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克山萸6克茯苓6克丹皮6克泽泻6克寸冬6克知母6克元参6克黄芪15克花粉6克1月14日:面色红润,除心烦气短外,别无所苦,脉微见滑数,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直至2月7日,复查尿糖
(…);血糖130毫克%,继服前方18剂、3月2日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扶其正气,增其津液,以巩固疗效,方药如下:熟地12克生地12克山萸肉9克山药9克茯苓6克粉丹皮6克泽泻9克知母6克枸杞子6克花粉6克元参6克石菖蒲6克寸冬6克黄芪18克红人参6克共服24剂。5月3日停药,自觉症状完全消失,5月14日,血糖定量88毫克%,近期痊愈出院。
(高仲山主治,赵子明等整理:治愈糖尿病一例报告,《黑龙江中医》1121,1966)
例四张x,男,49岁。1971年发现糖尿病,尿糖(++++),血糖232毫克%,症见多食多尿,口干口渴,脉数,苔薄自。辨证属消渴,治法: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方药:生石膏18克熟地45克当归15克菟丝子30克党参30克元参12克枸杞子15克二冬各9克川连6克乌梅12克泽泻12克花粉12克红人参9克每日:剂水煎服,共服3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血糖下降为156毫克%,连用药四个月,自觉症状消失,复查尿糖可疑,血糖下降为136毫克%。为巩固疗效,制成片剂继服。
(《赵锡武医疗经验》)
【评按】《临证指南》明言:“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若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导致肾阳亦虚,或素体阳虚,病后亦可兼见肾阳不足证候。
例一证属气阴两伤,肺胃火炽。祝氏认为:“其病在肺、胃、肾,而根在于肾,病理是积热伤阴,所以一般都取滋阴清热法”。他结合其师施今墨氏的经验,以增液汤合生脉散,再加生黄芪配山药、苍术配元参为主方,治疗本病,疗效尚好。本案即在上述主方的基础上加强养阴清热之品。
例二阴虚蕴热。且有肝郁之征,故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之。通过上述二例不但简要阐明其治疗消渴的经验外,还介绍了施氏的心得体会。如生黄芪配山药、苍术配元参均有降血糖的临床效应。一般均认为苍术性燥,不宜选用,但施氏体会苍术有敛脾精作用,其性虽燥,如配用元参,可制其短而扬其长。
例三系因感受冬温时邪,又因素体阴虚,外表邪热失于清解,内传肠胃,引动心火,益伤肾阴而致消渴。始用参白虎加味,清肠胃、生津液,急治其标。待烦渴解除,用麦味、知柏、杞菊地黄之辈加减,培元滋阴补肾缓治其本。
例四治以滋阴清热,益气生津之法而获效。赵氏认为:消渴“临床多见热盛伤阴之证,且阴虚与燥热二因互为因果。”其治疗法则:早期多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纯用养阴益气为主,后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候,相应施治。本案的特点是在于辨证精当,方药简洁,标本兼顾,竟一方到底而获良效。
(五十)疟疾
例一王,男,30岁,8月。痰湿内伏,枢机不和,疟发间日而胱,先寒后热,头痛胸满欲呕,腹笥作胀,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以清脾饮加味。制厚朴4.5克煨草果4.5克制茅术4.5克柴胡4.5克炒黄芩6克姜半夏7.5克威灵仙9克白蒺藜9克小青皮4.5克茯苓12克乌药9克生姜3片竹茹9克二诊:前方服后,疟发已轻,呕止,头痛、胸闷、腹胀俱瘥,苔腻转薄,脉仍弦滑。再宗原法。柴胡2.4克黄芩4.5克茯苓12克制川朴2.4克小青皮4.5克白蒺藜9克姜半夏7.5克生谷芽9克威灵仙9克煨草果2.4克制茅术4.5克台乌药6克(《叶熙春医案》)
