燥,冲逆经闭

(西医诊断:

(1)继发性闭经。

(2)原发性不孕症)。治法:清胃化燥,降逆调冲。方药:栝蒌24克石斛12克栀子9克连翘9克泽兰9克丹参9克瞿麦9克篇蓄12克牛膝12克益母草12克车前子9克治疗经过:6月9日服药7剂后,症状减轻,仍有烦热口干,胸闷烦急。上方去栀子、连翘、萹蓄,加枳壳6克,元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继服。6月20日服药6剂后,症状减轻,于6月18日~19日行经2天,血量极少,咖啡样色。7月3日服药7剂后,症状改善不大,仍有心烦热,胸闷,舌质红,脉弦滑兼数,方药如下。栝萎30克元参9克麦冬6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瞿麦12克车前子9克牛膝12克益母草12克栀子9克连翘9克泽兰9克丹参9克8月1日,服药后于7月19日行经6天,量仍少,诸症减轻,上方去栀子、连翘,加桃仁,红花各6克。8月30日:药后诸症消失,按月正常行经3次

(6月18日~19日,7月19日~23日,8月13日~20日)。唯经血量少,加用桃仁、红花后,经量逐渐增多,体胖稍减,现仍感口干、眠差,脉弦滑,舌暗红,仍以前方继服。9月5~9日行经,量较前稍增多,继服前方以巩固疗效。

(《刘奉五妇科经验》)

例三李姓,女,35岁。经闭十四周未通,服药未效,近有膨胀意,口渴喜饮,兼有鼻衄,又不似逆行势,腰酸痛楚颇剧,脉弦涩而实,姑予重剂通经。石决明(生、研,先煎)30克生鳖甲(先煎)15克生石膏(研,先煎)延胡索12克川牛膝12克旋复花(包煎)12克生储石15克大腹绒6克北细辛4石克川郁金12克桑上寄生30克威灵仙12克制乳没各9克桃杏仁泥备9克鸡内金12克生知柏各9克水煎兑无灰黄酒一杯,落水沉香(研细,冲服)1.5克,大黄(上“庶”包“虫”虫丸1粒(和入)。复诊:1剂药后,血遂攻破而潮,腹中骤爽。据云血色淡,黑块壅下,伴白色粘质,脉候实象已退,六位仍弦,予丸方调治。按原方量加一倍

(去黄酒,庶虫丸改为5粒),同研细末,炼蜜小丸,早晚各服6克,以橹豆衣15克煎汤分送。

(孔嗣伯整理:孔伯华医案,《中医杂志》8:547,1958)

【评按】妇女经闭,《素问》称之为“不月”、“月事不来”。临床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脾虚或血虚所致。实证以气滞血瘀或寒湿凝滞较为多见。此外亦可因津液耗损、肾阴匮乏、肝劳血伤或风冷、火热、痰滞等因素引起,当根据不同的病因予以辨证施治。

例一乃经血不足、血虚经闭,治以滋养精血、调理冲任法,方用柏子仁丸

(《妇人良方》方)为主方,此方柏子仁、牛膝、川断有濡养调理冲任之功;泽兰、卷柏通调血脉;熟地以滋养阴血。药味虽少,而选品精当,一丝不杂,其效殊宏。例二为阴虚胃燥,治以清胃化燥,降逆调冲,后参入清血养阴、活血化瘀而获效。例三经闭三月余,腹鼓、鼻衄、渴饮,病属实证,孔氏以重剂通经,全方治重攻瘀破积,兼能平肝清热、降逆行气,证方相合,竟一剂而效。此案方师古法而立意颇新,堪为后学者研习。

(四)崩漏

例一患者宛xx,女,17岁,未婚。病历号47257

(广安门医院)初诊

(1962年8月18日):月经过多已三年,十四岁月经初潮时,参加剧烈运动,遂致月经淋沥不止,持续五个月之久。尔后又复停经五个月复来,周期40~60天,末次月经7月5已量多,下大血块,头晕目花,心慌失眠,倦怠无力,口干纳差,流血二十天时,曾服补气养血、止血之剂,出血至今已43天,仍未得止,面色苍白无神,舌苔薄、尖刺,脉细微数。辨证:劳伤气血,损伤冲任,不能约制经血,病久气血两虚,当防暴下而致气从血脱。治法:急以大补元气,固摄冲任。方药:朝鲜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菟丝子9克五味子6克乌梅炭6克生龙骨15克禹余粮15克赤石脂15克伏龙肝30克

(煎汤代水)6剂。另:河车粉9克,早晚各服1.5克。二诊

(8月24日):药后,次日血止,诸恙悉减,舌苔薄白,尖刺,脉细微数。药即应病,仍从前法加减。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15克6剂。三诊

(8月30日))症状日见好转,舌苔薄白,脉象细软,治以补气养阴。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阿胶12克生牡蛎15克白芍9克5剂。后以此方加减。另河车粉60克,每日早晚各服1.5克。以后月经按期来潮,色量正常,余无不适。

(《钱伯喧妇科医案》)

例二林xx,女945岁。素体虚弱,月经量较多,因操劳以致崩漏,由于中气不足,气虚而下陷所成。当以补气摄血为主,拟予补中益气汤加阿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