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廖仲颐医案)
例五×××夫人,41岁。印尼人。婚后已20年,初次妊娠为左侧宫外孕,手术治疗后,始终未能受孕,经检查诊为手术后左侧输卵管阻塞,月经来潮时左侧头面作痛,两乳发胀,此等症状已有多年,经治不愈。平时白带不多,舌正常,脉弦细有力。尺脉带涩象,眼睑下晦暗。辨证:肝郁气滞夹热。治法:调肝解郁。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3克白芍6克茯苓6克甘草1.5克当归6克白术4.5克生姜3克丹皮4.5克黑栀子6克青皮3克薄荷1克陈皮3克半夏4.5克萸连3克香附6克服上方6剂,此后经期无头痛,经血亦畅,量中等,除左脉稍滑大外,无其它异常,嘱照此方,于下次来潮前再服3剂,以巩固后效。
(《岳美中医案集》)
例六黄xx,男,45岁。先患太阳头痛,渐至全部头痛,凡祛风散寒温补之剂,无不尝试,历医十余人,经时五、六岁,病仍依然,遂置不问近来上午头觉隐隐微痛,午后则痛如锥如刺,经脉突起,热敷可少安,然无如之何。……诊脉弦涩,而证状则如昔。本病午后痛剧,晚尤剧热敷则略减,是血虚挟瘀之证。盖头为诸阳之之会,贼风久客,瘀塞经隧,与气相搏,遏而为痛,即古人病久入络之义。所以前投温补凉泻之药,皆非所宜,而祛陈寒疏经络实为要着。初用金匮桂苓丸以治之、数剂亦不效。乃思及王清任善于治血者,方多奇中,因改用通窍活血汤:川芎4.5克、桃仁、红花各6克赤芍9克老葱六根生姜3片大枣3枚麝香0。15克
(后冲)加归尾、牛膝各9克连服3剂,头痛顿减,是瘀血化行,已著微效:前方更进2剂,痛遂全止。如是知风邪之首犯头经,若不及时宣发,则经络瘀闭,又非疏解温通所能已,故今以祛瘀疏络获效。然病无定型,治当随证而变,若拘拘一格,陋矣!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评按】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清阳和气血等精华,均上会于此。六淫外袭上犯巅顶可致头痛。内伤诸疾或亦可致。本组类案均系以头痛为主证,且多以此为久苦者。
例一为阳阴头痛,阳明证头痛,其始在阙上,甚则满头皆痛。满头剧痛,其病多在于脑。此案观其证,身虽无热、但坐则满头痛甚,咳引腹痛拒按,脉虽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即所谓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为害。方用承气辈一下而愈,则说明其病本在胃腑肠腔,曹氏辨证之细腻用方之胆识,颇堪临床借鉴。
例二证属肝阳头痛,兼见风阳化火,劫阴伤津,营血两燔,故先用羚角钩藤汤平熄风阳鸱张之势,继以三甲复脉、犀角地黄,以及大剂养阴之品,育阴潜镇、凉血化瘀。
例三系因烦劳过度而致肝阳上升,即《内经》所谓“阳气者,烦劳则张”,因其兼见血瘀,故于平肝潜阳之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使方治更为熨贴。
例四为阳虚头痛,爰因产后感受风寒,由于产后气血虚弱,风寒直入髓海,当时失于治疗,日久寒凝血滞,阳气枝遏、以致头部冷痛,故于温阳散寒之中兼补气血,方能奏效,
例五证属肝郁气滞夹热,多年经治不愈,方用丹栀逍遥舒肝解郁,甚为合拍。
例六为血瘀头痛,证属血虚挟瘀,屡用温补凉泻皆非所宜,妙用通窍清血之品,则药到病除,颇堪令人玩味。
(四十三)胸痛
例一林xx,男,初诊日期:1976年2月13日。三年前即患心痛,经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现症心痛彻背,胸闷气短,头晕头昏,心累心跳,烦躁失眠,周身乏力,食少腰痛,膝以下肿,体态肥胖,脉细弱,两尺尤弱,舌体胖嫩,质红少苔。辨证:心阳不宣,心脉失养。治法:补心之气阴,安神镇静,兼顾其肾。方药:党参、柏子仁、炒枣仁、茯神、远志肉、天冬、生地、当归、元参各9克丹参12克五味子6克甘草3克