例二徐××,女,34岁。每当天明即壮热汗出,烦躁不安,气粗,渴喜冷饮,午后渐退,烧退后精神萎靡,历时月余不已,屡治无效,发烧时肌肤灼热,面赤唇红,脉洪数,两尺微弱,舌质红绛,苔薄黄少津。据其脉证是为“瘅疟”。治宜甘寒生津,救阴清热。生石膏15克麦冬9克沙参15克生地15克鲜蔗汁一杯连翘9克天花粉9克五味子3克鲜京竹叶20片服三剂后烧退汗止,渴饮全解,二便正常,脉息和缓,舌红润,以归芍六味汤益血养阴以善其后。方药如下:生地15克淮山药15克山茱萸6克茯苓9克粉丹皮9克泽泻9克当归15克杭芍15克
(《李继昌医案》)
例三詹××,男,31岁。患牡疟20余日、、每日午后即作,寒战发抖,头痛体困,虽时值三伏,仍寒战踡卧,棉被毛毯加身亦不足以御其寒,冷汗自出,厌食胸闷,恶心欲吐,四肢厥冷,面青白,舌淡微青,苔白腻,六脉安细,两尺尤弱。方药:黑天雄120克(开水先煎透)炮姜30克炙草9克厚朴9克烧草果1个(去壳)苍术15克炒常山6克草寇6克浮小麦15克大枣5个(酒烧)复诊:上方服2剂后,诸症悉解,惟病久正气大虚,以辛温助阳,健脾补气之品调理善后。方药如下:黑天雄45克(开水先煎透)潞党参15克自术15克炮姜15克法半夏9克烧乌梅1个陈皮9克炙草9克茯苓9克烧草果1个(去壳)大枣5个(酒烧)
(《李继昌医案》)
例四黄xx,男,19岁。曾患痎疟,左胁下疼痛有痞块,日渐增大如拳,轻按漉漉有声,将有年余,小溲黄,近且茎痛。诊视左关弦结,右较软弱,舌苔灰自。此由寒湿凝紧,气血留滞于胸胁。“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两胁痛引小腹。”如因疟疾而起,其邪结为症瘕,名曰“疟母”。肝病及脾,脾脏肿大,左右相移,治脾即所以治肝。法当消积化痞,疏肝软脾。制鳖甲15克云茯苓10克酒白芍10克金铃子(醋炒)10克生牡蛎10克制香附7克山楂炭7克延胡索(醋炒)7克醋青皮5克广木香3克北柴胡3克油安桂1克甘草梢2克复诊:胁痛减轻,小溲仍黄,茎痛,大使搪薄,积块顽硬。原方去牡蛎、楂炭,加酒炒黄芩、左金丸(分吞服)助脾以制肝。三诊:硬块软缩,胁痛可任轻按,小浚时茎痛亦减轻,睡眠后,腹内枳气转动不宁,此肝气散漫不收,脾机受制之故。按复诊方改金铃子7克,去黄芩、甘草梢,加当归身10克、山萸肉5克。续服多剂,块痛消失。
(《李聪甫医案》)
【评按】疟疾多因感受疟邪所致。是一种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点的病症,大多休作有时。早在《内经》中已有专论阐述。由于兼感病邪的不同和患者体质的差异,以致阴阳有所偏盛,故临床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或三日一发等不同证型。其热多寒少者称为温疟;但热不寒者称为瘅疟,寒多或但寒不热者称为牡疟,反复发作胁下有结块者称为疟母。
例一为正疟,间日而发,证属痰湿久蕴,脾为所困,少阳枢机不和,故用清脾饮加减,蠲化痰湿,和解枢机。方中乌药、威灵仙为叶氏经验用药,用于正疟尤宜。
例二为瘅疟,但热不寒为其临床特点,患者素有伏热,津气已伤,腠理空疏,邪热伏于肤内分肉之间,热为阳邪,而平旦至日中又为阳中之阳,两阳相合,故发作有时,阳气盛则但热不寒,热炽津伤。故用甘寒生津,救阴清热之剂,以忻其热,继以归芍六味汤养血益阴善其后。
例三为牡疟,但寒不热,四肢厥冷。患者阳气素虚,脾为阴邪所困,寒邪久伏少阴,加之饮冷贪凉更伤其阳,阴霾益盛,宗仲景四逆汤加味,使之阳长阴消,伏邪外透。
例四为疟母。证由寒湿凝聚,气血留滞胸胁所致。治以消积化痞疏肝软脾之剂。乃遵《内经》“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之理,故久疟体虚,一般不用峻剂,以免伤耗气血。
(五十一)颤抖、震颤、
例一王xx、女。患者沉默,偶或呆笑,所答非所问,口唇及四肢颤抖不休,有低热,据护者说:前夜自言自语,下床走到别人床上,吵闹整晚。当归9克白芍9克远志3克钩藤15克磁石9克丹皮9克朱茯神9克龙胆草6克龙齿9克天麻9克僵蚕9克服药24剂,言语仍稀、颤抖轻微,记忆稍减退,颅神经检查阴性,四肢运动,梢不灵活,肌张力稍增强,腱反射增高。二诊:原方加玉竹9克银花9克,10剂。精神状态完全正常,言语清楚,腱反射仍有增高,上肢肌张力仍有轻度增加,并有轻度颤抖。三诊:记忆稍差,言语稍不清,一般情况佳良。龙齿12克朱茯神9克龙胆草6克珍珠母30克天麻9克全蝎3支枣仁9克白芍9克玉竹9克钩藤15克天竺黄6克当归9克银花9克10剂。四诊:睡眠欠佳,四肢感觉乏力。珍珠母30克朱茯神9克移山参3克龙齿9克生地15克全蝎5支枣仁9克钩藤9克山药9克天竺黄3克合欢皮9克10剂完全复原。
(姜春华医案,《中医杂志》4:56,1959)
例二王××,女,52岁,门诊号:77/8475,初诊日期:1977年3月10日。左手足震颤已八年。始于左上肢,以后发展至左上下肢震颤抖动,但以手指部震颤最严重。经神经科检查诊为震颤麻痹
(帕金森氏病),服用各种中西药未显效。症见:左手足震颤,不能自主,行动缓慢,振振摇搐,纳谷不佳,睡眠不酣,口干便坚,脉弦细,苔薄腻,质偏红。震颤麻痹者,筋之病也。肝主筋,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筋之病故属肝与血也。治拟平肝柔肝,养血熄风。生熟地各12克全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花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
(先煎)生黄芪12克潞党参12克制首乌12克枸杞子9克川石斛12克(先煎)怀牛膝12克单桃仁9克杜红花6克玄精石18克仙灵脾18克上方加减服至1977年6月以后,左下肢震颤已明显好转。
(张羹梅《临证偶拾》)
【评按】颤抖或震颤系指肢体肌肉跳动发抖为主的证候。多因肝血虚、肝风内动,风动则肢摇,故见颤抖或震颤。
例一西医诊断为亚急性脑炎,原案命题“颤抖”,治以养血潜镇,清热熄风之剂,疗效尚好。
例二诊为震颤麻痹,肝血虚,血不养筋则肢摇震颤,治以平肝柔肝,养血熄风,虽未痊愈,但症状明显好转,尚有参考价值。
(五十二)无脉症患者女性,27岁,初诊日期:1959年4月5日。患者于1957年1月间忽然右手不能活动,双足发麻,曾住院检查,发现腕部脉沉伏,右臂血压180/130毫米汞柱,服降压药后,右手逐渐能动,其他症状好转出院。1958年4月间忽然口喑不能言而心中了了,再度住院,血压同上,又服西药降压药8~9天,恢复说话而出院。嗣后经常头痛、失眠,手冷无力,不能上班工作,屡治一年来仍无少愈。西医诊断无脉症。诊其脉象左伏右沉细,舌质暗红,苔薄腻,口渴,烦躁,头痛失眠,手冷无力,右臂血压150/130毫米汞往,左臂血压不能测到,月经3~4月一潮,亦无定期。1957年结婚。未曾怀孕。先予平肝熄风,凉血降逆为治。方药:干生地12克甘菊花6克青葙子9克夏枯草9克酒白芍6克粉丹皮3克北沙参6克钩藤9克川芎3克当归4.5克川牛膝4.5克4月12日:前方连服7剂,烦躁稍减,手冷未除,乃于前方去当归、沙参,加海藻、昆布各9克借以散结软坚。连服14剂。4月26比复诊时左脉仍伏,右脉软起,舌苔仍腻,头痛差减,乃去菊花、青葙,加元参9克,以去其浮游之火,连服14剂。5月10日:前方加减共服35剂,头痛失眠,烦躁诸症悉除,而脉象仍无明显好转,拟予活血逐瘀,软坚通络之剂,缓法图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