(段荣书整理: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中医杂志》、2:11,1981)
例三郑××,女,23岁。住院号:73/1820,初诊日期:1973年3月9日。昨日中午过食油荤,入夜上腹部剧烈疼痛,拒按,并向腰部放射,恶心欲吐,口干便秘,今起发热38℃,白细胞17100/立方毫米,中性82%,血淀粉酶1600单位,脉小弦,苔薄黄腻。湿热积滞,互阻中焦,延及胰腺,不通则痛,急拟清热解毒通腑法,方以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9克(后下)元明粉9克(冲)枳实12克生山楂15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两味煎汤代水煎上药)服1剂腹痛减,2剂腹痛除,热退,化验检查均正常。
(《张伯臾医案》)
【评按】腹痛系指以腹部疼痛为主的证候。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涉及的科别不一,本组所载三例,均属内科范畴,例一反复发作腹痛三年,曾剖腹探查无阳性发现,诊断为血紫质病。发作时腹痛如绞,证属血瘀腹痛,初用活血法瘀为法,又因气血不足,继以泰山盘石饮为主方,取其于气血双补之中又能补肾。病之本乃属先天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补肾实为治本之法。例二腹痛感凉,喜按喜温,脾阳不足,发热亦为脾胃阳气虚弱之象,泻后痛减,为阳虚寒凝气滞、肝木妨土之征。方用理中汤加味,培补脾胃元气,兼以开胃进食,以上两例西医诊断虽同,而证候有别,治法同中有异。所同者均需补气血,不同者例一偏于补肾,例二偏于补脾。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济后天,后天养先天。故前贤有“补脾不如补肾”与“补肾不如补脾”之争,实当根据具体病情而定。例三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类似中医的“胃心痛”。从六经辨证则属少阳阳明合病,即大柴胡汤证。经过实践,精选药味,药少而力专,效如桴应。
(四十六)胁痛
例一马××,男,70岁。脘胀胁痛,左侧较甚,微觉发热,吸气时及饮食后胁痛更甚,脉沉滞。辨证:气滞血凝作痛。治法:活血理气。方药:归须15克红花3克赤白芍各9克没药6克丹皮6克炮甲珠4.5克元胡4.5克郁金3克枳壳3克黄芩4.5克云苓9克天麦冬各15克朴花2.4克二诊:已不发热,胁痛腹胀均减轻,仍觉口干。前方去炮甲珠、黄芩,加花粉15克。三诊:诸症均减,前方去丹皮、赤白芍改白芍12克。
(时振声整理:时逸人医案,《江苏中医》11:11,1965)
例二王××9女,42岁。患慢性肝炎3年,胸胁痛,经常卧床休息,吃高营养食物,半年来身体渐胖,头晕胸闷,胸胁疼痛加剧,食欲好,大使秘结,身倦不愿活动。检查:体质肥胖,肝大肋下四横指,质软,化验肝功能正常。腹腔镜肝活检:肝细胞脂肪浸润,诊为脂肪肝。脉弦滑。舌质淡红,苔黄腻。辨证:肝郁气滞,痰湿阻络。治法:舒肝理气,祛痰通络。方药:丹参15克青皮12克栀子、枳实、郁金、乳香、没药、五灵脂、三棱、沉香各9克甘草6克二诊:连服5剂,胸胁疼痛减轻,脉音如前。仍依前方治疗、加礞石、大黄、皂刺、丹皮、减栀子、没药、沉香、丹参。又服5剂,每日溏便3~4次,便中有油腥物,胁痛大减、胸闷消失,脉沉缓。舌质淡,苔薄黄。是瘀浊下行,气血畅通之象。方药:钩藤;丹参各15克礞石、皂刺、三棱、莪术、郁金:乳香、“五灵脂个南星各9克、甘草6克连服5剂,症状消失;肝肋缘下二横指,质软;仍以前方配成丸药,又服一个月,肝肋缘下一横指、体童较前咸20)市斤。肝功能化验正常。
(《邢锡波医案选》)
例三陈xx,女,34岁。1960年8月因纳减乏力,肝痛、肝大,肝功能异常诊为慢性肝炎。经西药治疗有好转,1963年1月开始加用中药,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两胁胀痛,午后低热,口燥咽于,舌苔根黄腻,前半薄,质红带紫。脉象细数。辨证:肝邪久羁,瘀凝气滞,营阴耗伤。治法:养阴柔肝,调气活血。方药:太子参18克麦冬9克生鳖甲18克生地黄12克生白芍12克、当归9克枸杞子12克黑山栀12克、制香附9克制甘草4.5克以上方加减,持续服用80余剂,至3月底、复查肝功能正常,症状消失,观察二年,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潘澄廉:传染性肝炎辨证和治疗体会,《新医药杂志》1:13,1973)
例四肖××,男,46岁,门诊号:1163初诊日期:1977年1月29日。患者肝痛、腹胀已四年余,四年前因恶心厌油胃胀,谷丙转氨酶680单位,麝浊20单位,开始中西药治疗,以后肝功能反复波动。至1977年1月15日做肝吸虫皮试(+),复查谷丙转氨酶570单位,麝浊20单位,白蛋白3.34克%,球蛋白4。32克%/脾大肋下1。5厘米。1月25日十二指肠胆汁引流:三管全部胆汁总量70毫升中,共有肝吸虫卵1535个。追询1963年曾在北京xx饭馆多次吃过生鱼片。西医诊断,①肝吸虫病;②慢性肝炎(稳定型)。当时症见:肝区疼,胃疼,腹胀,尿黄,大便干稀不调,肝掌,鼻衄,腰疼,舌质稍红,苔白中心有裂。脉象沉滑辨证:脾虚湿困,胃失和降,热蕴血分。治法:健脾和胃,凉血利湿。方药:党参15克沙苍白术、木香、旋复花
(包)、生储石各9克木瓜、冬瓜皮、茵陈各12克赤白芍、生地炭、小蓟、泽兰各15克草寇6克另:乌鸡白凤丸,每午服一丸。明矾30克、鸦胆子15克(去皮),研粉,装一号胶囊,每次饭后服一粒(每粒约含鸦胆子183毫克,明矾365毫克),日服三次。上方及丸药常服,胶囊粉剂间断5天。4月25日住某医院,继服上方汤剂、丸剂、胶囊粉剂。4月29日复查胆汁引流:肝吸虫卵共15个。谷丙转氨酶206单位,麝浊11单位,麝絮(卅),白蛋白3.23克%,球蛋白2.76克%。5月11日再诊,前方加百部9克,大枣10枚;丸剂、胶囊粉剂同前,又服十天。5月23日复查胆汁引流:肝吸虫空泡变形虫卵共22个/100毫升胆汁。肝功能全部正常,继服胶囊粉剂,10天以后复查胆汁引流:变形肝吸虫卵18个/40毫升胆汁。1978年3月追访,曾二次胆汁引流未见虫卵,肝功能全部正常。
(关幼波主治,钱英整理:临床应用鸦胆子一得,《新医药杂志》7:23,1978)
【评按】胁痛系指一侧或双侧胁肋疼痛为主的证候。主要与肝胆疾病有关。多因肝郁气滞、肝郁血滞、肝阴不足等所致。西医所谓慢性肝病而致胁痛,大致属于上述病理状况。
例一证属气滞血凝作痛。患者脘胀胁痛,左侧为甚,乃肝气郁结,血行不畅,瘀阻经络,着而不行以致疼痛。治用活血理气法,梢佐养阴之品而获效。
例二西医诊断为肝炎后肝脂肪性变(脂肪肝)。肝郁气滞则胁肩,脾受肝制,运化失职,过食厚味则湿聚生痰,痰血凝聚,以致胁下痞块,故用舒肝理气、祛痰通络之法,因其体肥脉滑,故用涤荡湿痰,活血破瘀峻剂,如礞石、胆星、大黄、皂刺、三棱、莪术等。体弱者不宜用。
例三为慢性肝炎,两胁肋痛,午后低热,肝功能异常。证属肝邪久羁,营阴耗仿。虽同有胁痛,证情与例二迥然不同。故宜养阴柔肝,调气活血为法,以一贯煎为主方加减,效果尚好。
例四虽以胁痛为主症,兼见脾虚湿困,胃失和降,热蕴血分等证候。经检查确诊为肝吸虫、慢性肝炎。此案证颇掣肘,关氏通过细辨诸证,斟